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行政相对人
第一节行政相对人概述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相对人是指与行政主体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对行政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1.行政相对人是组织和个人在行政活动中的一种特定身份。
2.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呈现多元化。
二、行政相对人的基本类型
(一)个人相对人与组织相对人
(二)特定相对人与不特定相对人
(三)直接行政相对人与间接行政相对人
(四)权利相对人与义务相对人
(五)内部行政相对人与外部行政相对人
第二节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一、国家组织
(一)国家行政组织
(二)其他国家组织
二、社会组织
(一)企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
(三)社会团体
三、中国公民
四、外国组织和外国人
第三节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一、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1、申请权。
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法向行政主体提出实现其法定权利的各种申请,如申请办理许可证照,申请取得抚恤金、补助金、救济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申请获得法律保护,等等。
2、参与权。
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法参与行政管理。
包括参与行政法规、规章及行政政策的制定(参加讨论、听证、论证等);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参与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应程序等。
3、了解权。
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法了解行政主体的各种行政信息,包括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会议决议、决定、制度、标准、程序规则,以及与行政相对人本人有关的各种档案材料。
除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相对人均有权查阅、复制。
4、批评、建议权。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有权提出批评,并有权就如何改善行政主体的工作和提高行政管理质量提出建议、意见。
5、申诉、控告、检举权。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对其本身不公正的行政行为有权申诉,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控告或检举。
6、陈述、申辩权。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主体作出与自身权益有关,特别是不利的行为时,有权陈述自己的意见、看法,提供有关证据材料,进行说明和申辩。
7、申请复议权。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某些抽象行政行为不服,有权依法申请复议。
8、提起行政诉讼权。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有权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9、请求行政赔偿权。
行政相对人在其合法权益被行政主体违法侵犯并造成损失时,有权依法请求行政赔偿。
10、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行政相对人对于行政主体实施的明显违法或重大违法的行政行为有权依法予以抵制。
,如抵制没有法律根据的摊派、罚款和收费等。
二、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的首要义务是服从行政管理:遵守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执行行政命令、行政决定;履行行政法规定的各项义务。
2.协助公务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有主动予以协助的义务。
例如,配合公安机关维持社会秩序、协助人民警察追捕违法犯罪分子或抢救交通事故致伤人员,必要时为公务人员提供交通工具或执行公务所必要的其他设施等。
3.维护公益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有义务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正受到或可能受到损害或威胁时,行政相对人应采取措施,尽可能防止或减少损害的发生。
行政相对人因维护公益致使本人财产或人身受到损失或伤害,事后可请求国家予以适当补偿。
4.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要接受行政主体依法实施的监督,包括检查、审查、检验、鉴定、登记、统计、审计,向行政主体提供情况说明,有关材料或报表、账册等。
5.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在向行政主体申请提供行政服务(如申请许可证照)或接受行政主体监督时,向行政主体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应真实、准确,如其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将要为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无论是请求行政主体实施某种行政行为(如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申请行政复议等),还是应行政主体要求作出某种行为(如纳税、征用财产等),均应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手续、时限。
否则,可能导致自己提出的相应请求不能实现,甚至要为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按时纳税,可能要受到被科处滞纳金或其他形式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