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
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
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
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
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
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
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
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
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
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
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
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
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
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
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
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
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
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
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
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专家建议1、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5年12月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渭河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
因此,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期要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建成,同时,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的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切实加强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山支流治理和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进一步深入分析渭河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渭河流域的治理措施。
2、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渭河流域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其水资源已经难以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缓解渭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首要和可行的是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重点调水工程,是促进关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近期应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3、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
目前,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初步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促进了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标志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向统一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鉴于渭河流域复杂的情况、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基本情况、基础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调度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调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满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
近期要加强水文监测及取、退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水量精细化调度和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
同时,要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为基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量统一调度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明确事权划分。
4、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支撑关中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渭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率先发展。
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环境为依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立足于大关中建设,尽快推动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构筑关中绿色生态走廊,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
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协作,共同行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解决好渭河水资源问题,使渭河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编辑本段相关问题主要问题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⑥下游三门峡威胁渭河主要措施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历史的渭河作者:本站发布日期:2007-10-22 14:57:18 浏览次数:4822 字体:大中小渭河这条流淌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之上的河流,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中华民族文明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就应该是渭河。
渭河所孕育的中华文明处于中华文明的“青年时期”,渭河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以此来翻动,渭水之畔的太公垂钓、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等展示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渭河文化。
本章摘编了一些散文、叙事、新闻采写、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向人们展示渭河所走过的历史和所孕育的中华文明。
一条河流的变迁记者张延龙渭河本是黄河主干道,现在却成了黄河的支流。
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是一条真正的滚滚东流的大河。
那时,黄河从兰州向东,沿现在的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
当时,渭河才是黄河货真价实的古河道。
2000万年间,这条河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变化?关中水事历代变迁渭河在古代曾是重要航道。
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
由于渭河与长安关系密切,古人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因而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
摆渡滔滔渭水,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时的古渡口。
唯明清渡口仍有迹可寻,就设在咸阳城东南。
这里砌石护堤,构筑码头,越古渡可通陇抵蜀,车马川流不息,为三秦第一大渡。
如今在咸阳,已无法寻找古渡。
关中的“水事”变迁中,河流的消亡或改道是最主要的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甘枝茂教授的研究表明,据地貌特征、地质资料、文献记载、考古资料等综合分析,春秋以来渭河河道北移的平均速率为1.74~2.71m/a,并具有加速趋势。
地理上,渭河谷地两侧在古代是地震活动的频繁地区。
地质活动或使得河岸坍塌,或堵塞河流,这些均能迫使原河道发生突变。
“这一点史书中的证据很多,《国语—周语》中记载,周幽王二年的地震使岐山崩坠,泾、渭、洛三河河岸坍塌而断流。
宋史九十四《河渠志》中,也记载了当时渭河的河道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蔡斌说。
蔡斌的研究显示,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关中地区产生了不少影响。
渭河地区曾经是灌溉最为发达的地区,早期水利设施的目的是为了灌溉,后来为了发展漕运,又新开不少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