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教育的现状与启示——以中、美、韩高校动画教育为例作者:杨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杨瑛(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在中国动画教育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多数的教育机构特别式高等教育机构对动画教育尚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的科学规划。
本文通过分析世界动画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动画教育现状,并将之进行比较,以探索一条适中国动画发展,特别是具有特殊条件、环境以及要求海西经济区的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动画艺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动画教育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250-03在发展动画产业的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就是人才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动画教育急速升温。
但在数量上一片繁荣的外表下,质量的缺失也确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究竟要采取怎样的一种模式,在我们经过10多年的摸索后,更应借鉴它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的对比分析,取各家所长,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发展现状(一)目前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概况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国内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高等院校设有动画专业,自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对动画产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以后,国内动画教育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至2010年,全国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包括动画系、动画专业和二级学院),更有超过1000所的高校开办了涉及动画专业的院系。
据统计,虽然2010年我国高校有超过50万的动漫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数量为世界之首,但我国每年仍有15万左右的动画人才缺口,制约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追其原因并非培养的学生数量不足,而是培养出的学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动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学生就不了业的矛盾局面。
(二)中国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动画专业设置为例,专业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一定区别。
其中高等艺术院校,如吉林艺术学院等学校的动画相关专业划分较综合型院校细,设有如动画艺术、卡通漫画、建筑动画、网络动画、3G手机动画等专业,综合型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为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几种,大部分新开设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一般只设有1~2个相关专业,专业划分普遍求全,即单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了动画的所有方向。
(三)中国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动画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配合一定课时的实践课程。
但是除少数发展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有大量实践资源和机会的院校外,在大部分新开设动画专业的学院,实践课程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因各种原因无法落实。
动画专业的课程和学分设置上一般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例如一个动画专业的本科生,若要获取学位,在四年里必须修满150~180学分的课程。
其中扣除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部分,专业教育学分约占总学分的60%。
专业学分中,根据学校的不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虽略有不同,但两者的比例一般不高于2:1。
二、外国动画教育现状以下选择现动画产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以及地理、文化经济和历史背景与我国较为接近的动画游戏产业的后起之秀韩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国动画教育的现状,探索各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动画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动画教育现状美国动画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团队性的特征。
美国现有超过500家从事动画教育的学校和机构,但与中国动画教育的单一性不同,美国的动画教育大部分会与其它专业结合。
比如艺术与动画的结合,计算机技术与动画的结合,影视课程与动画的结合等。
不仅如此,美国动画教育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培养模式的灵活性。
首先,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专攻方向。
例如有的学校只提供动画特效的学习,有的针对艺术电影的拍摄等。
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学校;其次,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动画专业,学习期限也较为灵活。
例如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可得到一个专科学位,通过四年的学习,可得到一个本科学位。
而在相应的学习期限内,有不同的作品要求,不同的学校对作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美国动画教育的实践性传统由来已久。
例如迪斯尼投资的美国第一个被授予视觉与表演艺术正式学位的大学学院-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从成立开始就为迪斯尼培养了无数的动画优秀人才。
美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精神也充分体现在美国的动画教育中。
正所谓不断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检验,当今美国动画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习。
具体方式除学校向动画公司提供一定的学生信息以供选择外,大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寻找合适的动画公司进行实习。
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获得如皮克斯、梦工厂等大型动画公司的实习机会,能力较为一般的学生可选择较小的动画公司进行实习。
据统计,美国90%~95%的学生均能获得实习机会。
学生在求学期间进入动画公司实习的好处在于:首先,在寻找实习公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动画公司的实际要求,从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其次,学生在实习期间可参与一些商业性的作品或项目的制作,不管参与哪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再次,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果表现优秀,则可能被该公司直接录用,这就解决了学生日后的就业问题。
因此,实践教育在美国的动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团队合作是动画制作的主要方式。
美国动画高等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以协助学生的团体创作,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奖励。
美国高校中动画创作的团队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学生间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动画项目或动画作品,另一种为学生与教师间的团队合作。
不管何种方式,都能使学生为日后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快速地适应商业动画的制作形式。
(二)韩国动画教育现状韩国作为新兴的动画强国,不仅地理、文化、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和我国相近,动画发展的背景也和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对韩国动画教育现状的分析,有利于借鉴它的成功经验和教育模式。
自1990年国立公洲专科大学开设漫画艺术系开始,包括弘益大学、建国大学、延世大学等名校在内,至今约有近200所公、私立学校开设与动画相关的专业。
韩国动画教育的最主要的特征也表现为与相邻专业的融合教学以及注重实践教学。
近年来,韩国特别注重动画在数字游戏、网络广告、动画影像等领域的应用,相应课程也按照专业科系的特点,和复合媒体时代动画的广泛适用性以及产业要求进行设置。
韩国动画教学的多学科融合性的典型的代表为韩国弘益大学。
该校为韩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学,但学科及二级学院设置中并无专门的动画专业。
而动画教育课程则主要设置在美术学部的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专业以及游戏学部的游戏软件(Game software)专业和游戏美术设计(Game Graphic Design)专业中。
值得注意的是,该校的视觉设计专业除设置基础的视觉设计课程以外,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安排有动画以及影像相关课程,如影像设计(Motion Design),声效设计(Sound Design)、动画等课程,二年级下学期设有3D设计、影视剪辑等课程。
其中3D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对3DCG原理及Maya等3D软件和原理的学习能够制作出三维动画影像。
而从三年级上学习开始,学生就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影像论(包括动画、电影、广告、实验影像等)以及广告论,影像设计学等课程的学习。
视觉设计课程和动画影像课程,以及视觉符号学、信息理论,设计论坛等前沿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创作的设计/动画作品都具有较好的创新理念。
而游戏专业则是弘益大学根据本国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条件所设置的特色学科。
在游戏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动画教育中的几乎所有的基础课程,并根据游戏美术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设置了数字角色动画、游戏交互设计、游戏动画学、动作研究、游戏绘画论等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此外,韩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较为灵活,鼓励学生在学期间进行海外研修,并可根据实际需要申请休学。
这就方便动画教育的实践训练。
许多韩国高校中的动画专业学生,利用这一制度,在学期间申请若干年的休学,到海外研修,或到动画公司进行实习、工作一段时间,再重新回到学校中完成学业。
灵活的休学制度为韩国动画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韩国动画教学较为完整高效的产-学-研良性循环体系,使韩国动画教学培养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保证,从而推动本国动画游戏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动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以上对中国动画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与动画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对比可知,中国动画教育虽然尚处于不断完善、改进的阶段。
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动画教育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今中国动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体制政策因素。
在各公立高校的动画专业的师资结构中,有精通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普遍情况。
因为与外国较为自由的政策体系不同,在中国,社会上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动画人才,往往由于学历的限制无法进入高校任教,或最多只能开设短期讲座,而符合学历条件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往往缺乏在动画公司工作的实际经验,从而对动画商业化的运作体系和具体要求不甚了解。
其次是实践课程设置的形式化。
一方面我国多数地区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尚不健全,很多学校缺乏稳定、理想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考核标准较为模糊,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二)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脱节这种情况通过目前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动漫赛事就可发现,学生个人或者小规模团队合作创作的动画短片或实验/艺术动画质量较高,但是商业性的动画作品质量却不容乐观。
这是由于学生在学校所做的创作往往不用考虑商业、客户以及受众的具体需求,而学习阶段又没有实际项目的实际制作经验,导致他们的创作艺术性与商业性脱节,毕业后很难适应商业项目的制作。
(三)急于求成和国内的其它专业一样,动画教育也存在着急躁、功利性强的问题。
在国内的很多设有动画专业的艺术院校,对动画基础的教学存在着走过场、形式化的特征。
学生在对运动规律、对单个镜头中的画面运动并未掌握的情况下,就去忙着学习Maya建模,动作捕捉,导致的结果是做出来的作品为动而动,粗糙而牵强。
(四)缺乏科学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在现有的设有动画相关专业的5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中,仍有大量院校缺乏对相应院校、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目标的科学定位,盲目克隆照搬其它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符合行业需求,影响地方乃至中国的动漫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