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数与几何

六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数与几何

2.图形与几何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学习内容:课本P86和练习十八第1题。

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含义,能正确地面平行线和垂线。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并能正确利用直尺、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主要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圆。

学习重点:知道直线、射线、线段与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复习空间与几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回顾整理1.直线、线段、射线。

(1)动手画直线、线段、射线。

(2)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3)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角。

课件展示问题: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3.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三、巩固练习课本P86“做一做”。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指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课本P89练习十八第1题。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学习内容:课本P87。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难点:公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分类,这一节课,我们来回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周跃和面积二、回顾整理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学生举例说明平而图形的周长以及计量周长采用的单位。

强调: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汁量周长采用的是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等。

(2)面积。

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课件逐步展示课本P87图中的长方形,长方形中的虚线格子,长方形是长与宽的字母,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不能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学生说—说,逐步用课件展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3)平行四边形的而积。

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而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用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推导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时,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你会推导吗?指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牛明确:都是把完全一样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三角形和梯形的衙移{公式。

(5)圆的周长和面积。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推导…来的?公式是怎样的?课件逐步展示圆的周长公式。

网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推导m来的?组织学牛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课件展示网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课本P87“做一做”第1~4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课本P90练习十八第6题。

第三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学习内容课本P88。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使学生会辨认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点。

学习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问规念。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二、回顾整理1.氏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通过点、线、面三个方而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讨论:(l)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不同点:①“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是相对的四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②“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

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组织学生观察,小组议一议。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立体图的三视图。

展示一个由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

组织学生画一画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课本P88“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动手画画,再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五、课后作业课本P90练习十八第9题。

第四课时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内容:课本P88第5题及“做一做”第1题。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所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会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2.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习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让学生闭着眼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模型,说一说所摸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将对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二、回顾整理1.表面积。

(l)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你能举例说明吗?(2)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网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体积。

(1)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你能举例说明吗?(2)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3.公式之问的联系。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都可以用V= Sh 来计算。

(2)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在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31。

4.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P88“做一做”第1题。

学生思考,议一议,后交流汇报。

强调:对于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转化的思想将之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课本P91第12、13题。

四、课堂小结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五、课后作业课本P91练习十八第14题。

第五课时练习课学习内容:课本P89-91。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知识。

2.进一步理解市体图形的特征。

3.熟练掌握立体图形的表而积和体积的计算。

学习重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学习难点: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判断对错。

(l)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垂直就是平行。

(2)一条射线只有一条直线的一半那么长。

(3)角的两边越K,这个角就越大。

(4)用两根长度相等的铁丝围成一个长力‘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2.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3.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4.网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5.圆锥的体积公式。

二、探究新知1.课本P89笫3题。

组织学牛思考,并评议。

2.课本P89第4题。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而积相等。

平行四边形两侧的斜边比长方形的宽要长一些,所以平行四边行的周长更长。

3.课本P90第6题。

讨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4.课本P90第10题。

组织学生把展开图折成长方体进行验证。

5.课本P90第1l题。

(1)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2)分组讨论解题思路,并相互交流。

(3)学生汇报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可采用两种方法解题:一种是先算出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另一种是直接求出切割后增加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课本P91第15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五、课后作业课本P91练习十八第16、17题。

第六课时图形的运动学习内容:课本P92-93。

学习目标:1.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几何运动。

2.会辨别图形运动的种类。

3.培养学牛的创新精神和动于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三种基本的几何运动。

学习难点:图形运动的方法之问的联系和区别。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课本P92第2题的两个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应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轴对称、旋转和按比例放大),今天我们就来回顾相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二、回顾整理1.轴对称图形。

(1)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2)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你能又快又好的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吗?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则是逆时针旋转。

(2)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P93第5题第(1)(2)小题。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2)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P93第5题第(3)小题。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P92“做一做”。

(着重说一说三种几何变换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课本P93练习十九第1~4题。

第七课时图形与位置学习内容:课本P94~95。

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立位置.自E够看懂和描述线路图,能够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与距离感。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

学习难点:运用确定物体相对位置的两种方式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地点的确切位置,例如在旅行中寻找景点,在定向运动中找目标点。

准确地确定位置要有科学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用数对,一种是用方向和距离。

那这节课我们就复习用数对、方同和距离确定位置。

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二、回顾整理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l)用数对怎样表示物体的位置呢?试举例说明。

小结: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必须知道物体在第几列,在第几行。

写(列,行)的形式。

板书:(列,行)(2)课件展示课本P94街区平面图。

用数对分别表示出银行、邮局、小明家、超市、公园和医院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