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
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
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
”公曰:“此某所为文。
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惶惶欲去。
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
比去,问其所之。
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
”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
此说,想又妄耳。
”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
公曰:“不必如此。
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
②某:自称,相当于“我”。
③课:功课,学业。
④兼:这里可译作“也”。
⑤战灼:哆嗦,打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语曰语:告诉
B.非假手也假:虚假
C.惶惶欲去去:离开
D.亦不示人示:给……看
2、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问其所之
A.其如土石何
B.曾益其所不能
C.其一贫,其一富
D.不若人有其宝
3、下面对本文书生形象特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虚荣浅薄
B.不学无术
C.不知悔改
D.虚心求学
4、请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
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
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⑤渭:渭水;河,黄河。
⑥破家:破产。
⑦藩邸:藩王的官邸。
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B.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占上风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B.②③⑥C.④⑤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