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传奇泰宁路径——泰宁县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做法曾祥辉廖小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县,却创下了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区等1块世界级、15块国家级旅游品牌;一个只有13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游客接待量接近常住人口的15倍,而且还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一个建成区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的小巧县城,却拥有3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酒店,另有2家五星级、4家四星级酒店正在建设之中;一个旅游发展历程并不长的传统农业小县,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却占GDP的1/ 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这就是被魏小安等诸多旅游业内人士盛赞为“欠发达县域旅游发展典范”的泰宁。
一组组数据,记录了泰宁人的拼搏与创举,彰显了泰宁人的胆识与气魄。
不渝矢志抓旅游,一张蓝图绘到底泰宁旅游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兴于本世纪初,盛于近些年。
追溯十八年的发展历程,泰宁旅游之所以能一路走来,一路辉煌,首先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跑好接力赛的恒心与决心。
1、持续抓旅游的思路。
历届班子始终没有放弃“旅游兴县”的梦想,而是矢志把旅游产业作为龙头先导乃至生命产业,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继七届县委提出“建新兴旅游城、创文明小康县”的奋斗目标、八届县委提出“兴旅游、创品牌、立支柱、增总量”的发展举措、九届县委提出“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品牌强县、文化靓县”的发展战略之后,我们十届县委又紧跟形势变化,提出建设“海峡西岸一流实力的旅游县、独具魅力的文化县、最佳人居的生态县、和谐发展的小康县”的发展定位,以及泰宁旅游要“当好全市龙头、挺进全省三甲、跻身全国前列”的总体要求。
每一次新思路的提出,不变的是对“旅游兴县”的执着追求,变化的是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发展实践的创新升华。
也正因为工作思路的持续,带来了发展态势的持续。
2、持续抓旅游的机制。
行之有效的机制,是政府主导下持续抓旅游的有力保障。
我们建立了高规格的领导机制,作为县里的最高旅游领导机构,县旅游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九位处级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囊括了旅游、国土、城建、财政等30余个成员单位,工作力量层次之高、阵容之强是其他任何工作所无法比拟的。
高效能的管理机制,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机构,县旅游管委会核定为副处级规格,实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旅游经济开发区等六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公,对产业、景区、行业进行三位一体管理,堪称县里授权最充分、反应最迅速的机构。
高效益的经营机制,早在7年前就在全省首开旅游许可经营先河,实行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后,组建成立了金泰、古城等多家旅游公司,构筑了主体多成分竞争格局。
如今,我们又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古城开发公司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开拓旅游发展更广阔的天地。
3、持续抓旅游的氛围。
发展旅游,当年议论纷纷,如今却是众望所归。
人人以旅游为荣,通过每年举行一次全县干部职工旅游知识“会考”,推行导游(排工)“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级评定制度,把旅游乡土教材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以及有线电视每两天一期泰宁旅游知识普及,基本形成了“干部人人会导游,导游人人争一流,市民人人懂旅游,学生人人爱旅游”的良好格局,且不说历届党政一把手都是旅游业内行家,通常被外界誉为“旅游书记”、“旅游县长”,就是一般的干部、群众,对泰宁的旅游知识也都能说出一二来;时时以旅游为重,县委、县政府每年研究的第一项工作必然是旅游工作,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必然是旅游工作会,所发的第一号文件也必然是旅游文件,这一场景,可以追溯到九年前的首届旅游经济工作会,并一直延续坚持至今;事事以旅游为先,无论是产业规划还是项目安排,无论是资金预算还是人事调整,一路为旅游开“绿灯”,切实使优秀人才向旅游行业集聚,优势资源向旅游领域倾斜,优质项目向旅游产业布点,巩固提升旅游这一生命产业地位。
不干则已,干则必成论资历,泰宁只能算是旅游界内的新兵;论实力,泰宁仍然是个财政转移支付县。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县做旅游,我们从不以弱者自居,而是始终秉承“凡事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样子来”的信念,坚持“‘四两’拨千斤”的风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成功。
“两敢”——敢定目标,敢攀高峰。
泰宁总给世人以惊喜: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参评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强手如林、高手云集,而鲜为人知的泰宁,却从九寨沟、周庄、千灯等早已名闻遐迩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问鼎折桂;风光类特种邮票因国家邮政局每年只限量发行一套而显得弥足珍贵,而2007年9月,这一殊荣就授予了泰宁,金湖风光如愿荣登“国家名片”;“5A”级旅游区是国内风景名胜区的最高荣誉,世界遗产名录是全球含金量最高的旅游品牌,为了跻身顶尖旅游区行列,如今我们开始创建“5A”级旅游景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新征程,必将再次给世人带来惊喜。
这一个个惊喜,绝非偶然,而是我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志向、“争第一、做唯一”的气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促使我们不断取得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成功。
“两动”——对上感动,对下调动。
旅游兴县,仅凭一已之力,必然孤掌难鸣。
为了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支持,我们既注重积极汇报、沟通理解,更注重扎实工作、争创一流,也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追求、真抓实干的作风,感动了上级,省、市先后两次专门为泰宁“申世”、“申魅”工作成立组织机构,省领导、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领衔、全程参与;国土资源部姜建军司长,不仅多次深入泰宁现场指导,而且逢会必赞泰宁、逢人不忘宣传泰宁,这些给予我们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最广泛调动干群参与,我们注重强势、深入发动,空前地凝聚了民心民意,如“申世”时,全县上到白发老人,下至黄口小儿,人人以参与“申世”为荣,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地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先后涌现了许许多多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等感人事迹。
尤其是“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时,中外考察专家一行离开泰宁,3万多名群众自发走上街头,夹道相送,绵延数里,中外专家感动得热泪盈眶。
“两情”——真情相待,友情操作。
赵逊,原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视泰宁为已乡,六次亲临、淳淳传教,一直为泰宁走向世界殚精竭虑;黄进,我国丹霞地貌研究泰斗,不顾古稀高龄,五赴泰宁、深钻细研,填补了泰宁地质研究的空白;张国立,我国著名导演、影星,与泰宁偶然结缘,就将泰宁作为主要外景地搬上银屏;张立旗,中国著名雕塑家,沉醉于泰宁山水、人文,不仅亲自创作《泰宁赋》碑文,还把价值数百万元的青铜雕塑捐赠给泰宁;还有杨鸿勋、彭华、陈安泽、李雄飞、盛欣夫等众多教授、专家,对泰宁“一见钟情”,纷纷写信惠赐良策;许多名人、媒体不求名、不图利,义务为泰宁摇旗呐喊、鼓劲加油……为什么这么多业内权威对既没钱、当时也没名的泰宁如此情钟意浓?这不仅缘于他们对泰宁美质的一个肯定、一种期待,更缘于我们对人、对事业的无限真诚和执着追求,点燃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火花,正如他们说的:“不为泰宁做点事,都感觉对不起泰宁”。
“两办”——特事特办,速决速办。
对认准的事,只要条件具备,就雷厉风行,一抓到底;一时有困难,则灵活变通,科学运作,想尽办法促成落实。
如交通可进入性差是制约旅游乃至县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当得知国家和省市在布局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网建设时,我们敢做“无中生有”文章,及早谋划应对,积极汇报争取,历时数载,从最初的不可能到最终成为现实,届时泰宁将形成“一条快速铁路(向莆铁路在此设点建站)、两条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及武夷山—泰宁—广昌高速公路)、四个机场(距南昌机场、福州机场、武夷山机场和正在建设中的三明机场分别仅有2.5小时、3.5小时、1.5小时和1小时车程)的交通区位格局。
如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地位至高无上,特别是涉及的20多个项目,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我们要求凡与此相关的工作,一切速决速办;凡与此冲突的事,无条件让路,在短短不到3个月内全部高标准交付使用,特别是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地质博物苑、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样板景区寨下大峡谷以及全国县级规模最大、文化味最浓的青铜雕塑群,创造了让外界称奇的“泰宁速度”。
如大金湖季节性缺水,是制约泰宁旅游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为解决此“顽症”而兴建的风洞大坝又遇到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问题。
对此,我们抓住去年干旱少雨的契机,果断协调省华电集团公司在“十一”黄金周前提早放闸降低水位,果断更换建设施工队伍,果断调整充实工作力量,提前实现了主体工程竣工,大金湖景区从此彻底告别枯水不适游的历史。
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泰宁旅游不缺资源缺客源,不缺产品缺精品,不缺美誉度缺知名度。
对此,我们合理有效规避缺点,淋漓尽致展示特点,尽显一方风流。
开发特色产品。
实事求是地说,泰宁缺少垄断性、震撼性的产品,但囊括了“湖、溪、谷、城、岩、潭、山、苑”等八大门类,组合度好;对体力强度要求不高,休闲性强;主要景区都分布在离城区半小时车程,游览效率高。
对此,我们扬长避短,实施精品战略,打好“组合拳”,针对单个景区(点)优势不足的缺陷,将各个景区(点)有机组合,形成了风格迥异、绝佳搭配的产品格局,实现了1+1>2的效应;主攻“休闲牌”,紧扣“健康”、“生态”、“和谐”时尚主题,创意包装新的主题产品,提升旅游的舒适性和服务的人本性,着力打造中国山地休闲度假胜地;当好“主配角”,在全省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格局中,甘当“配角”,主动对接武夷山、厦门,组成独具山地、滨海、地质特色的“山•海•园”精品线路;在全市构建生态旅游胜地格局中,勇当“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构成一条以自然山水为主、红色文化贯穿始终、兼备客家风情的综合性旅游线路。
开展特色营销。
旅游是一种人气产业,要有源源不断的客源进来,必须有奇招、出绝招。
具体运作上,抢占重点市场,如上海是全国旅游的风向标和最大的客源市场,起步之初我们就集中兵力,抢滩登陆,辐射带动华东市场,从1997年第一列“金湖号专列”开进泰宁,到“大金湖潮涌大上海”,再到现在上海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40%左右,这一切充分说明我们的市场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瞄准重量级媒体,众所周知央视等重量级媒体广告收费奇高,但其影响力也奇高,因此我们集中有限的促销资金,每年上千万元的广宣费,主要都投放到《请您欣赏》、《朝闻天下》等央视重量级媒体栏目上,“水上丹霞、灵秀泰宁”的主题形象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借助重要平台,以《金湖》邮票首发式为契机,同步举办首届中国泰宁丹霞文化旅游节;以慈航菩萨回归祖庭为契机,同步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祈福大法会;以两岸直航为契机,依托“两水”(福建大金湖-台湾日月潭)、“两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人”(南宋状元邹应龙和慈航菩萨)等平台开拓台湾市场;以开展“全民营销”为契机,动员全社会力量宣传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