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un.2009第19卷第3期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Vol.19No.3人类是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的。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方式、内容的反思史。
现今,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幸福观也形形色色。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渗透到课堂教学,既是种责任,又是门艺术。
一、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在需要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不同的价值观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三个基本观点:首先,幸福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内容,认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生活的基础,精神生活的满足高于物质生活的满足。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反对宗教神学幸福观禁欲主义的道德说教,认为人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精神生活是幸福生活更重要的内容。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是其人生观教育的重点。
针对有的大学生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提出的诸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伟人标准,高不可攀”之类的质疑,从幸福观教育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将其分解成“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将追求幸福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讲授,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幸福观教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254(2009)03—0057—03关于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幸福观教育的思考孙建华,王晓虹(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38)收稿日期:2009-03-28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及方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建华(1963-),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社会学;王晓虹(1970—),女,湖南衡阳人,法学硕士,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教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Penetrating the Education of Happiness Concept into the Teachingof “Elementary Course ”:ReflectionsSUN Jian-hua &WANG Xiao-Hong(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Changsha 410006,China)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Law"("elementary course"as its abbreviation )is the primary way to education of happiness view for college students;it is also the key point in acquiring the proper outlook on life to help the students set up a positive and noble aim of life.Some questions are raised regarding "pursuing a noble aim of life", e.g."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the norm of great persons pursuing a noble aim of life",etc.In view of this,the course starts with the positive happiness views and innovations.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taught in 2parts:"Life is aimed at the pursuit of one's own happiness"and "A noble aim of life is to integrate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ith serving the people".In this way,not only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are achieved,but also it is in line with the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Key words :teaching of "elementary course";education of happiness concept;penetration57“幸福是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的总和,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乐,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最幸福的。
”这说明,重视精神生活正是人类生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因此,只有在健康而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指导下,物质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所以,精神生活更重要。
其次,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向往谋求幸福,但个人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而使自己变得更高尚的人,历史认为他们是伟人,那个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是最幸福的人”。
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一个人只能在为集体幸福的奋斗中实现自己个人的幸福。
集体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和保证,个人幸福是集体幸福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把个人幸福融入到集体幸福中的主张告诉人们,只有在为集体、人类幸福的奋斗中才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三,幸福是创造和享受的统一,但更重要的是劳动、创造。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类自身创造的,应被人类自身享受。
但在阶级社会中,创造者和享受者是分离的,这是造成大多数人痛苦和不幸的根源。
今天,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事业,正是为了实现创造和享受的统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理论基础。
要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就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吸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积极方面,古为今用;对于西方的幸福观也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
儒家重精神幸福轻物质幸福,认为道德义务比人的生命更宝贵,人的生命因道义而有价值,生命与道义相比,道义是至上的,为了坚持道义,即使牺牲生命也不犹豫,这是我们应吸收的。
虽要提倡舍生取义,弘扬这一精神,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对未成年人过分强调这种理念,就多少有点轻贱生命的意思。
儒家思想那种重生命自然形式,轻生命创造形式;重生命社会形式,轻个体存在价值的观点是需要进一步批判、扬弃的。
而西方哲学思想注重个体人生幸福,合理、高效、充分地享受人生,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但也应对其中诸如人自私的本性、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生命价值的消极方面加以批判。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育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系统地讲述了人生观问题,围绕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环境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在“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这一内容中恰到好处地进行幸福观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供同行们在教学中参考。
1.从问题说起人生目的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1],是人生实践的根本问题和人生观理论的核心问题。
正确解决人生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有科学的人生观作指导,能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
在讲授人生目的时,有的大学生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提出了以下质疑:问题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没有必要。
他们认为,现在是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人生的追求应是多向度的,只要不违法、不违反行为底线,我们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没必要追求高尚。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人生目的,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人生目的,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在追求个性张扬的今天,一个人虽不可以卑鄙,但可以不高尚,完全可以追求平庸的生活,没有高尚人生目的的人生照样精彩,照样活得有意义。
问题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伟人标准,高不可攀。
有的大学生认为追求高尚的人是伟人,我们不是伟人,所以做不到,有时即使能做也不愿意做。
他们认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这一提法不具有普遍性,“书本上的要求离现实太远了,太理想化了”,这是我国传统人生观教育存在的弊端——“强迫”学生根据“伟人”的价值观欣赏生命,这种人生观教育授予学生的知识及在学生心中形成的人生观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思想道德教育效率低下。
问题三,“很多人都没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为什么要求大学生要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多层次的,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自私自利→合理利己→先公后私→大公无私。
“合理利己”与“先公后私”是道德“常态”,“自私自利”是道德“病态”,“大公无私”是道德“极限”。
有的大学生认为,以什么样的道德境界存在于社会是个人的选择,社会上很多人都没有高尚的人生目的,缺德者大有人在,凭什么大学生非要有高尚的人生目的?持以上观点的大学生需要引导。
拿什么引导?怎样引导?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症结就是有的大学生对什么是高尚的人生目的存在认识误区。
一般的大学生都认为只有“大公无私”才是高尚的,所以觉得“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高不可攀的,甚至对其很反感。
而这是因为新教材对该内容的阐述比较粗略,易给学生留下大而空的印象,如遵循教材的逻辑思路,教师便会流于讲大道理,空喊口号。
但如从幸福观的角度讲授,学生就会很感兴趣,老师也会更乐于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