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安全常识一、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不允许泄漏的原因:除有些气体有毒、易燃外,还因有些气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二、易燃气体的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三、危险化学品经营、销售实行许可制度。
危险化学品储存实行审批制度。
危险化学品运输实行资质认定制度。
四、化学危险性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报警、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露处理和人员控制等方面。
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简称SDS)为化学物质及其制品提供了有关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信息,并能提供有关化学品的基本知识、防护措施和应急行动等方面的资料。
SDS是化学品生产供应企业向用户提供基本危害信息的工具(包括运输、操作处置、储存和紧急行动等)。
六、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分为甲、乙两种。
取得甲种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可经营销售剧毒化学品、成品油和其他危险化学品;取得乙种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只能经营销售除了剧毒化学品和成品油以外的危险化学品。
七、我国标准规定的危险品品名编号是5位数,第一位数表示类别号,第二位数表示项别号,第三到第五位数为顺序号。
如果顺序号小于或等于500号,为Ⅰ级危险品;大于500号则为Ⅱ级危险品。
八、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毒物质的存在十分广泛,在科研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产品,从中间产品到副产品,从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到废水、废气及其它废物等很多。
因此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
(一)、呼吸道:是毒物进入人体最主要、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
毒物在生产中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的,其中气体、蒸汽为分子状态,可直接进入人体肺泡,而烟、尘、雾的粒径小于5微米,特别是小于3微米时,可直接被吸入肺泡。
人的整个呼吸道具有很大的呼吸能力,所以对毒物的吸收很迅速,并且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毒物,不经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
(二)、皮肤:皮肤吸收有多种方式,经皮表面是皮肤吸收的主要方式,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毒物易通过皮肤表面被人体吸收,如苯、有机磷化合物等。
(三)、消化道:在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是极少见得,一般是由于误服造成的。
由于呼吸道进入的毒物有部分粘附在鼻咽部位或混在分泌物中,借吞咽进入消化道,或由于不好的卫生习惯或在使用毒物的实验室、车间饮食、吸烟、用污染的手取食品造成毒物进入消化道。
九、生产现场二氧化硫、氯气防护及急救措施(一)二氧化硫1、侵入途径:吸入防护措施:现场操作人员配备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的必须佩带。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健康危害: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
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
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
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2、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二)氯气1、侵入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损害上呼吸道;空气中氯浓度较高时也侵入深部呼吸道。
氯气吸入后,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导致相应的病变。
由于刺激作用使局部平滑肌痉挛而加剧通气障碍,加重缺氧状态; 高浓度氯吸入后,还可刺激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心跳停止。
2、防护措施:现场操作人员配备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的必须佩带。
急性中毒主要为呼吸系统损害的表现:a. 起病及病情变化一般均较迅速。
b. 可发生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为咽痛、呛咳、咯少量痰、气急、胸闷或咯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或有干、湿性罗音。
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c. 重症者尚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进行性呼吸频速和窘迫、心动过速,顽固性低氧血症,用一般氧疗无效。
d. 少数患者有哮喘样发作,出现喘息,肺部有哮喘音。
e. 极高浓度时可引起声门痉挛或水肿、支气管痉挛或反射性呼吸中枢抑制而致迅速窒息死亡。
f. 并发症主要有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气胸、纵隔气肿等。
眼损害:氯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气或液氯可引起眼灼伤。
皮肤损害:液氯或高浓度氯气可引起皮肤暴露部位急性皮炎或灼伤。
急救措施:吸入气体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安静及保暖。
眼或皮肤接触液氯时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严重者就医。
十、硫化氢中毒及其急救硫化氢为无色气体,具有臭蛋味。
硫化氢经粘膜吸收快,皮肤吸收慢。
硫化氢中毒的表现:1、接触低浓度时:患者有眼部灼热、畏光、视力模糊、流泪、疼痛及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同时有咽痒、胸部压迫感和剧烈持久的咳嗽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2、吸入高浓度者:可发生重度急性中毒,患者数秒或数分钟后即发生头晕、心悸进而不安、躁动及惊厥,并迅速昏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3、最严重时,由于大量吸入可发生就地猝到,迅速死亡。
硫化氢中毒的急救:1、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2、有条件的情况下吸氧,必要时给予加压氧(昏迷者);如呼吸停止者应持续不断地进行人工呼吸。
3、一般处理后,急转医院抢救。
十一、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要求(一)危险化学品出入库管理1、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仓库,必须建立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2、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前均应按合同进行检查验收、登记。
3、进入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域的人员、机动车辆和作业车辆,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4、装卸、搬运危险化学品时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做到轻装、轻卸。
严禁摔、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
5、装卸对人身有毒害及腐蚀性物品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危险条件,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装卸毒害品人员应具有操作毒品的一般知识。
操作时轻拿轻放,不得碰撞、倒置,防止包装破损商品外溢。
作业人员应佩带手套和相应的防毒口罩或面具,穿防护服。
作业中不得饮食,不得用手擦嘴、脸、眼睛。
每次作业完毕,应及时用肥皂(或专用洗涤剂)洗净面部、手部,用清水濑口,防护用具应及时清洗,集中存放。
装卸腐蚀品人员应穿防护工作服、防护帽、胶皮手套等必需的防护用具。
操作时,应轻搬轻放,严禁背负肩扛,防止摩擦震动和撞击。
6、装卸易燃易爆物料时,装卸人员应穿工作服,带手套、口罩等必须的防护用具,操作中轻搬轻放、防止摩擦和撞击。
装卸易燃液体需穿防静电工作服。
禁止穿带铁钉鞋。
大桶不得在水泥地面滚动。
桶装各种氧化剂不得在水泥地面滚动。
各项操作不得使用沾染异物和能产生火花的机具,作业现场远离热源和火源。
7、各类危险化学品分装、改装、开箱(桶)检查等应在库房外进行。
8、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互为禁忌的物料。
包括库内搬倒。
9、在操作各类危险化学品时,企业应在仓库,针对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制定急救预案。
(二)消防措施1、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和仓库条件,必须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器材和灭火剂。
消防器材应当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不得堆放物品和杂物。
仓库的消防设施、器材应当有专人管理,负责检查、保养、更新和添置,确保完好有效。
对于各种消防设施、器材严禁圈占、埋压和挪用。
2、储存危险化学品建筑物内应根据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
3、储存危险化学品建筑物内,如条件允许,应安装灭火喷淋系统(遇水燃烧危险化学品,不可用水扑救的火灾除外)。
(三)人员培训1、仓库工作人员应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对危险化学品的装卸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使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
3、仓库的消防人员除了具有一般消防知识之外,还应进行在危险化学品库工作的专门培训,使其熟悉各区域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特性、储存地点、事故的处理程序及方法。
十二、水不能扑救的火灾有:(1)碱金属不能用水扑救。
因为水与碱金属(如金属钾、钠)作用后能使水分解而生成氢气和放出大量热,容易引起爆炸。
(2)碳化碱金属、氢化碱金属不能用水扑救。
如碳化钾、碳化钠、碳化铝和碳化钙以及氢化钾、氢化镁等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可能引起着火和爆炸。
(3)轻于水的和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原则上不可以用水扑救。
(4)三酸(硫酸、硝酸、盐酸)不能用强大水流扑救,必要时,可用喷雾水流扑救。
(5)高压电气装置火灾,在没有良好接地设备或没有切断电流的情况下,一般不能用水扑救。
(6)燃料油或油漆起火千万不能用水浇,应用泡沫、干粉、1211灭火器具或沙土进行扑救。
十三、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在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盛装化学品的容器常常发生一些意外的破裂,倒洒等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的外漏,因此需要采取简单、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来消除或减少泄漏危险,如果对泄漏控制不住或处理不当,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燃烧、爆炸、中毒等恶性事故。
下面介绍一下化学品泄漏必须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疏散与隔离在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首先要疏散无关人员,隔离泄漏污染区。
如果是易燃易爆化学品大量泄漏,这时一定要打“119”报警,请求消防专业人员救援,同时要保护、控制好现场。
(二)、切断火源切断火源对化学品的泄漏处理特别重要,如果泄漏物是易燃品,则必须立即消除泄漏污染区域内的各种火源。
(三)、个人防护参加泄漏处理人员应对泄漏品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征有充分的了解,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
必要时要用水枪(雾状水)掩护。
要根据泄漏品的性质和毒物接触形式,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防止事故处理过程中发生伤亡、中毒事故。
1.呼吸系统防护为了防止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系统侵入人体,应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防护器具。
对于泄漏化学品毒性大、浓度较高,且缺氧情况下,必须采用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送风式长管面具等。
对于泄漏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8%,毒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场合,可以采用防毒面具(毒物浓度在2%以下的采用隔离式防毒面具,浓度在1%以下采用直接式防毒面具,浓度在0.1%以下采取防毒口罩)。
在粉尘环境中可采用防尘口罩。
2.眼睛防护为防止眼睛受到伤害,可采用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安全防护面罩等。
3.身体防护为了避免皮肤受到损伤,可以采用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橡胶工作服、防毒物渗透工作服、透气型防毒服等。
4.手防护为了保护手不受损害,可以采用橡胶手套、乳胶手套、耐酸碱手套、防化学品手套等。
(四)、泄漏控制如果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要在统一指挥下,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切断与之相连的设备、管线,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等方法来控制化学品的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