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句式变换分析的原则_类型及功能论析

汉语句式变换分析的原则_类型及功能论析

汉语句式变换分析的原则、类型及功能论析杨晓玉 李鸿亮(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所谓变换分析是指利用句式之间可能存在的变换关系对句式进行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

句式变换分析应遵循平行性原则、同一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和类推性原则。

变换分析具有歧义句分化、句式分类定性以及归纳语法规律等作用。

[关键词变换;变换分析;平行性原则一、语变换分析的由来、发展和基础1.变换分析的由来和发展。

“变换”一词来自于英语中的transformation。

早在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就曾提及与变换分析类似的想法。

随后,黎锦熙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也曾提到各种变换和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位次的变化。

吕淑湘在1942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里提到过句子的“变次”、“转换”、“句法的变换”等问题。

但这种早期的变换思想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更没有进一步上升为一种方法体系。

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变换分析法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哈里斯的变换理论。

哈里斯受到数学集合和影射理论的启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语言现象,创立了系统的变换理论。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朱德熙是最早的结构主义变换分析理论的推广者和实践者。

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引进哈里斯的变换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汉语的研究实践中。

20世纪后期,更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分析汉语的语法现象,进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变换分析理论。

变换分析法克服了传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对于歧义句的分化、句式的分类定性以及归纳语法规律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变换分析的客观基础。

语言系统自身的特点是变换分析诞生的客观基础。

首先,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从而使语言中出现大量的同义句式。

例如表达“我告诉他这件事。

”这个意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比如,可以说,“我把这件事告诉他。

”、“这件事,我告诉了他”等等几种表达方式。

这些句式虽然在句义上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是他们的实质意义是一样的。

其次,每种语言的格式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是无限的。

因此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限的意义就必然使一种句式负载多种表义功能,从而形成大量的同义格式。

例如,“连老师都不理解。

”这句话,可以表示“老师不理解某事或某人”,也可以表示“别人不理解老师”这里两种意思。

这就为变换分析提供必要性。

另外,大量的同义句和同形句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这也为变换分析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变换分析所要遵循的原则为了确保变换关系的成立以及变换的合格,就需要在进行变换时遵循一套变换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行性原则。

平行性原则是变换分析当中所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变换形成的整齐的变换矩阵中,从纵行上看,原式和变换式各自集合内成员的内部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相同;从横行上看,原式和变换式各自集合内成员的内部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的差异一致。

例如下面的变换矩阵:(1)桌子上放着钢琴——钢琴放在桌子上(2)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3)花盆放在阳台上——阳台上放着花盆在上面的变换矩阵中,从竖行上来看,左边的句法结构是“NP1+V+着+NP”,并且句例的语法意义都是“某处以何种方式存在某物”;右边的句法结构是“NP+V+在+NP1”,其句例的语法意义都是表示“通过何种动作,某物存在于何处”。

从横行上看,既然左右两侧各自的语法结构和语法结构都是相同的,那么他们在横行上的差别当然也是相同的。

以上句例中,原句式和变换式的语法意义相同,都是表示“存在、静态”。

但是原式句和变式句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例如,原句式“黑板上写着字”的话题是“黑板”,说明了“黑板”上存在着某物;而变式句“字写在黑板上”的话题是“字”,说明了“字”存在于何处。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上面的句例形成了一个整齐而平行的变换句阵。

2.同一性原则。

同一性原则是指,构成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及其实例的同现成分在语法上、语义上保持一致。

语法上的同一性是指变换前后相对应的类或次类必须保持同一;语义上的同一性是指变换前后相对应成分的语义相同。

这是建立可逆变换的根本要求。

(1)小王弄坏了一支钢笔——小王把一支钢笔弄坏了(2)水在小河里流着——水流在小河里(3)饺子捞在小盆里——在小盆里捞饺子在(1)中的“小王”是原式和变换式的施事,“钢笔”是原式和变换式的动作的受事,这就符合同一性原则。

在(2)中的“小河”在原式中是动作“流”的处所,而在变换式中则是“流”的目的地或终点。

(3)中的“捞”在原式中是“捞入”的意义,而在变式句中则是“捞出”义。

因此,(2)(3)两例在变换前后语义发生了变化,不具有同一性。

并且(2)(3)中的词“在”的意义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2)的原式中“在+小河”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而在变式中“流+在”是动词和介词的组合,其中“在”可换为“到”意义不变,表示“流”的目的地或终点。

因此,在进行变换时保持变换前后的同一性,就应当特别注意变换中的核心词的词义保持严格的一致。

3.约束性原则。

约束性原则是平行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的补充原则。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仅遵循这两个原则的变换不一定都是成立的,所以变换还要受到语音、语义、句法、语用等多方面的制约。

先看语音方面的制约。

例如:(1)衣服洗完了——洗完衣服了(2)衣服洗干净了——洗干净衣服了(不成立)上面(1)的变换是成立的;(2)的变换不成立,因为受到语音、音节的制约。

其次是句法对变换的制约。

例如:(1)钱存在银行里——银行里存着钱(2)一笔钱存在银行里(不成立)——银行里存着一笔钱(成立)上面(1)的变换是成立,但(2)却不成立。

因为(2)的变换违背了一定的语法规律,即主语位置上倾向于有定,宾语位置上倾向于无定的规律。

此外,语义和语用因素也会制约变换。

例如,“翻箱子”不能变换为“在箱子里翻”,是因为“箱子”在变换前是受事,在变换后成了处所。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1.句义内变换。

所谓句义内变换是指严格遵循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变换前后各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

有以下几种情况:(1)移位变换。

移位变换是指变换前后不出现非同现成分,变换式只是同现成分与原式的位置的变换。

例如:A)在黑板上写字——字写在黑板上B)我借给你一支笔使——我借一支笔给你使上例中变换句和原式句的各成分都是相同的,没有成分的增减。

(2)替词变换。

替词变换是指变换式中的某词语替换原句式中相应的词语,变换前后的非同现成分具有互释性。

例如:“ 这件事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我不会不知道。

”本例中原句式中的“怎么会” 被变式句的“不会”所代替。

110语义成分分析法弊端之我见陆晓蓉(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6)[摘 要]语义成分分析法作为分析语义的一种方法,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中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它是语义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本文简单介绍了语义成分分析法的一些优点,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义成分;语义成分分析法;缺点语义成分分析法作为分析语义的一种方法,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中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其实,在开始的时候,语义学家是从语音学家那里得到的启示。

语音学家曾经把音素看作语音分析的最小单位对语音进行描述,这是语音学的特征分析法。

语义学家据此获得灵感,认为词的意义并不是不可分析的整体,于是产生了研究语义的语义成分分析法。

例如“man”这个词的意义可以分解为[+human][+adult][+male];“women”可以分解成[+human][+adult][–male]。

这样分解后所得到的就是语义特征,相当于语音学中的区别性特征,这些特征通常被称为语义成分。

由于语义成分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用成分分析对词进行比较,在方法上显得更为客观。

它能比较方便地“解释某些用列举法难以解释的词义,能以少数语义成分说清若干词的理性意义”。

[1] 而且,词属于某一种自然语言,语义成分不属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而属于元语言,元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任何自然语言。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用成分分析法来对比同一语言中不同的词,也可以比较不同语言中意义相近的词,揭示出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近义关系、下义关系和对立关系。

语义成分分析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的缺点也同样不容忽视。

它的缺点如下:一在语音学中,音位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在50个左右,所以在语音的区别性特征体系中,特征的数目也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数十对,语音学家用这几十对特征已经能描述世界上所有语言的语音。

然而,人类语言中的词汇数量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词,因此,语义成分的数目当然也不可能少,要找到真正分布广泛而又稳定的语义成分绝非易事,更何况要建立一个像音素那样整齐划一的语义成分系统。

而且,还有人认为,“语义学和语音学的类比不甚恰当。

语音学中的区别性特征不管有多抽象,至少是以发音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印象的物理性质,以耳膜的感觉等等为基础的,而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没有类似的基础。

”[2] 二语义成分分析的特征均为二元的。

也就是说,“一个词或具有该特征,或不具有该特征,不存在某种程度上有,某种程度上又没有的情况”。

[3]用逻辑语言来表达的话,一个特征只能有两个值,或[+]或[-]。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范畴特征都是双元的,有些特征确实存在可能是可能不是的情况。

比如,“boy”这个词,它的特征除了[+male]和[-married]之外,似乎还应该对年龄作一个界定,但年龄的界定就不是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简单问题,因为年龄这个特征构成一个连续体,我们很难人为地在某一点上将其砍断。

其实,“词义本来就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此,对于意义模糊的词要进行精确的语义特征描写,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4]例如,“bird”一词,它的语义成分普遍上认为是[+feathered]、[+winged]、[+flyable],如果这样的话,“ostrich”(鸵鸟)不会飞,还算不算是“bird”的一种呢?还以“boy”为例,一个刚出生的男婴是男孩子吗?一个男人50岁了,但他还没结婚,他还能算是“boy”吗?还有“cucumber”(黄瓜),现在水果柜上有卖,蔬菜柜上也有卖;既生吃也可做菜;那它算水果还是蔬菜呢?这就说明词与词之间的范畴界限不都是很清晰的。

所以,对词的语义成分的描述也不能确保完全准确。

三语义成分分析“只是用一套符号(即元语言)解释另一套符号”,[5]而这一套解释符号本身包含了需要分析的关键因素,这会使成分分析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淖。

例如,有的语义学家对“lotus”这个词的语义成分作如下分析:lotus = [+plant] [+nelumbo] [+aquatic] ,但是,“nelumbo”这一成分又该如何解释呢?恐怕得解释成“pertaining to lotus”,因此,说lotus=[+plant] [+nelumbo] [+aquatic]就等于说“A lotus is an aquatic plant pertaining to lotu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