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行政相对人
行政行为的直接对象。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直接影 响。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的申请人,行政征收的 被征收人,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人等。
间接相对人:即受行政行为结果影响的相对人,行
政主体行政行为的间接对象。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 间接影响。如,治安处罚关系中受到被处罚人行为侵 害的人;行政许可关系中其权益受到许可行为不利影 响的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公平竞争人或相邻 人);行政给付关系中依靠给付对象抚养或扶养的直 系亲属等。
* 其他组织:
是由主管机关批准成立或者认可,能够从事一定的经营、生产或 其他活动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一些介于个人和法人之间的 组织形态,被称为“非法人组织”、“非法人单位”、“其他经济组 织”等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将其称为“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作为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主体,也是行 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其他组织的类型主要有: ① 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或者认可的从事一定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经济 实体。如,个人合伙组织、合伙型联营组织、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② 经主管机关批准或认可的正处于筹备阶段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 会团体。
③ 由其他部门法规定了权利义务后,行政法又规定了从属性的权利义务。 即从属性规定。如,民事法律规定了公民、法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行 政法又对该使用权的(归属和范围向行政机关的)请求确认权,后一权利 明显服务于前一权利,对前一权力进行了从属规定。
行政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 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 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 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 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 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2、是在行政活动中具有的权利义务。
如果没有参加行政活动,就不可能产生行政相对人的这 类权利义务。如,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只能在行 政管理的活动范围内行使。 3、与行政主体的义务权利相对应。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行政主体有义务促使实现;行政相对人的义务,行政主 体有权力去要求其履行。 4、行政相对人权利是可以自由放弃的。这种权利属于个 人权利,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可以放弃。而行政权力是 人民通过立法、授予行政主体行使的。目的在于维持人 们生活的井然有序,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时促进福利的 实现。故,行政权力不能自由处分。
(二)特征
1、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所设定或确认。
行政法的设定方式:
① 由行政法直接规定,如,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处罚关系中的听证权,请求 保护权。 ② 既由其他部门法规定,又由行政法规定。即双重规定。如,国有企业法 人的经营权,本由民事法律规定,行政法又专门规定为经营自主权,这类 权利对行政主体具有了更专门的针对性,要保障相对人的这类经营自主权。
二、行政相对人分类
(一)个体的相对人&组织的相对人
(以行政相对人自身的存在形式为标准) 个体的相对人:即自然形态下的相对人, 一人或多人。如,中国公民、外国人、无 国籍人 组织的相对人:团体形态下的相对人,如, 法人、非法人的中外组织等。
(二)权利相对人&义务相对人(以 在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判断的标准应当是:当公务员以普通公民身份出现时, 成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享有相应的 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民政局长酒后驾车,被 处以罚款或者行政拘留。 而以公务人员身份出现,履行公职时,则成为行政职 务关系的一方,享有相应的职权,履行相应的职责。 如,民政局长批准发放退伍军人的抚恤费。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一、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概念 、特征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一、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概念 、特征 (一)概念 指由行政法所规定、确认,在行政法律关系 中由象征相对人享有和履行;与行政主体的 义务权力相对应的各种权利义务。
(二)受益权利
这是指行政相对人通过行政主体的积极行为而获得各种利益及利益保障的权利。 其利益包括财产利益、人身利益和其他各种利益。对于受益权利可分为三类权利 类型,保障性受益权、发展性受益权和保护性受益权。 (1)保障性受益权。是指因行政主体提供物质和其他条件保障而得到受益的权 利。即行政主体提供条件满足相对人基本生活、生存的需求。主要包括基本生活 水平的受保障权、特定群体(老年人、残疾人、退伍军人)福利优先的受保障权、 劳动就业和劳动安全受保障权、义务教育的受保障权、参加基本性社会生活的受 保障权。 (2)发展性受益权。是指在满足基本生活和生存的基础上,行政主体提供各种 条件让行政相对人进一步发展自身利益的权利。相对人自身利益的发展包括物质 利益的发展和精神鼓舞。主要包括: 符合条件者有受行政许可的权利 受到行政奖励的权利 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而受政策优先的权利 得到行政指导的权利 (3)保护性受益权。是指行政相对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在受他人妨碍、侵害时, 受行政主体保护的权利。包括在紧急情况下受行政主体救助的权利、合法权益受 他人侵害后请求行政主体予以处理的权利、合法权益受行政主体确认的权利。
(1)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公民、法人和 其他组织能够成为行政相对人。
* 公民:
是最重要、最经常、也是最广泛的行政相对人。行政 主体实施行政管理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将公民纳入行 政管理的对象。因此,公民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最常见 的主体之一。
* 法人:
法人是与自然人(公民)相对称的一个法律概念。是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 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可成为行政相对人, 而且是最重要的行政相对人。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同时也构成行政主体的义务,它是宪 法赋予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化。本 书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划分,大致可以概括为: 1、参政权利;
2、受益权利; 3、自由权利;
4、受平等对待的权利;相对人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是行政相对人依法以各种 形式和渠道参与决定、影响或帮助行政权力的依法有效行使的权利。 这种参政权与宪法上的参政权不同,是宪法中公民的政治权利在行政法 中的具体化。行政相对人的参政权包括: (1)批评、建议权。是指对行政主体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通过其他组织 媒体反映批评、意见、建议的权利; (2)控告、检举权。是指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 出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3)知情权是指对行政活动有关内容、资料、及其他信息的了解权, 行政主体则有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公开自身行政活动的义务。将一切行政 活动置于公众的视野,促使行政活动的透明化、公开化。 (4)订立行政契约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在与行政主体订立行政契约时 所具有的协商决定权。现代行政管理不断地淡化行政活动的强制性,强 调平等性,因此出现了通过契约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新行政手段。 (5)协助公务权。指协助行政主体实施公务活动的权利,包括参与行 政救助、协助维持秩序,举报和当场制止违法(行政法)行为等。 (6)应试录用权。即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公职的应试权和因条件合格的 被录用权。
三、行政相对人身份的确认
1.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界线。
行政组织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但是,行政组织在一定 条件下能成为行政相对人,非行政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具有行 政管理职能。而行政机关的特征在于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 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其管理行为可以强制而直接地影响相对人的 权利和义务;而行政相对人没有行政职权,不能直接强制行政机 关的行为。
(五)外部相对人&内部相对人
外部相对人:即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 应的社会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内部相对人:即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一方行政机关 相对应的另一方行政机关或公务员。 外部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呈管辖关系。外部行政相对人 只对行政主体履行服从、协助义务。
内部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呈隶属关系。内部行政相对人 只服从内部行政机关的管理,不能成为外部具体行政 行为的对象。 同时,根据行政诉讼规则,只有外部行政相对人有起 诉权,内部行政相对人一般没有行政起诉权。
权利相对人(行政行为的受益人):向行政
主体主张权利,并要求行政主体履行相应义务 的人。如,行政许可(采矿、开采石油)、行 政给付(抚恤金、伤残金)、行政奖励、行政 救助法律关系中的相对人。
义务相对人(行政行为的受损人):受行政
主体权利约束,并向其履行义务的相对人。如, 行政处罚、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强制法 律关系中的相对人。
(2)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一定 条件下,也可以成为行政相对人。
在某些情况下,在我国境内依照我国法律规定 享有行政法权利、承担行政法义务,参加行政 诉讼时具有行政相对人同等诉讼权利和义务的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也可以成为我 国行政法的主体。 但是,将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作为我 国的行政相对人对待,使其具有行政相对人的 权利和义务,即实行同等原则的同时,也依法 实行对等原则。即,如果我国公民在某国受到 某方面权利的限制,则该国公民在我国也要受 到相应的权利限制。
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概述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三、行政相对人的身份确认
一、行政相对人概念
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 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
要素: 1、是行政活动中的一种特定身份,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 政主体对应的另一方主体。如果与行政主体没有权利义务 关系,则不为行政相对人。 2、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不具有或不行使国家权力的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 3、范围上,含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特殊情况下,含外 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