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历史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研究性学习就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它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维及学习模式,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是当下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

1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具体是指: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从社会、自然或生活中选取适当的专题加以研究,通过对其研究而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其加以开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

1.1 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素质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加以培养,特别是在高中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更是有较高的要求,成为高中教学的必修课,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活动,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就是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在某些学校的运用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师生、学校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得到一致好评,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1.2 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实施教学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去思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认知学习,在受到外部强制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及记忆,此种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

第二,经验学习,他以学生的成长经验为基石,学生会主动、自发的去学习,并与自身的兴趣、愿望及需求相结合,其学习效果明显、意义突出。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多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接收、记忆和消化,学生没有良好的历史思维模式,难以利用历史知识对某些新的历史问题及特定的历史现象加以分析,难以达到历史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2.1 进行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选题,然后围绕选题展开教学活动。

选题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可以从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其加以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由老师提供;可以是社会现象及热点事件也可以是教材中的现有题材;可以对现有历史加以总结及思考,也可以对其他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2.2 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及辅导
为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及支持度,在具体开展之前,老师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可以选择课题讲座、模拟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讲述此次学习的方法、目的、要求及意义,同时,还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注重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不断开拓创新。

2.3 对结果进行评估和展示
在对成果进行展示时,通常选择的书面表达形式有:调查分析报告、专题论文等;若选择口头表达的形式多为讨论式、答辩式及辩论式;也可以选择表演的形式进行表达,如:历史情景剧及课堂历史剧。

形式追求多样化,不做过多要求。

如“辛丑条约的历史影响”专题,既可以选择用答辩又可以选择论文式。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实际体验加以关注,追求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因此,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估,其评估方式也必须有别于传统模式,要对其进行创新。

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3.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对学生进行考评是老师独自拥有的权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历史课题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也应当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可以在评估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2.3.2 评估角度的多维化
在以往的评价中,通常是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比较的重视,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以多维化的思想对其进行指导。

2.3.3 评估结果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多以动态化的专题形式得以展开,当问题出现时,学生可以灵活、自主的对其加以解决,因此在评估的过程中,对答案没有硬性的要求,多以开放性的形式进行,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促进其自主学习。

3 研究型性学习的主要课题模式
3.1 开展课题式的研究性学习
在该种模式下,其选题主要来源于历史教材,具体的对课程计划中的某一课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展开研究。

例如,将“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某些内容转化为“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意义”及“辛亥革命给当时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几个研究性的课题。

3.2 在科内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学习
此类课题主要关系到历史学科内的不同章节的知识,要求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如“近代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课题与我国近现代史中的许多章节都有联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这一课题涉及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等。

3.3 开展交叉综合式的研究性学习
此类课题模式主要围绕历史学科而加以展开,同时由于其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趋向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一专题,涉及到许多历史问题、地理问题及政治方面的问题。

3.4 利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此类课题模式必须通过市场调查才可以得以展开,专题内容的选择上可与上述类型一致,主要是注重方法的选择。

如“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等。

参考文献
[1]林甲军.有效史料有效信息有效思考——也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1(13).
[2]张道龙.换个角度复习历史——有效利用《2012年高淳县中考历史考点分析》复习历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