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3木头人

123木头人

123木头人——试窥探鲁迅在《出关》一文中表达的思想
首先,我先抛出个人在阅读后我脑子中迸发出来的观点,那就是:未读老子之前,不要读此文。

在《出关》一文中,据笔者统计,一共出现七次“呆木头”的词汇,所以笔者试图分析每一次出现“呆木头”时表达的意义为行文脉络分析此文表达的思想。

第一次出现,就在文章的开头。

开头就说:“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虽然在开头还不能具体分析出什么来,有点“未识芙蓉面,先露一只脚”的意味。

但总可以窥得一二。

像木头一样的坐着,说明没有任何的行为动作。

本来木头就没有任何的神经系统,不会有任何的思维活动,却说是“呆木头”,说明老子不但是身体没有动作,而且思维也没有动作。

不仅想问,作为一位思想家是、哲学家,不在思考在干嘛呢?
在孔子问候老子怎么样的时候,老子说:“我总是这个样子。

”可想而知,老子没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故事的人生,那多无聊啊,且不说拯救苍生和丽明了。

我可不想过这种中规中矩的人生。

第二、时次出现(因为第二、四出现有相关性,故合在一起分析),是孔子求礼于老子得时候。

一次老子回答完孔子的问题后,文中描写到“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

当孔子再次拜访老子的时候,老子说孔子想通了老子前一次所说的话,此时“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木头。

”文中描写的第一次请教,孔子无非是老子得问答让孔子很惊讶,和孔子想的不一样。

第二次,无非是孔子已经明白老子的思想,没有可以交谈的了,也可以说明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两人像“两段木头。


在这两次交谈中,有很多相似的情节,也有很多不同的情节。

相同的有:都是过了“八分钟”,孔子起身要离开;老子都没有拒绝,老子两次“留声机似的”说道“不喝点茶吗?”象征意思的挽留。

这些相同点表现了师徒之间关系的僵硬、疏远。

深刻点,说明他们“道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老子。

第一次当孔子走后老子“很高兴”,“话说得很不少”。

很高兴是因为话说得很不少,教训了孔子。

但有“颓唐”的说,“我的话真也说的太多了”,又不高兴。

对于老子这样没事儿喜欢静坐的人,此次说了这么多话实在是大违常理。

其实,“颓唐”的原因是老子对自己的自我反省后的自责,对自己的恪守“无为”思想而悖逆。

第二次,孔子走后,老子“不大高兴”,“话说的很少”。

是因为孔子已经明白了老子的思想,老子自己已没有什么再更孔子说的了。

“颓唐”的说,“我看我应该走了”。

之所以走,文中解释了理由。

“孔丘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

我不走,是太方便的。

”“我们还是道不同。

譬如同是一双鞋子吧,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走朝廷的。

”鲁迅的意思老子知道了孔子的全部底细,不走恐孔子对她不利。

后文庚桑楚说要和孔子干一干,老子却说他的硬的牙齿不在了,软的舌头还在。

说明老子是一个服软怕硬的空有满脑子空洞的思想的奶油小生。


第三次出现,是在孔子走后的三个月里,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在三个月里,什么事也不作,就呆呆的坐着。

对应文章的开头,也毫无动静的坐着。

联想可知,老子的平时生活大都是这样毫无作为的坐着。

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不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解世上疮痍,人间百态,没有孔子那样周历各国,宣传政治思想,反正就是日复一日的坐着。

这是鲁迅对老子的批判。

也是对当时文人处于乱世之中不干实事,追求个人清静无为而举身于民族兴亡、百姓疾苦的大义之外,对先进的思想学说没有宽广的胸襟积极吸取采纳,只沉浸自己的学说里的彻底的批判。

第五次出现,是在爬墙不成功被巡警发现之后,不知所措,不敢作为、不能作为,干脆来了个“装死”,像“一段呆木头。

”表现了空有思想的苍白、行动的匮乏。

被要求到关上讲学,老子不是被请去的,而是被四个巡警“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挟持去的,再一次表现老子不反抗、随遇而安的消极思想。

鲁迅在这一节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他用尽了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是在爬墙后爬不上去,没有任何办法后的总结。

也表现了老子的局限、见识的短浅。

对待生活、社会的问题无能为力。

真可谓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第六次出现,是在众“粉丝”的簇拥下,要求老子讲学。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的坐在中央。

”这段讲学和前面孔子请教时的情形有相似之处。

老子抱着一种“敷衍得过去了”的态度,随便念叨没有人能听得懂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底下挺讲座的听众们,个个东倒西歪、呵欠连天,老子也丝毫不在意,但总还是觉得气氛有点尴尬,毫无征兆的说“忘了。

”看看鲁迅对听完讲座之后听众是怎么描写的,“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可想而知,听众们听得有多辛苦。

老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他的做不了,大众教育应该“为人师表”吧,可是老子教育也搞得很失败,消极对待。

“无为”的思想真是表现在方方面面。

文章最后一处出现“呆木头”,是讲学完毕以后,被送到厢房休息。

喝了几口白开水,大概是讲学说话,也有点口干。

解决完必要的生理问题后,又“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只想说鲁迅表现老子的“死静”真是有始有终。

在老子出关的描写中。

鲁迅并不一味的批判老子。

对关官一行公务员人也有细致的描写。

对公务员的描写大致分为两件事情。

第一件:听老子讲学。

动机是为了听老子的爱情故事。

一群看似有点素养、层次较高的阶级,也只是道貌岸然,自私自利。

第二件:是老子的讲义。

其实这件事的整个过程,都是看着老子是个名人,利用名人效应,从中获利。

要讲义只是为了拿到市场卖钱。

拿到讲义后,大失所望,市场的卖点不是深奥难懂的大道理书籍,可能“交卸了的关宫和没有关宫的隐士”。

或者连“五个饽饽的本钱也捞不回”。

只好把讲义“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布,大豆,饽饽等类的架子上。

”把讲义的价值等同于普通的物品。

又揭露出思想的浅薄。

在这里,不知道鲁迅自己是不是有点矛盾?一方面批判老子的思想,一方面通过关宫一行人对待讲义的态度方衬出老子的著作的怜惜。

关宫在遇到老子的整个过程中,都毕恭毕敬。

在把老子送走之后,“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伸一伸懒腰,又好像得了什么货色似的。

”虚伪的本色暴露无遗。

这篇小说总体是对“两个人”的批判,一是老子,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

批判知识分子的空谈误国,坐而论道,追求无为而治。

二是关宫一行人,代表的是社会上的虚伪、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

鲁迅呼吁的是:身体力行,投入到民族的大事业中。

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