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费尔巴哈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论文题目关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古学的终结>的综述姓名胡玲利所在学院经贸学院专业班级金融1班学号 200802008指导教师无日期 2009 年 11 月 3 日关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综述经贸金融 08级 200802008 胡玲利【摘要】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它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

黑格尔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而随着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职》的出版,以其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理念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德国古典文学即有不可磨灭的成就,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最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继承并发展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从费尔巴哈思想的不同领域入手,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关系、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

综述将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四大部分为全文脉络,展开讲述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看法。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前期的德国哲学革命。

文章首先提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黑格尔体系的前身是德国一些教授、青年导师的著作,全部发展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黑格尔体系。

但是与法国革命不同的是,这些著作为当时的政府所推崇,原因是它具有双重性质——政治温和性和彻底革命性,1)彻底革命性。

黑格尔哲学认为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以致于必须由大革命来把它消灭。

这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除了无止境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种观察方法的革命性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限制,黑格尔并没有提出人类历史还有下降的过程。

2)政治的温和性。

一方面,黑格尔提出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命题,这表面是在哲学上支持当时的专制统治。

另一方面,这事体系的内部需要。

按照传统要求,哲学体系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尽管他在《逻辑学》中强调这种永恒真理是历史的过程本身,但是还是必须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种观念的认识,而且宣布这种绝对观念在哲学中和实践中已经达到。

这就表示绝对观念应该在等级君主制中得到实现,这就用思辨的方法向我们论证了贵族的必要性。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黑格尔哲学在这一领域的巨大贡献,其理论涉及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又分为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其思想既有创造性又很全面,不可否认,他在各个领域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2、黑格尔体系的解体。

1830年至1840年,“黑格尔主义”已经取得了独占的统治,然而这也是内部斗争的序幕,不同的派系在反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中恰好推动了这一体系的发展。

期中出现了施特劳斯与布鲁诺·鲍威尔就《耶稣传》中福音神话发生说的争论,诗蒂纳的现代无政府主义先知等等,这些都是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的直接体现。

重点是,当时对现存宗教斗争的局势使得大批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吧自然界看作是唯一现实的东西,而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是对绝对观念的“外化”, 这与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是矛盾的,这时,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消除了这个矛盾。

他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在的基础。

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体系,简单的把它抛在一旁。

而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的吧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费尔巴哈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从最初远古时代的不死的灵魂发展到最初的神,然后形成唯一的神的观念——宗教观念,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基督教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这个问题被清楚的提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时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不同主张。

针对此问题,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阵营,即唯心主义阵营和唯物主义阵营。

前者主张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第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认为我们的思维能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关于世界的表现和概念正确的反应现实,这种观念是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人类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原来来改造整个世界。

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认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驳斥其它一切哲学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方法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作。

在笛卡儿到费尔巴哈的长时期内,真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这是经过历史发展验证的。

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是机智的,其发展进程是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

2、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费尔巴哈的这种唯物主义仅仅只是建立在18世纪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也伴随着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

1)机械唯物主义。

18世纪的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机器,这是为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力学所限制。

2)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

她不能把世界理解成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50年代虽然德国唯物主义被到处兜售,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理论。

这一局限性,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当时的地球发展史知识的贫乏所决定的。

费尔巴哈在思维和存在问题上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但是他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此外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

三、费尔巴哈的宗教学和伦理学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主要体现在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他认为哲学应当融化在宗教当中。

他论断“人类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和彼此区分开来”,这是绝对错误的。

在他看来,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人们应该直接的在爱中寻找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在于: 他不是直截了当的按照本来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的名义使之神圣化之后才会获得自己完整的意义。

归根结底,费尔巴哈的理念中,性爱至少是他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之一。

而在论及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时,他仅仅看到一个方面——道德。

相比之下,黑格尔的伦理学则更具有实在性。

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

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

在对善恶对立的研究上,费尔巴哈比起来也很肤浅。

在黑格尔看来,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且恶又具有双重含义,而费尔巴哈则完全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引起的历史作用,同样历史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从上可以看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费尔巴哈告诉我们的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极其贫乏的。

“对己合练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就是费尔巴哈道德的基本准则。

在费尔巴哈的道德论中,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它是为一切时代设计出来的,在现实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这主要归咎于德国的状况。

但是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对抽象人的崇拜,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四、马克思的历史观1845年,马克思编写的《神圣家族》超粗并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的的观点。

施特劳斯、鲍威尔、诗蒂纳、费尔巴哈的观点在哲学领域都只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费尔巴哈虽然是一个杰出的哲学家,但他没有批判性的克服黑格尔,同时,与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是的丰富内容相比,他只有矫揉造作的爱和贫乏无力的道德。

从黑格尔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

在马克思的理念与黑格尔哲学的分离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但不同的是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并重新唯物的把我们的头脑中的概念看作是现实事物的反应,从中发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1、历史是不断发展过程。

“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吧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区研究,而随着三大重大发现——细胞、能量转化、达尔文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人们通过挖掘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了那些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

从1815年开始的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争斗到1830年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这三大阶级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确切的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根本上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最初是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随后又是从工场手工业到使用蒸汽和机器的大工业的过渡,使这两个阶级发展起来了。

传统观点认为国家是决定的因素,市民社会是被国家决定的因素是错误的,国家的意志总的来说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3、宗教的根源。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而这种意识形态是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并做进一步加工的产物,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又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结合每个民国家和他们宗教的发展历程来看,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这是由于一切意识形态(包括宗教理念)领域内,传统都是一宗巨大的保守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