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1-0011-05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谢守红 宁越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

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的阶段转向扩散为主的阶段的大的城市区域。

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 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11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是不断增加的。

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

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

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数为15个,大城市数为30个,与1960年相比,特大城市没有增加,大城市仅增加6个。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城市的数量和人口开始出现迅速的增长。

到2000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分别达到40个和54个,比1980年分别增长116倍和018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同期中、小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导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不升反降,从1980年的6315%下降到1990年的5412%,再到1995年的4918%(表1)。

此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0年为5312%。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同时放宽了设市的条件,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作为行政单位的“县”和“市”在政治地位、财政拨款以及吸引外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所以有的县便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撤县建市,形成了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建市热”。

由于新设市的过快发展和失控,出现了不少弊端。

到90年代后期,这股热潮有所遏止,使得中小城市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1]。

表1 中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变动年份合计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20-50万人口城市20万人口以下城市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198********.93024.67023.510813.0 198********.33119.49424.517816.8 199********.62812.611724.329121.5 199********.04314.819128.837421.4 20006634038.15415.121728.435218.4 21中国大城市规模的扩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同时人口户籍管理政策有所松动,中西部地区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和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使得沿海大城市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从全国排名前10位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来看,1981-2000年的19年间,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南京、西安的人口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其中有4个为沿海城市,人口增长率最快的是广州市(重庆市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导致人口超速增长,应属例外),增长率达到7117%,而上海的人口绝对量增加最多,总人口增加了32116万人,北京市次之,人口增加了24617万(表2)。

而内地大城市由于改革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口增长速度较低,但还是远远高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增长速度,最低的哈尔滨市人口增长率也达到2519%。

随着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用地也迅速扩大。

如北京的建成区由1978年的3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488平方公里。

上海的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代初的1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约5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半径由1980年代初的约10公里,扩大到2000年的约20公里。

表2 中国前10位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城市1981年2000年数量排序数量排序1981-2000增长率(%)上海608.61938.2154.2北京466.52713.2252.9天津382.93502.0331.1沈阳293.74394.9634.5武汉266.25441.1465.7重庆190.08381.77100.9广州233.86401.4571.7哈尔滨209.47263.6925.9南京170.29271.3859.4西安158.010252.51059.8 注:表中数字为市区非农业人口。

31中国大城市的空间演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城市一直处于集聚发展阶段,表现为从城市中心区逐步向外蔓延式扩展或连片、分片式扩展。

在城市的扩展过程中,一般是工厂、学校、医院、单位住宅等起着先锋作用,随后是公共建筑和一般住宅区的相继建设,由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建成区,这以后又有一批新的工厂、学校及其他单位被建设在更远的郊区,其结果是城市中因发展先后的不同而形成地域圈层式布局结构。

中国现代大城市的空间演变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它是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条件下,在特定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政策作用下的产物,其空间结构的演替,已显示出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有计划配置的基本特征,即由各种不同功能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行政区、休闲娱乐区等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城市经济能量的增强,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散发展趋势。

大城市的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一般都是在城市发展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引导下,依托一些重要基础设施,以独立、半独立卫星城或规模较大的新城方式向外扩展。

从空间经济理论分析,这种扩展是“梯度理论”和“扩散理论”发展模式的体现,是以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发展压力为目标,以建立相对独立的新区和城镇组团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如上海市1986年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控制中心城区、发展卫星城”的方案,在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明确了新城建设的问题,即选择郊区条件较好的城镇(主要是原来的县城)分阶段地建设成中等规模的新城市,首先试点建设松江新城,最终将建成11个新城(松江、闵行、嘉定、青浦、宝山、金山、奉贤、南汇、崇明、空港新城、海港新城),在全市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构建“多轴、多核、多心”的都市圈。

总之, 1980年以后我国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为都市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中国都市区的形成、界定及规划 11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城市化过程中,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

在郊区化阶段,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向外不断扩大,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

与此同时,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

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认为,都市区是具有更广义性的城市,一个都市区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和环绕在四周的“城市场”(urban field)构成。

按照弗氏的观点,城市场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的城市空间形式,是由完善的社会经济联系网络深化成的有着相对低密度的、广阔的多中心区域结构。

城市场包括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在通常的情况下,大都市的场域可以延伸至离核心城市数十公里以外的范围,形成一个核心城市得以扩张的空间,都市区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整合的功能性或经济性的空间,囊括了实现城市机能良好运作所不可或缺的种种设施。

毋庸置疑,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都有其行政辖区的郊区,这些外围郊区与中心城市一起构成一个共同的人口密集地区,但是只有当这个大的人口核心与其外围郊区形成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时,才能称之为都市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都市区的新的城市空间形式,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的产物,既有其外在规模即形态上的特殊性,又有其内在质量即功能上的独特性。

都市区的出现不仅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和变化,而且使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新的流动和布局,进而对原有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但是,由于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在我国出现较晚,因此,对这类城市区域的概念、名称、界定标准等都不规范,一般是引用国外文献中“MetropolitanArea”这一名词,但译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大城市区”、“大城市地区”、“都市区”、“都会区”、“都市圈”等。

其它的相关概念还有“城市密集地区”、“城市集聚区”、“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带”“大都市带”等,而且这些名词经常混用,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和理解上的岐义。

在政府部门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中,也不管城市发展的实际如何,城市是否真正由传统的单一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到城市和地区共融形成城市区域格局,一概称之为“都市区”,以提升城市的地位和形象。

因此,在我国尽快开展对都市区的研究和规划管理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中国都市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