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滇中产业聚集区大明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云南滇中产业聚集区大明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满城山色半城湖、半城山水半城街”的现代演绎——以云南滇中产业聚集区大明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宝音图王勇李仁伟摘要: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从胚胎、童年、青年到成熟的这个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春城昆明,一个教科书般的山水城市,属于这座城市记忆的就是山、水、城之间共融共生的关系。

然而,在近些年的城市开发中,它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山水城市特色。

本文在挖掘并总结昆明传统山水城市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将这些特色进行分析和提炼,并演绎在云南滇中产业聚集区——大明组团中心区城市设计项目中,为重塑和再现“山水新昆明”的城市新区规划起到一定的实践探索意义。

关键词:满城山色半城湖;半城山水半城街;山水城市;景观廊道;演绎昆明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昆明的城市特色表现在它的“古城”,它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城池选址、龟蛇相交的城市脉络、山水和城市交融共生的生态格局。

然而,近些年昆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使原有的山水格局和城市特色逐渐减弱且面临消亡。

大明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和生态基地条件,如何在新的规划中传承昆明山水城市的特色?如何让城市中生活的市民感受到昔日的山水城市景致?为此,本文以昆明大明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在研究了昆明山水格局和城市特色的基础上,对重塑魅力山水城市,以及重现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半城山水半城街”景象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一、昆明山水格局和城市特色昆明的山水格局和城市特色在于其山、水、城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的内在关系,以及在城市建设中所表现的尊重山水、因势利导的城市建设观和自然山水观(图1)。

无论从古城格局到十字形山水形胜,还是“满城山色半城湖、半城山水半层楼”的城市空间意向,都在传达着这些特征。

图1昆明山、水、城关系示意1.1古城格局与选址城市的选址与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昆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中有盘龙江、金针河和宝象河穿城而过,处于山水环抱之中。

这种山、水、城相依,倚山面水,坐北朝南、背阴向阳的城市格局正是我国古代风水选址中最佳的城市选址区域(图2)。

图2昆明古城格局图3昆明山水格局昆明城起源于唐代南诏国的拓东城,拓东城在设计上“以龟其形”,表达了长久不衰的用意。

古城背靠长虫山,面向滇池,古城与主山长虫山余脉呈现“龟蛇相交”的态势,古城是整个山水格局的中心,也正是周围山水龙脉之所在(图4)。

1.2山水城市格局1.2.1满城山色半城湖昆明的老城初始规模并不是很大,中间是翠湖,外围是草海和滇池,周围群山环抱,整个老城围绕翠湖展开,可以说当时的老城与翠湖、周围山水呈现出一湖居中、“满城山色半城湖”的格局(图4、5)。

图4翠湖与老城关系图5西山看昆明实景照片1.2.2半城山水半城街图6十字形山水城市格局图7老城与山水空间对位关系图8古城山水轴线从大的自然山水格局来看,昆明背靠长虫山、面向石寨山、东侧是金马山、西侧是碧鸡山,中间是滇池,古城拥有正南正北的十字形山水城市格局(图6)。

从小的城市山水格局来看,昆明老城空间格局与山水对位关系和视线联系,包括翠湖、五华山、祖遍山、圆通山,半城山水半城街则是对昆明老城山水城市格局的最佳描述。

1.3 山水景观视廊古城选址与营建与周围山体有着严谨的视觉对位关系,形成了多条古城与山水之间的视线通廊,从而营造了古城山水连通的良好景观体系(图7)。

最早形成的五华山——三市街——双塔古城空间轴线,亦是今日昆明城市轴线之基础(图8)。

另外还有大观楼观西山睡美人的景观廊道,翠湖——大观楼——西山睡美人山水城景观廊道,翠湖——碧鸡山和金马山的景观廊道,这些是昆明这座城市的特色,更是属于昆明独有的城市记忆。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特征2.1规划背景大明新区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东北侧(图9),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条件,是主城人口和功能疏解及新的产业聚集的主要地区,总体定位和目标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新区,昆明国际化大都市区的副中心,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我国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开发开放的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最终建设成为山环水绕、生态智慧、产城融合、富于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新区和山水新春城。

图9大明新区区位图图10大明新区中心区区位图新区中心区位于大明新区中心区中央商务组团,规划范围北至对龙湖、南至八家村水库,西至新区连接南北的交通性主干道,东至牛栏江,规划面积约6.7 平方公里,是展示大明新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核心区域(图10)。

2.2现状特征2.2.1山图11两山夹一江地貌特征图12新区中心区影像图新区自然资源优越,山水格局富有特色。

两侧为南北走向的大型褶皱山,山间地势平坦开阔之处形成坝子,河流在山脉之间发育,呈现两山夹一江的盆地特征(图11)。

新区中心区在新区的中部,通过GIS分析和解读,新区中心区范围内整体较为平坦,中部有一突起的小山丘,金钟山、五龙山左右环抱,整体属于高山和浅丘陵地貌特征,呈现一派田园风貌(图12)。

2.2.2水新区水系河塘众多,整体呈现“一江八河”的水系网络,其中,牛栏江自南向北纵贯整个新区,八条水系(果马河、普沙河、弥良河、对龙河、杨林河、匡郎河、老贾河、肠子河)从两侧山体汇聚至牛栏江(图13)。

图13一江八河水系特征图14八家村水库实景照片新区中心区水系条件良好,牛栏江和对龙河从中心区蜿蜒而过,南侧八家村水库水清景秀(图14)。

山环水绕的城市山水格局和田园风光为新区建设提供了优越的生态基底条件,赋予了新区场地特有的地域性特征。

三、演绎“满城山色半城湖、半城山水半城街”.3.1师法自然,联通山水3.1.1选址城市的选址自古以来都与自然山水、地形地貌(风水)密切相关,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地形较高的地方,正所谓“筑城于高台,防水患于未然”,昆明古城池即是如此。

图15昆明古城与新区选址对比图16新区中心区选址示意本次新区中心区选址选在八家村水库北侧、背靠北部地形较高的山包、对龙河以西的区域,也是未来新区龙脉所在之福地,同时也是暗合了老城的“龟蛇相交”之势(图15、16)。

3.1.2联通东西山水景观廊道依托现状山水关系,规划构建金钟山——八家村水库——五龙山的东西向山水空间轴线。

引上游金钟山水库和对龙河的景观水系,规划滨水商业、休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滨水活力景观轴线(图15、16、17)。

图15东西山水景观廊道示意图16东西山水景观廊道示意图17 东西山水景观廊道空间效果滨水活力景观轴线主要包扩了欢乐海岸主题商业街区、对龙站综合商贸区、创意文化及滨水娱乐区、商业中心、国际会展、国际会议、五星级酒店和对龙湖公园等城市职能。

3.1.3联通南北山水景观廊道为了传承和沿袭昆明老城十字山水格局,规划将八家村水库和北部地形较高的山丘进行联通,构建南北向的山水空间轴线。

依托这条轴线和新区中心区龙脉福地的选址,调整部分道路为正南北方向,规划功能主轴线,功能主要包括商住混合、中央商务区和政务中心等城市职能(图18、19)。

图18 南北山水景观廊道示意图19南北山水景观廊道空间效果3.2山水营城,活力核心3.2.1引水入城为了营造“满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水景观意向,规划选取两条轴线的交点,利用金钟山水库和新区中水系统的水,选取地形较低的区域,引水入城营造对龙湖公园,形成整个新区中心区的高潮(图20)。

图20 引水入城示意图21对龙湖公园空间效果图22 引水入城示意3.2.2演绎半城山水半城楼湖面东侧强化自然生态元素,湖面西侧和北侧强化城市元素,对龙湖公园实现从自然到城市的完美过渡(图21)。

未来新区中心区将营造出山、水自然景观为底景,对龙湖公园为过渡,中央商务区、国际城、商业中心、政务中心、文化建筑等城市景观为背景的空间意向,演绎“半城山水半城楼”的设计构思,重塑和再现昆明“山环水绕”和“半城山水半城街”的山水美景(图22)。

3.2.3多角度推敲山水城共融的空间形态规划以对龙广场、国际文化广场和滇中广场为观赏点,推敲和设计整个新区中心区的城市空间和建筑高度(图23)。

规划确定新区中心区是以中等开发强度开发为主,低冲击,同时强调山水自然元素融入城市、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设计出高低起伏、变化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图24)。

图23设计和推敲建筑高度示意图24城市天际线示意3.2.4围绕对龙湖,布置新区中心区主要职能围绕对龙湖,规划布置新区中心区主要城市职能,如:国际会展中心、政务中心、对龙广场、国际会议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风情园、滇中广场等城市职能(图25)。

图25对龙湖功能布局及空间效果3.3 多元驱动,持续发展3.3.1功能驱动3.3.1.1功能驱动策略规划注入国际城、中央商务区、娱乐休闲带等强带动性功能,通过多国合作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商务贸易合作的提升,加强新区中心区高层决策、信息处理、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城融合,提高中心区集聚能力,增强新区发展动力,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图26 功能分区图27土地利用规划图3.3.1.2功能布局规划围绕功能主轴和滨水活力景观轴两条轴线及对龙湖布局新区中心区各个功能板块开展。

对龙湖以北以中央商务区为主,对龙湖以南是国际城,对龙湖以西以商业中心、商住混合、中央生态公园等功能为主。

同时,沿滨水活力景观轴规划布局了创意文化及滨水娱乐区、欢乐海岸、对龙站综合商贸区、商住混合区和生态社区等功能。

新区中心区共分为十大功能分区,分别是:中央商务区、对龙湖公园、国际城、商业中心、创意文化及滨水娱乐区、欢乐海岸、对龙站综合商贸区、中央生态公园、商住混合区和生态住区(图26)。

3.3.1.3土地利用规划秉承着生态优先、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原则,进一步梳理了山体、水系、绿廊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确定了新区中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中对现状的自然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并将山、水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图27)。

3.3.2交通驱动片区内规划多条轨道交通,直接连接昆明市区、空港枢纽,奠定了新区中心区发展的交通基础,中心范围内通过PRT特色交通以及水上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提升片区内部交通能力和高标准服务能力,驱动现代化新城建设。

3.3.2.1对外交通规划东西快线从新区中心区中间穿过,方便连接昆明主城区和大明新区,并在新区中心区设置对龙站。

滇中大道未来可以直达机场,北侧的昆曲高速可以直接到达昆明市区和安宁组团,南侧的杭瑞高速和西侧的昆明外绕高速可以直接到达呈贡新区,便捷的对外交通为新区中心区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图28)。

图28 对外交通分析图29道路规划图3.3.2.2 道路规划新区中心区在落实总体规划道路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城市支路网系统,提高区内交通的可达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