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摘要:洋务运动是十九世界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由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推行的一场带有自救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
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虽最终没能救中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但却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运动近代化
一、近代化概述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
“近代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诸
多方面,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在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方面的变化,也就是社会的转型。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即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
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即发展资本主义。
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
具体来说,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巳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
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
洋务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政治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由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与现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许多近代企业建立,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近代产业工人增多,无产阶级开始形成,同时洋务运动中也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
这对封建社会形成了猛烈冲击和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迫解体,这也为以后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自恃甚高,推行所谓的理番外交,不设专门的外交机构。
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开设五口通商大臣。
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应外国列强的要求,1861年1月,咸丰帝批准了奕欣等洋务派人士的奏请,设立总理事务衙门,主管洋务事宜。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锁国政策。
同时,清政府冲破了理番外交的传统观念,派遣了第一批驻外使
节,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这体现了早期中国近代的外交意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改革过程中,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
后来洋务派中还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的维新派,他们要求从政治制度方面进行改革,这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条件。
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洋务运动与经济近代化
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等形式兴办的近代工业,构成了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主体,是中国近代化早期阶段的经济基础。
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要受到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它们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为中国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
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创造了机会,起了摧生扶幼的作用。
一些企业后来直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引迸了
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洋务企业的开办,把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冻土顶开了裂缝,示范并带动了民间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民间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洋务派从西方引进了新的生产力,使中国跨出了近代化的艰难的第一步,为开始创建新社会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洋务派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从而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历史的序幕。
(三)洋务运动与军事近代化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延伸到了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
而此时,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也愈演愈烈。
清王朝统治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力图通过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通过大量购买并进而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实行洋式练操,以促进清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的近代化。
同时他们还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 共有船舰六七十艘。
军队改革使清王朝的军制进入了多元化时期。
1885年清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这大大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四)洋务运动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声,推动了社会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洋务派通过开办洋务学堂和派遣留学的途径培养各类
专门人才,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和知识分子,输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中国造就了一支具有资产阶级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据统计,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各类学堂共计35所,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有一千余人。
这些学校以学西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外语、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洋务派还共派出了7批留学生,共200余人。
他们在国外刻苦学习,回过后,多数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对推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詹天佑,便是洋务派派赴美围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著名思想家兼翻译家的严复也曾被派赴英国留过学。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之窗,它所设立的近代教育体系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促进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三、洋务运动历史研究的启示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自强”、“求富”也都破产了,但洋务运动却带给中国现代化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也在竭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因此,洋务运动对我们借鉴意义也不言而喻。
其一,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触犯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所以也难免会有各方反对。
体
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又要保持稳定,维护大局。
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勇于坚持。
只要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只要我们真的做到一心为民,时刻把握好人民需要什么,人民想要什么,我们就一定能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
其二,现代化的各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政治现代化作保证,单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终归要失败。
而没有经济现代化的支持,政治现代化也无从说起。
洋务派急功近利,着急于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没有同步进行,从而丧失了机遇。
所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胡滨. 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J].人文杂志,1990,(1):73-78.
[2]廖慧贞.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36-142
[3]聂亚莉. 浅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J].大视野,2012,(3):122
[4]张毅.浅析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1):87
[5]韩宇. 浅析洋务运动看早期中国近代化[J].管理观察,2012,(5):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