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肖薇朱霞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
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
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
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
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
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
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了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和空间重构的需要。
1.3规划师角色转变伴随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由居住主导、保护主导向开发主导的转型,规划师的角色也从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者转向传统村落的解译者和重构者。
解译:传统村落恰似一本历史古籍,历经数代人书写注记,或经折损,或有增补,不同时代的叙事叠加,留下卷帙浩繁、错综交叠的存本,其历经岁月更迭洗礼的文法未必能被现代读者阅读和理解,规划师于传统村落的时空解释过程正是经过整理、抽离来修复并转译史书的过程,将蕴藏其中的线索情节整理成为逻辑清晰、具有可读性的文本,这是村落空间组织有效延续和全面表达的前提,也是实现传统村落动态有机传承的前提。
重构:传统的村落保护模式强调遗产的稳态,忽视空间的变异性,使保护对象陷入困顿。
为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通过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的重构来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以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规划师面对的新课题。
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意义与理论方法2.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意义规划师对传统村落空间的重构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意义:1、文脉表达。
设计师在时空维度上对穿梭在空间网络中的特定代码进行编排重组,以时空剥离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重构实现新旧空间秩序的整合,为地域文化在村落空间组织中全面表达和有效延续提供方法依据;2、特色凸显。
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是村落特质最直接的反映,整合空间文化资源是塑造村落形象特色、延续村落文脉生命力、保持地域文化持续动态演化的有效途径;3、活力激发。
传统村落的生长是一个具有时间向度的发展过程,存在有形与无形、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多元交织。
以时空剥离整合认知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统一历史要素以重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通过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注入活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2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理论方法空间叙事学:空间叙事学旨在对叙事主体建立一个时空二重性的叙事空间,并以此作为手段,通过传统村落的可读性,具有可读性村落要素的聚合营造村落意象。
借由外在空间结构和蕴藏其中的演变脉络,结合承载其上的物质和意识双方面的空间结构,为从全新角度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创造了可能。
蒙太奇:蒙太奇意为构成、组合、装备。
电影术语中意为剪辑、组合,按创作构思,将镜头有机剪辑,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组成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性的叙事情节。
空间设计中强调对相对独立的空间场景进行空间编排,提升空间的意义与表现力。
3传统村落叙事空间体系构成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具有强烈的时空二重性和典型的叙事特征,其非物质空间要素作为隐性的记忆,与物质空间要素共同构成村落复杂的历史。
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载体来分析说明叙事主体的时空二重性,将传统村落的叙事空间可划分为物质叙事空间和非物质叙事空间。
3.1物质叙事空间从宏观、微观层面把握村落的物质叙事空间结构,以“核”、“轴”、“架”的角度分析叙事空间的形态特征。
“核”:村落空间网络结构中连续性的交接点,呈现明显的中心聚集性和标志性,占据或统领一定的空间领域,是村落故事的发生场所、村民生活形态的主要载体、空间的趣味所在或景观要点,包括实体主导的空间、互动活动集聚的叙事场所和视觉中心。
村落的节点空间通常产生在广场、街巷结合或转折处、公共建筑入口等,如城门门楼、广场、宗祠、文庙等标志性历史建筑物或构筑物等。
作用在于承载物化的历史、文化、记忆场景。
“轴”:村落历史发展的脉络特点决定了其叙事空间往往表现出依托轴线发展的趋势,且叙事要素随历史推进在空间上不断叠加,表现为空间要素性质功能的线性集中。
叙事空间根据时间线索和因果关系连接为逻辑严密、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强化了叙事空间的连续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最终形成历史空间的线性情节。
传统村落中的“轴”空间通常表现为街、巷、路或沿河湖水系、自然地形的线型肌理,并依托叙事轴线纵向发展形成轴向辐射带动区域,即带型叙事空间。
“架”:传统哲学观、宗法礼制、社会关系种种贯穿于村落的空间布局营造中,形成传统村落特有的空间图式。
无论是从物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规划布局,还是融于其中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民俗及风水观念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模式。
自然空间、人工空间及二者的相互联系构成古民居村落与传统“空间观”的三个层面;集中式布局、松散式布局、组团式布局、线性布局、放射形布局、棋盘式布局成为可提取、利用的典型人工空间布局模式;水口空间、街巷空间、水巷空间、广场空间、领域空间成为主要的人工空间间类型,总体以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观念对村落“架”空间的影响为主导。
3.2非物质叙事空间非物质叙事空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能主导性。
功能上联系、主题上统一的微观叙事空间在空间上集中并联为宏观叙事空间,随时间演变叠加形成稳定的主导功能,沉淀出叙事空间的叙事特色,表现为以商旅、宗教、民俗、教育等不同文化为主体的空间分区,时间上呈现出不同文化主导的演变过程。
村落空间记忆、历史与实践是感知村落空间的引擎,从传承村落文脉出发,关注文化和社会空间要素,挖掘潜藏的历史空间记忆,有助于把握叙事要素的真正内涵及其对村落文化空间的意义和作用。
3.3难以空间化的非物质要素非物质叙事要素无法脱离空间载体而存在,部分空间因其历史影响力得以留存,部分空间因时间或战争因素消亡。
作为村落历史记忆的非物质载体强化了村落意识形态的表现力和村落空间的可识别性。
然而非物质要素并非都可通过空间物化形式得以留存,也并非所有遗存空间都能追溯其故事渊源,譬如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地方语言等,这一类非物质要素需要辅以资料查询,史料考证、田园访谈、生活观察搜集获得,作为村落空间重构中的素材来源。
4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在空间重构中,对村落旧有的空间秩序和功能组织进行梳理并建立新的功能分区和空间联系,以物质空间结构解释村落的历史人文、激发村落生长活力,组织产生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感受成为传统村落空间蒙太奇的任务。
4.1新旧消长下的叙事空间变异时代背景下新旧空间此消彼长产生的空间形态变异,既保留和继承部分原有的空间特征,又有新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利益刺激新的空间生产。
利益和区位优势刺激新的村落空间趋向交通区位好的区域集中,沿路住宅的潜在商业价值增值;村落外部形态以带状紧凑发展为主并形成新的功能空间——产业空间、商业空间、休闲空间;新的居住秩序、空间模式、结构形制与现实功能取代传统模式注入历史片段以至传统风貌面临消解。
2、产业调整下的空间商品化。
旅游发展引起形态剧变,对空间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肌理产生影响;外部新片区沿经济轴线条状蔓延,并呈现空间商品化趋势以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居住功能演变,呈现形态异质化、空废化、空心化;连续的街巷空间界面面临冲击,显现出形态突变。
3、社会关系变动催生新型居住生活方式。
传统建筑形式,就地取材的本土特色和传统建造方式、生活情景、村落街巷、建筑院落形态走向衰败,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现代营造方式。
以自然环境塑造空间基本形态,以社会文化观念强化空间内涵,以经济因素推动村落空间形态,以政治政策引导形态演变,以规划作为空间形态的主要控制力量,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特征。
4.2基于多样化、地域性价值目标的主题重构村落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中,传统村落的环境形态及建筑形制普遍地表现出对聚落社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村落空间形态步入传统型和现代型此消彼涨的更新过程并陷入两种极端:一方面传统空间陷入僵化保护的困顿,另一方面成为无用的空壳而被全盘废弃。
以新旧叙事空间要素协调共生疏通村落可持续发展症结的空间重构,包含三个层面的叙事主题:1、传承村落传统空间肌理,复制村落空间文脉基因中应当保留或者继承的部分并维持其生命力;2、原有空间体系纳入新的空间要素并进行整合。
梳理传统与现代功能相对独立或盲目混乱的状态,对传统与现代空间组织要素进行调整,建立最佳的组织结构,在和谐空间体系中创造相对最大的整体效益;3、以空间重构驱动村落系统更新代谢,探求村落发展动力机制与文化的有机更新之道。
4.3叙事空间重要度划分以分期列表表示叙事空间要素在各个时期出现的频率,计算其比重作为确定可视域群重要度层级的量化指标,叙事要素最密集的区域承载着村落最重要的物质和文化功能。
结合定性分析,本末抽离,划分核心叙事空间、重要叙事空间、一般叙事空间,作为后期空间重构中确定保留、调整、利用、改造措施的依据:核心叙事空间:村落空间叙事的精髓,是引领整体叙事空间结构的灵魂空间,历经历史沉淀考验,在时光变迁中始终发挥其叙事功能,是重构中应当严格保留与维护的叙事空间;重要叙事空间:解释并构成村落在物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空间结构特征,是体现村落空间意象的主体空间,是重构中需要重点保留和适当调整的叙事空间;一般叙事空间: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和影响力的空间,与核心叙事空间、重要叙事空间构成村落完整叙事空间结构,是可以适当改造和利用的叙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