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_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05_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36
工业上常用过氧化物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叔丁基,过 氧化十二烷酰,过氧化苯甲酰叔丁酯,过氧化3,5,5三甲基乙酰等。此外尚有过氧化碳酸二丁酯、过氧化 辛酰等。
添加方法:应配制成白油溶液或直接用计量泵注入聚 合釜的乙烯进料管中;或注入聚合釜中,在釜式聚合 反应器操作中依靠引发剂的注入量控制反应温度。
25
26
3、引发剂的影响
引发剂的用量将影响聚合反应速率和分子量。引发
剂用量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加快,分子量降低。 引发剂用量通常为聚合物质量的万分之一左右。
27
4.链转移剂的影响
۩ 丙烷是较好的调节剂,若反应温度>150℃,它能平 稳地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 ۩ 氢的链转移能力较强,反应温度高于170℃,反应很 不稳定。
第五章 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1
Contents
5.1 概述 5.2 气相本体聚合——低密度聚乙烯 5.3 熔融本体聚合——聚苯乙烯
5.4 非均相本体聚合——本体法聚氯乙烯
5.5 本体浇铸聚合——有机玻璃
2
5.1 概述1ຫໍສະໝຸດ 本体聚合的定义 本体聚合(又称块状聚合):在不用其它反应介质 情况下,单体中加有少量或不加引发剂发生聚合的 方法。
• (1) 聚合热大 。 – 乙烯聚合热约为95.0kJ/ml 。 • (2) 反应器内压力高,温度高 。 – 110~250MPa ,有的甚至为300MPa,130 ℃ ~280℃。 • (3) 聚合转化率较低。 – 通常在20%一30%。链终止反应非常容易发生,因此 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也小。
21
43

聚合反应设备
主体设备:反应器
釜式反应器(全混流,分子量分布窄)
管式反应器(平推流,分子量分布宽)
Φ=2.5~7.5cm
D/L=1/250~1/40000 材质:高压合金钢管
高压聚乙烯生产管式反应器
44
a. 管式反应器
细长的高压管。
物料在管内呈活塞式流动,反应温度沿管程有变化,因 而反应温度有最高峰,因此所合成聚乙烯分子量分布较宽。
乙烯 搅拌电动机 隔墙 冷却剂(出) 搅拌器 内冷管
乙烯,催化剂
冷却剂(进)
反应产物
47
48
4、单体回收与聚乙烯后处理
• 从聚合反应器中流出的物料近减压装置进入高压分离 器(20~25MPa),大部分未反应的乙烯与聚乙烯分离, 经冷却,脱除蜡状低聚物后回收循环使用; • 聚乙烯进入低压分离器,使残存的乙烯分离回收循环 使用。 • 挤出和后序处理:包括脱气、混合、包装、贮存等。 • 二次造粒:目的是增加聚乙烯塑料的透明性,并且减 少塑料中的凝胶微粒。与其他塑料品种不同。
۩ 丙烯起到调节分子量和降低聚合物密度的作用,且会 影响聚合物的端基结构。
۩ 丙醛作调节剂在聚乙烯链端部出现羰基。
28
29
5.乙烯纯度的影响
乙烯中杂质越多,则聚合物的分子量越低,且会 影响产品的性能。 有的杂质如乙炔还可能引起爆炸。
工业上,乙烯的纯度要求超过99.95%
30
31
三、 低密度聚乙烯的生产工艺
37
3、聚合过程
① 聚合反应条件

– – –
反应温度:130~350℃;
反应压力:122~303MPa; 聚合停留时间:15s~2min; 具体数值因反应器类型、产品牌号不同而不同。
38
39
② 聚合生产方法
高压聚乙烯生产工艺有釜式法和管式法两种。 生产能力相当,70年代后有偏重管式法倾向。
形状一定的模型
釜式聚合釜 a. 管式反应器
连续聚合反应器
b. 塔式反应器
13
层流状态 a. 管式反应器
脉冲以产生湍流
单程转化率10-20%
多管并联
高压聚乙烯生产管式反应器
b. 塔式反应器
苯 乙 烯 塔 式 反 应 器
14
6、后处理工序
气体单体 减压或真空
脱除单体
螺杆脱气机
真空脱气机 液态单体 减压挤出机 真空滚筒脱气器
早期的单程转化率较低,大约10%左右,生产能力为 3000t/a,近期单程转化率与釜式法相近,即为24%,单 线生产能力已达到60000—80000t/a。 管式反应器的结构颇为简单和传热面积相当大。整根细 长的高压管都布置有央套。
45
b. 釜式反应器
是装有搅拌器的圆筒形高压容器。
材质由含3.5%镍/铬/钒/钼的合金钢锻件加工而成。
40
a. 釜式法 • 大都采用有机过氧化物为引发剂,反应压力较管式法 低,聚合物停留时间稍长,部分反应热是借连续搅拌 和夹套冷却带走。大部分反应热是靠连续通入冷乙烯 和连续排出热物料的方法加以调节,使反应温度较为 恒定。此法的单程转化率可达24.5%,生产流程简短, 工艺较易控制。 • 主要缺点:是反应器结构较复杂,搅拌器的设计与安 装均较困难,而且容易发生机械损坏,聚合物易粘釜。
挤出 造粒机
新鲜乙烯
51
52
四、乙烯的共聚改性及高压聚乙烯的技术进展
1、乙烯的共聚改性

(I)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2)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3) 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及其离子聚合物 (4) 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5) 乙烯—乙酸乙烯酯— 一氧化碳共聚物 (6) 乙烯—一氧化碳共聚物
分子量分布变宽
‘凝胶效应’
含有未反应的单体和低聚物
7
苯乙烯聚合转化率与其溶液粘度的关系
8
(3) 任何一种单体转化为聚合物时都伴随有体积的收缩
几种主要单体转化率达100%时的体积收缩率 (25℃):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酸乙烯酯 氯乙烯
14.14% 23.06% 26. 82% 35.80%
9
1、原料准备 ① 主要原料:单体乙烯。
– – – 乙烯的纯度要求超过99.95%。 乙烯高压聚合中单程转化率为15一30%,所以大 量的单体乙烯(70~85%)要循环使用。 多次循环使用时,惰性杂质(氮、甲烷、乙烷等) 的含量可能积累,此时应采取一部分气体放空或 送回乙烯精制车间精制。
32
② 分子量调节剂
指粒子的外观、尺寸大 小,粒子的内部结构。
(4) 聚合物粒子的形态和结构
‫ ﻆ‬均相聚合过程得到的粒子是一些外表光滑、大
小均匀、内部为实心及透明有光泽的小圆珠球。
‫ ﻆ‬非均相聚合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则不同,聚合物
粒子是不透明的,外表比较粗糙,内部有一些孔隙。
10
4、聚合工艺中采用的解决方法:
1
15
7、典型的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16
本体聚合工业生产举例
17
液态单体需要预聚合,除反应热。
18
5.2 气相本体聚合——低密度聚乙烯
◙ 乙烯的聚合方法就以所采用的压力高低分为: 高压法、中压法、低压法; ◙ 所得聚合物相应地被称为: 高压聚乙烯、中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
19
• 气相本体聚合——高压聚乙烯生产
41
b. 管式法
• 管式法所使用的引发剂是氧或过氧化物 反应器的 压力梯度和温度分布大、反应时间短,所得聚乙烯 的支链少,分子量分布较宽,适宜制作薄膜用产品 及共聚物。单程转化率较高,反应器结构简单,传 热面大。 • • 主要缺点:聚合物粘管壁而导致堵塞现象。 近年来为提高转化率而采用多点进料。
42
•(4) 乙烯高温高压聚合,链转移反应容易发生 。 • 乙烯的转化率越高和聚乙烯的停留时间越长、则长链 支化越多。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幅度越大,产品的加 工性能越差。
•(5) 以氧为引发剂时,存在着一个压力和氧浓度的临界值 关系。 • 即在此界限下乙烯几乎不发生聚合,超过此界限,即 使氧含量低于2ppm时,也会急剧反应。在此情况下, 乙烯的聚合速率取决于乙烯中氧的含量。
3
2、本体聚合分类
• 根据单体和聚合体的互溶情况分为:
均相 非均相 气相
• 按参加反应的单体的相态分为:
液相
均相本体聚合指生成的聚合物溶于单体(如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非均相本体聚合指生成的聚合物不溶解在单体中,沉 淀出来成为新的一相(如氯乙烯)。
4
3、本体聚合的特点
主要优点:
(1) 本体聚合是四种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无反应介质, 产物纯净,适合制造透明性好的板材和型材。 (2) 后处理过程简单,可以省去复杂的分离回收等操作 过程,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短,所以生产设备也少, 是一种经济的聚合方法。 (3) 反应器有效反应容积大,生产能力大,易于连续化, 生产成本比较低。
22
二、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
1.压力的影响
提高反应系统压力,促使分子间碰撞,加速聚合 反应,提高聚合物的产率和分子量,同时使聚乙烯分 子链中的支链度及乙烯基含量降低。
23
24
2.温度的影响
一般采用引发剂半衰期为1min时的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产率随 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超过一定值后,聚合物产率、分 子量及密度则降低。同时大分子链末端的乙烯基含量也 有所增加,降低产品的抗老化能力。
③ 添加剂
– – 抗氧剂(防老剂):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 防止成型过程中受热氧化或使用过程中老化。 润滑剂:可用油酸酰胺或硬脂酸铵、油酸铵、亚 麻仁油酸铵三者的混合物。防止成型过程中粘结 模具。 开口剂:高分散性的硅胶(SiO2)、铝胶(Al2O3) 或其混合物为开口剂。为使吹塑薄膜袋易于开口。 抗静电剂:环氧乙烷与长链脂肪族或脂肪醇的聚 合物。
5
本体聚合的缺点:
(1) 放热量大,反应热排除困难,不易保持一定的反应温度。
分子量分布变宽
‘自动加速效应’
局部过热,使低分子气 化,产品有气泡、变色
温度失控、引起爆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