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一、填空题。
1、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2、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理解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理解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其中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4、情感过程是人在理解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5、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6、理解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理解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人的理解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7、交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9、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0、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1、大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12、大脑半球皮质分为4个部分: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枕叶与视觉相关,颞叶与听觉相关,顶叶与躯体感觉相关,额叶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13、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按起源分为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1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14、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15、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
16、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17、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
18、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实验法。
二、简答题。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的产生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答:1、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个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陈述和规定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2、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3、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解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4、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1、注意时的外部表现有适合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2、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3、小学儿童的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4、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八种。
5、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
按对象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6、感觉的特性:感觉性、感受性的变化(感觉的适合、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与训练)。
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二、名词解释。
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2、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感觉:这种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5、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
6、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理解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的全过程和注意、思维等密切联系。
三、简答题。
一)产生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1、客观条件: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4、培养间接兴趣。
(二)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1、有意注意在理解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升;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有区别,但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无意注意或只有有意注意参与。
因为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水准不高。
反之,只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深入地实行下去。
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1、准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利用课内外活动协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水平;3、使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五)感觉和知觉在理解客观世界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理解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六)发展观察力的意义有哪些?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七)小学儿童观察力发展水平的特点有哪些?1、小学儿童观察水平的发展;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八)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要使儿童具有相对应的知识准备;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使用。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出和输出的过程。
3、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
4、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
5、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能够看出,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表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6、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7、回记有两种不同的水平,再认和再现。
8、幻想分为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
二、名词解释:1、记忆: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
2、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3、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4、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
5、遗忘: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6、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
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实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8、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三、简答题。
(一)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二)表象的作用:1、表象是感性理解过渡到理性理解的桥梁;2、表象是准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三)识记的种类: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四)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1、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升。
(五)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1、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的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2、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3、逐渐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
(六)情绪状态和外加动机对记忆效果有哪些影响?1、情绪状态对记忆效果的影响;2、外加识记动机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七)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水平?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3、合理地组织复习;4、掌握一些回记的策略。
(八)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有哪些?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实行识记。
5、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九)怎样组织学生的有效复习?1、复习要即时;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3、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十)想象的种类:1、按照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水准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十一)小学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有哪些?1、想象所反映的形象,越发接近现实事物。
想象形象的特征由少到多,结构配置由不合理到合理。
2、从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十一)如何培训小学儿童的想象力?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2、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3、准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1、思维的特性: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特点。
2、思维的种类: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思维的工具)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
4、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5、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6、掌握概念主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
7、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采用以下五种指标: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名词解释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实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三、简答题。
(一)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3、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二)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水平?1、教学中思维水平的培养:(1)发展儿童的言语;(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3)使用变式和比较,协助儿童形成准确的概念;(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2、解题策略的训练:(1)解题的过程;(2)解题的策略。
3、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几种品质的训练:(1)流畅性训练;(2)变通性训练;(3)独特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