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贮藏期主要生理病害及防止措施
果蔬在采收贮藏和运销期间,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出现腐烂变质等病害现象,失去食用价值,影响其贮藏保鲜效果。
1 低温伤害
低温可降低果蔬的呼吸作用,抑制果蔬的成熟和衰老,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延长果蔬贮藏保鲜期。
但由于果蔬的种类和品种不同,对低温适应能力亦有所不同,如果温度过低,超过果蔬的适应能力,果蔬就会发生冷害和冻害两种低温伤害。
冷害是冰点以上的低温对果蔬引起细胞膜变性的生理病害。
果蔬遭受冷害后,常表现为果皮或果肉种子等发生褐色病变,表皮出现水浸状凹陷、烫伤状,不能正常后熟。
伴随冷害的发生,果蔬的呼吸作用,化学组成及其他代谢都发生异常变化,降低产品的抗病能力,导致病菌侵入,加重果蔬的腐烂损伤。
冻害是果蔬处于冰点以下,因组织冻结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
它对果蔬的伤害主要是原生质脱水和冰晶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果蔬组织受到冻害后,引起果蔬胞组织内有机酸和某些矿质离子浓度增加,导致细胞原生质变性,出现汁液外流,失去新鲜状态,且果蔬受冻害造成的失水变性为不可逆的,在解冻后也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失去商品和食用价值。
因此,在果蔬的贮藏保鲜过程中,对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果蔬要保持适宜的低温,而且还要维持恒温,才能过到保鲜目的。
2 气体伤害
2.1 低氧伤害
氧气可加速果蔬的呼吸和衰老。
降低贮藏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可抑制呼吸并推迟果蔬内部有机物质消耗,延长其保鲜寿命。
但氧气含量过低,又会发生缺氧,导致呼吸失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乙醛、乙醇等有毒物质在细胞组织内逐渐积累造成中毒出现病变。
发生低氧伤害的果蔬,表皮组织塌陷、褐色、软化,产生酒味和异味,不能正常后熟。
不同果蔬要求氧气最低浓度不同,一般在1%~5%时,大部分果蔬发生低氧伤害,造成酒精中毒等病变。
2.2 二氧化碳伤害
二氧化碳和氧气之间有拮抗作用,提高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呼吸作用也会受到抑制,可延长保鲜状态。
多数果蔬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5%,浓度过高,会使一些代谢受阻,引起代谢失调,造成伤害。
发生二氧化碳伤害的果蔬组织出现褐斑、褐变、坏死等病状特征。
预防措施主要是在贮藏中要严格控制气体组分,经常取样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气体成分或通风换气。
2.3 氨伤害
在机械制冷贮藏保鲜中,采用氨作制冷剂的冷库,由于氨气泄露,氨气与果蔬接触,引起产品变色和中毒。
氨伤害的果品表现为:变色、水肿、凹陷斑等。
预防措施是要经常检验制冷设备,严防气体泄露。
3 缺素伤害
由于果蔬的生长期缺乏某种旷质元素,导致果蔬在贮藏后熟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病变现象。
如土壤中钾肥施用过多,导致果蔬对钙、镁的吸收,使果蔬中钙的含量降低,导致苹果的苦痘病、柑橘的浮皮病、芹菜的黑心病、马铃薯的黑心和内部黑斑等均与此有关;土壤缺磷,果蔬色泽不鲜艳,果肉带绿色、含糖量低,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果肉褐变和烂心等生理病害。
微量元素的施用,对果蔬的产量、品质和贮藏也有影响。
因此,当土壤中缺乏某种元素时,要及时喷洒补充,在采收的处理过程中,小心操作,减少机械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