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鳌虾的系列实验-郭晓萌

关于鳌虾的系列实验-郭晓萌

关于鳌虾的系列实验作者:郭晓萌学校:青岛第三十七中学指导教师:陈玉杰关于鳌虾的系列实验一、实验目的:我饲养鳌虾已经快两年了,对鳌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有了充分的认识。

从初一开始学习生物到现在,我发现利用鳌虾可以完成一些实验,对于同学们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很有好处。

比如通过观察鳌虾可以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等);还可以研究非生物因素(光)对鳌虾生活的影响;在初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鳌虾对节肢动物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初二下学期我们还可以研究环境因素(光)对鳌虾性状(体色)的影响,这些实验有利于同学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二、各实验的仪器、用品及操作过程:实验一:利用鳌虾了解生物的特征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10只、鱼缸、镊子。

操作过程:1.观察鱼缸中的鳌虾取食,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

2.用镊子从正面触碰一下鳌虾,观察其反应,说明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3.持续观察鳌虾的生活,可以了解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

雌雄鳌虾交配在35天左右雌鳌虾产卵(要为雌虾提供适宜的环境,并且保证不受到惊吓,否则会踢卵)二、研究光对鳌虾生活的影响: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10只、鱼缸、镊子、挡板。

实验装置:操作过程:1.将鱼缸中放入适量水,以横轴中线为界,一半用报纸或纸板遮住,营造出一半阴暗,一半明亮的环境。

2.将10只鳌虾放入鱼缸明暗交界处,每分钟记录分别在明暗环境中的鳌虾数量。

实验现象:5分钟后,大部分鳌虾已经进入阴暗的环境中(如下图所示)。

10分钟后。

所有鳌虾进入阴暗环境中实验三:深入了解节肢动物——鳌虾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鱼缸、清水、鳌虾的外骨骼、放大镜。

操作过程:1.观察鳌虾的外形,特别注意鳌虾分节的身体和足。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鳌虾分节的触角。

3.仔细观察鳌虾的外骨骼,注意分节的身体、足和触角,用手轻轻触摸,感受其硬度。

鳌虾鳌虾蜕下的外骨骼鳌虾蜕下的外骨骼实验四:研究光对鳌虾体色的影响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鱼缸、清水。

操作过程:1.取两个相同大小的鱼缸,分别编号1、2中,在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

2.将两只大小、体色一致的鳌虾分别放入1、2号缸中。

3.将1号缸置于明亮的环境中,将2号缸置于阴暗的环境中,每天观察两只鳌虾的体色。

上图是1号缸正常环境中的鳌虾上两幅图是2号缸实验结果:15天后,1号缸中的鳌虾体色没有明显变化,2号鳌虾的体色变浅,尾部、足明显变白。

三、实验的创新点及意义:1.鳌虾是一种容易饲养、繁殖的动物,可以在实验室中作为一种实验动物进行养殖,配合教学内容完成相关实验。

采用一种实验材料完成一系列实验,有延续性。

2.实验一是在同学们刚接触生物学课程时进行的,通过课堂上对鳌虾的观察,便于同学们理解生物需要营养、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够做出反应等特征,而且直观、有趣,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通过后续对鳌虾的饲养、繁殖,可以观察到繁殖、生长等生物特征。

3.实验二中用鳌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光对其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设置简单,操作简便,易完成。

比以鼠妇为研究对象更易于取材、观察,比以金鱼为研究对象更容易存活,且现象明显。

4.在实验三中,通过对鳌虾和外骨骼的观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的触角、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并且可以对节肢动物体表坚韧的外骨骼以及蜕皮现象有直观印象。

鳌虾蜕掉的外骨骼可做成标本,长期使用,减少对鳌虾的伤害。

5.实验四中,通过不同的光照强度对鳌虾体色的影响,可以有效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且操作简单,容易观察,操作完成大约15天,省时省力。

6.很多同学会在初一第一节生物课认识鳌虾,通过饲养、繁殖会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对后续的学习很有好处,观察过程会贯穿初中生物学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同学的成长和发展大有好处。

附录一:鳌虾的生活习性及饲养鳌虾和我们吃的小龙虾其实并不一样,有故事说到,以前的龙虾,在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认为尸体太多,已经无法全部埋葬或全部烧掉,就将一部分的尸体为给了这些在水中生活的鱼虾们,小龙虾是变异而来的,虽不知故事的真实性有多高,但人们认为这些鳌虾的生活习性和那些龙虾的差异并不大,他们都喜欢在淡水中生活,喜欢吃腐烂的食物。

其实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鳌虾的生存环境,首先要是他们自身所适应的,比如说水的PH值是7.8,偏酸的,他们喜欢躲在水草、石缝、阴暗的地方,成年鳌虾所能承受的温度范围大约是在15℃~30℃,而刚下身的小虾尽量在30℃左右。

以上这些只是所有饲养者必须了解的。

而真正想要明白这些虾到底需要什么还是需要继续观察。

这种鳌虾的脾气有很多,胆小的,好斗的,捣乱的……各式各样,在他们开心时,也就是一切都适应并且喜欢时,他们会卷尾、四处乱走、用一条小腿支撑住自己,之后侧露出水面呼吸,当然这也有可能时他们害怕,或者即将脱壳时的表现。

要想饲养好这些鳌虾,就必须打造一个天然环境,首先,就是开缸(在饲养这些鳌虾之前所要准备的鱼缸),根据本人的养殖经验,认为鱼缸在40厘米左右是最好的,然而长宽就要根据鳌虾自身的大小而定,而鳌虾最喜欢的水,是在饲养过凤尾鱼之后的水,所以,开缸时要先放入几只凤尾鱼,饲养一段时间,若鱼们饮食作息正常,说明开缸成功。

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并且不受惊吓,要为他们准备一个阴暗的小窝,比如陶罐或者是大的海螺(不建议用石头搭建,因为石头中有许多不明物质,可能会导致鳌虾的虾壳过软,或者影响到水质)。

从网上得知,大部分人都会放入加氧棒或过滤器等,我并不认同这种做法,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你想饲养好鳌虾,这些工具完全可以用人工代替,比如,把水加到鳌虾高度的两倍到三倍就可以替代加氧棒;而过滤器存在的原因就是想让水质变得更好一些,为什么水质会变得不好呢?这很可能时喂食原因,如果将食物残渣长期泡在水中,水质肯定会受很大影响,还有可能会出现寄生虫,所以,在喂完食之后一个小时时,将食物残渣取出,不但不会影响水质,还可以不用过滤器。

个人认为,用过滤器的人都是懒人。

多数人为给鳌虾的是虾粮,虽然虾粮喂起来方便,鳌虾也比较愿意吃,但这种做法会大大影响到鳌虾的天性,他们天生脾气生猛,如果喂虾粮的话,不但会改变他们的天性,还很有可能让他们的鳌退化,不再锋利,只是用来夹吃的罢了。

但如果为草鱼或是草虾,结果会打不一样的。

鳌虾虽然天性生猛,但还是像贵妇人一样的难伺候。

附录二:鳌虾的交配与繁殖如图一和图二,这是在白鳌、蓝鳌交配时的照片。

鳌虾们也有自己的相好,在刚买回这两只小鳌虾时,由于都不足六个月大,没有成熟,放到一块就打架。

公鳌虾的一对鳌中间很宽,但母鳌虾就不同啦,直直的鳌带有一点弯度的向前伸着,他们俩打架,吃亏的总是母鳌虾,每次都差一点掉个鳌。

因为打架,我把它们分到了两个鱼缸中,从此它们井水不犯河水。

因为适合鳌虾交配的时间是在4~7月份,我便尝试着在六月中旬的时候,合缸了(把两只鳌虾放到一个鱼缸里)。

从他们刚刚合缸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端详它们,他们俩又一次的见面了,好像很尴尬的样子,他们俩头对头,须对须,这四条交错的须很不老实,摇过来摇过去,然而最有意思的一幕就是他们的眼睛,公鳌虾的眼睛先分开,又合上,一会儿又转一圈又一圈,这可能是在向这位女士求爱吧,虽然男士的个头不如女士更大一些,但这只是差了一次蜕壳罢了。

他们的眼睛像是斗眼似的转着,此刻,公鳌虾貌似是按耐不住了,从侧面把母鳌虾放倒了,公鳌虾的一对大鳌分别紧夹着母鳌虾的鳌加上一条小腿,剩下的小腿就把母鳌虾给“抱”了起来,母鳌虾也并无什么激烈的反抗。

此时,他们两个结合了。

大约十五分钟过后,两只鳌虾分开,我接着就把公鳌捞了出来,因为母鳌虾已经不再让公鳌虾靠近了。

在九月中旬时,我又尝试着将白鳌虾配到了一起,虽然不在发情期,但是母鳌虾——我叫她“女王”。

她貌似挺有激情的,用一只小腿支在缸低,把侧身露出水面,应该是在向公鳌虾求爱的表现,和蓝鳌虾配对的过程一样,只是他们结合在一起将近两个小时才分开。

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时间差距咋那么大呢。

在交配完之后的第26天,母鳌虾已经不进食了,36天时挂上了卵,母鳌虾又开始进食,总共42天的时间,母鳌虾将强的熬了下来,而且也没有踢卵(受到惊吓,不再进行孵卵,把肚子上的卵踢掉),这期间我就给她换过两次水,因为怕适应不了水质,再踢卵。

而且在最后这几天中,她不能蜕壳,不能进食,更不能受到惊吓,所以让母鳌虾保持好的心情,是至关重要的。

她接连生了3天,生了149只小鳌虾,由于我在缸低铺上了黑色的石头,所以想看到这些长不到5毫米的小鳌虾就要靠我的眼力了。

四、研究鳌虾的重要作用:通过饲养鳌虾,我发现鳌虾是一种容易饲养、繁殖的动物,可以在实验室中作为一种实验动物进行养殖,配合教学内容完成相关实验。

采用一种实验材料完成一系列实验,有延续性。

在同学们刚接触生物学课程时进行的,通过课堂上对鳌虾的观察,便于同学们理解生物需要营养、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够做出反应等特征,而且直观、有趣,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通过后续对鳌虾的饲养、繁殖,可以观察到繁殖、生长等生物特征。

鳌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光对其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设置简单,操作简便,易完成。

比以鼠妇为研究对象更易于取材、观察,比以金鱼为研究对象更容易存活,且现象明显。

通过对鳌虾和外骨骼的观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的触角、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并且可以对节肢动物体表坚韧的外骨骼以及蜕皮现象有直观印象。

鳌虾蜕掉的外骨骼可做成标本,长期使用,减少对鳌虾的伤害。

很多同学会在初一第一节生物课认识鳌虾,通过饲养、繁殖会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对后续的学习很有好处,观察过程会贯穿初中生物学的整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