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从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

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最终从文物保护等级、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村域整体山水格局与空间形态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落传统格局;整体风貌特征;红色文化旅游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1 竹沟村概况及村落特征分析
1.1.1 村落选址和自然景观环境特征
竹沟又称沟竹,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大沙河由北而南绕镇而去,把它分为南北两处。

竹沟素以“簧竹茂盛”而得名,河岸上竹林、芦苇郁郁葱葱,枫杨亭亭玉立,草木如遮如盖。

2013年8月26日,经过国家住建部专家进一步挖掘,以其悠久的文化内涵及传统村落资源,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1.1.2 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
竹沟自然村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清建筑风格浓郁。

为明清时期山西、陕西来此经商所建,为山西、陕西民居风格,青砖灰色小瓦,重梁起架,八砖扣顶,硬山屋脊,木门木窗,房屋有雕刻的盘头修饰,现大都保存良好。

明末修筑了竹沟寨墙,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定型,四周垛口接连,延安街为正街,连接东西寨门。

延安街两侧商铺林立,南北纵深方面以住宅为主。

传统街巷格局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1.1.3 传统建筑特征
中原局旧址群附近、延安街东段两侧,明清建筑风格浓郁。

陕西民居风格,青砖灰色小瓦,重梁起架,八砖扣顶,硬山屋脊,木门木窗,房屋有雕刻的盘头修饰,现大都保存良好。

一家一户院落式传统村落肌理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其他
部分传统建筑零星分布,与现代建筑混杂,风格不一,建筑景观不协调。

1.1.4 历史环境要素特征
历史上延安街为竹沟村主街,目前仍延续原有走向及街道尺度,历史风貌浓郁,延安街东段为青石路面,西段砂土路面。

练兵场为东寨墙与竹沟河之间,历史上为东寨门前的交通集散广场。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新四军练兵场地,目前为砂土地面。

竹沟寨墙修筑于明末,四周垛口接连,东寨门楼上书“遏群丑”,西寨门楼上书“固吾圉”。

目前,寨墙大部分已不存在,东寨门及东寨墙(省道334以南段)已修复。

西寨门、西寨墙、南寨墙位置依稀可辨。

1.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仅存于河南省确山县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与全国各地的打铁花表演均不相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独具中原特色,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公布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国家专利。

确山县竹沟革命民间歌谣,伴随着确山县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产生并流传至今。

从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各个时期的革命民间歌谣均有流传,有些至今仍在传唱。

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记录了确山县各个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景、人物、事件,折射出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对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保护对象的确定
表:竹沟村传统村落保护对象一览表
大类保护内容分类具体保护对象
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山水格局山体北部尖山
河流、水库竹沟水库、竹沟河、竹沟河西支流
植被竹林、柏树林、皂角树、石榴树
池、塘村内的水塘
湿地竹沟自然村南部湿地公园
历史街巷延安街、丰碑路
中原局旧址建筑群
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群(国家级)
豫鄂边军事会议旧址(国家级)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国家级)
竹沟遗址(省级)
建议历史建筑延安街东段两侧沿街民宅
历史环境要素寨门东寨门已恢复
西寨门位置确定
寨墙东寨墙已恢复
西寨墙、南寨墙墙址依稀可见
古井3处
门框、木雕、屋檐构架多处
古树名木1处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铁花(国家级)
竹沟革命民间歌谣(市级)
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小延安
民俗三月三庙会
手工艺编织、绣花鞋底
3 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
发展定位:红色文化突出的明清风貌传统村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展途径:依托红色文化和自然山水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商贸集散地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落活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的打造。

4 村落保护模式探析
4.1 文物保护对象及等级
类别保护对象保护等级
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反映村落保护价值的重点地段核心保护对象为:中原局旧址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豫边军事会议旧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全国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
竹沟遗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水格局饮用水源保护区——
村域整体山水格局与空间形态的保护控制——
传统村落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山铁花(国家级)
竹沟民歌(市级)
4.2 村域整体山水格局与空间形态保护
保护与村落相关的地形地貌、水库、河流水系。

控制北部山体、竹沟水库、烈士陵园、竹沟河与竹沟村之间的视线通廊,控制竹沟河沿线建筑高度与风貌。

竹沟河沿线旅游线路及两岸竹林建设。

4.3 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
保护范围内寨门、寨墙、街巷、河道的分布、走向、宽度、空间节点等不得改变。

延安街、丰碑路等街巷界面、铺装材质及两侧建筑尺度应恢复历史风貌,不得随意改变。

保护村落传统范围和轮廓,村庄建设不能无序蔓延。

新建、改建建筑及构筑物应尽量采用明清建筑形式,与延安街东段历史风貌保持协调。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传统技能的工匠、手工艺者等予以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所,不应随意占用、变更。

应注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加强对再传弟子的培养。

尤其对竹沟民歌的保护应近期内开展,传承人杨士英老人已80有余,应有相应的场所与资金对其传承的竹沟民歌进行发扬与传承。

4.5 传统建筑类保护与整治方式
对不同类别的建(构)筑物分别实行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保留、修缮、整治、重建、新建、拆除。

表:传统村落建(构)筑物保护与整治方式
分类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一般建构筑物
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
保护与整治方式保留、日常维护维护、修缮修缮、维修保留整治或
影响道路、消防安全的拆除
图:竹沟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图
参考文献
[1] 尹航,金奇泓.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整治规划探析[J].山西建筑,2013(2):18-19
[2] 吴必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旅游报,2014(2):第011版
[3] 童成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A+C:109-110
高珊娜,女,1983年11月生,硕士,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