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自由基悬浮聚合原理及生产工艺
第四章自由基悬浮聚合原理及生产工艺
随单体转化率提高,上述聚集体直径可增加到直径为 2-10 m,形成熔合的聚集体(次级粒子)。这些聚集体在搅拌作用 下再次相互粘结,可形成直径为 100-180 m 的悬浮法聚氯乙烯 颗粒。
孔隙的形成:初级粒子聚集时会产生孔隙,如果在聚合过 程中,这些孔隙不被收缩作用或后来生成的聚氯乙烯分子所填 充,则最终产品为多孔性、形状不规整的颗粒,即疏松型树脂, 否则为孔隙甚少、形状近于圆球的紧密性树脂。
此外,次级粒子的再次聚集也会形成一定量的孔隙。
非 均 相 悬 浮 聚 合 的 成 粒 过 程
次级粒子
放映悬浮聚合的 Flash 动画
二、悬浮聚合的组分
1、单体 要求纯度大于 99.9% ,杂质可能导致下列影响: (1)杂质的阻聚和缓聚作用:氯乙烯中乙炔含量从 0.0009% 增至
0.13% ,诱导期从 3hr 延长至 8hr ,达转化率 85% 的时间从 11h 延长至 25hr ,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从 144000 降至 20000 。许多 无机盐及金属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阻聚作用。
聚合物易于分离、洗涤、干燥,产品也较纯净,且可直接用于 成型加工,特别适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用悬浮聚合生产的聚合物有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 烯酸酯共聚合物等。
3、分类 依据单体对聚合物是否溶解,分为: 均相悬浮聚合、非均相悬浮聚合
(1)均相悬浮聚合 聚合物溶于单体,产物呈透明小珠,也称珠状聚合; 如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
微域结构不稳定, 大约 10 个微域结构立即聚集形成一个 区域结构(第二次聚集),直径为 0.1-0.2 m,单体转化率为 1%-2%。
在微域结构中,进一步引发增长的大分子链使微域空间增 大,形成所谓的初级粒子,直径为 0.2-0.4 m,单体转化率为 4%-10%。
随着聚合的深入进行逐渐形成聚氯乙烯相,它被单体溶涨 为聚氯乙烯凝胶,该凝胶体易变形、聚集为直径为 1-2 m %以后,反应速度开始下降,单体浓度开始减 小,液滴内大分子链愈来愈多,大分子链活动愈受到限制,粘 性逐渐减少而弹性相对增加。
当转化率达80%时,单体显著减少,聚合物大分子链因体积 收缩被紧紧粘结在一起,残余单体在这些纠缠得很紧密的大分 子链间进行反应并形成新的聚合物分子链,使聚合物粒子内大 分子链间愈来愈充实,弹性逐渐消失,聚合物颗粒变得比较坚 硬。这时液滴粘结聚集的危险期渡过。
单体的分散介质、悬浮介质,维持单体和聚合物粒子 稳定悬浮;作为传热介质,及时排出聚合热。 • 杂质影响:
铁、钙、镁等金属离子会阻碍聚合,产品着色,热、 电性能下降;氯离子破坏悬浮体系稳定性,使聚合物粒子 增大;溶解氧阻碍聚合。 • 技术指标:
pH = 6 – 8 ;Cl- 质量分数 ≤ 10×10-6 ;导电度 = 10-5 Ω/cm- 10-6 Ω/cm ;硬度 ≤ 5 ;无可见机械杂 质。
提高聚合温度促使残余单体反应,这些残余单体分子就只能 在其相邻区域形成新的大分子,使聚台物分子链间完全被新生 成的大分子链所填充,若干大分子链相互无规的纠结在一起组 成统一的相态,完全固化后最终形成均匀坚硬透明的球珠状粒 子。
(2)非均相悬浮聚合的成粒过程简述
当引发剂自由基引发氯乙烯单体发生聚合,链增长至 10 个 单体链节以上时,便从单体相中析出,含有约 50 个的增长链 自由基聚集形成直径为10-20 nm 的微域结构(第一次聚集), 此时单体转化率小于 1% 。
聚合物形成初期时,单体聚合的链增长速率较慢,生成的聚 合物因能溶于自身单体仍使反应液滴保持均相。
随聚合物增多,透明液滴的粘度增大,此阶段液滴内放热量 增多,粘度上升较快,液滴间粘结的倾向增大,所以自转化率 20%以后进入液滴聚集结块的危险期,同时液滴的体积也开始 减小。
转化率达50%以上时,聚合物的增多使液滴变得更粘稠,聚 合反应速率和放热量达到最大,此时若散热不良,液滴内会有 微小气泡生成。
第一节 自由基悬浮聚合原理 (P51-56) 一、悬浮聚合及其分类
1、定义: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借助悬浮剂的悬浮作用和机械搅 拌,使单体分散成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介质水中的聚合过程。
一个单体小液滴相当一个本体聚合单元,因此也称小本体 聚合。
2、悬浮聚合的特点及主要工业产品 悬浮聚合工艺过程简单,聚合热易于排除,操作控制方便,
(2)加速和凝胶作用:苯乙烯中含对二乙烯苯会加速反应,还会 使聚苯乙烯支化,甚至凝胶。
(3)杂质的链转移作用:苯乙烯中的甲苯、乙苯;氯乙烯中的乙 醛、氯乙烷;如氯乙烯中的二氯乙烷的质量分数从 0 增至 11*10-6 时,可使聚氯乙烯的平均聚合度从 935.4 下降至 546.8 。
2、去离子水 • 作用:
Ⅰ部分表示 无分散剂存在 时处于动态平 衡的状态,Ⅱ 部分表示在分 散剂存在下达 到平衡状态后 聚合为初级粒 子、次级粒子 以及聚集为大 粒子的过程。
(1)均相悬浮聚合的成粒过程简述
聚合反应初期时,单体在搅拌下分散成直径一般为0.5—5μm 的均相液滴,在分散剂的保护下,于适当的温度时引发剂分解 为自由基,单体分子开始链引发。
第四章 自由基悬浮聚合原理及合成工艺
第一节 自由基悬浮聚合原理
第二节 氯乙烯悬浮聚合工艺
第三节 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合工艺
教学重点、难点: 自由基悬浮聚合原理、氯乙烯悬浮聚合的工艺条件分析
教学要求: (1)了解自由基悬浮聚合产品及主要原材料的理化性质、 贮运要求、性能及用途; (2)理解自由基悬浮聚合的聚合工艺流程及其图解; (3)掌握自由基悬浮聚合原理、聚合方法及影响聚合过程 及产物性能的关键因素与解决办法。 教学时数:5(含课堂交流)
(2)非均相悬浮聚合 聚合物不溶于单体,以不透明小颗粒沉淀出来,呈粉
状,也称沉淀聚合或粉状聚合。 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等悬
浮聚合。
4、悬浮聚合过程的成粒机理
单体受到搅拌剪切作用,先被打碎成条状,再在表面张力作用 下形成球状小液滴,小液滴在搅拌作用下因碰撞凝结为大液滴, 再重新被打碎为小液滴,因而短时间后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 能够存在的最小液滴分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