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
2、人为因素
⑴ 隧道形状和尺寸 ⑵ 支护结构类型 ⑶ 施工方法
超 挖
4.3 围岩分级
4.3.1 概 述
围岩分级:根据岩体的若干指标,按照稳定性 将围岩分成不同的级别。 工程目的: (1)结构设计依据 (2)施工方法依据 (3)工程造价依据
围岩分级的发展过程: 土石分类法 单一因素分类法 综合物性分类法
表中R为RQD指标。
RQD Compared to Rock Quality
R> 0.9
优
0.75 < R < 0.9
良
0.5 < R < 0.75
好
0.25 < R < 0.5
差
R< 0.25
很差
(四)组合多种因素的分级方法
代表: 岩体质量分级法
巴顿等人提出的“岩体质量—Q”分级法。表达如下:
(三)与地质勘探手段相联系的分级方法
代表:
●弹性波速分级法~波速是反映岩性与岩体结构的一项综合
指标,波速越高,围岩越好。
波速 Kv
>0.75
完整性
完整
0.75~ 0.55 较完整
0.55~ 0.35 破碎
0.35~ 0.15 较破碎
<0.15
极破碎
●岩石质量指标~RQD指标也是反映岩性与岩体结构的一项 综合指标。RQD指标的具体含义为岩芯复原率:
⑶ 岩石的力学性质
主要指岩石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b。
岩石强度越高,隧道越稳定。
(4) 围岩的初应力状态
●初始应力是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根本作用力。 ●已初步将初始应力考虑进围岩分级之中。 在高的初始应力场条件下,围岩级别应适当降低。
⑸ 地下水的影响 ● 软化围岩; ● 减少层间摩阻力促使岩块滑动; ● 具膨胀性的围岩,遇水后产生膨胀等。
• 地下水状态的分级表
级别 状态 渗水量[L/(min· 10m)]
Ⅰ Ⅱ
Ⅲ
干燥或湿润 偶有渗水
经常渗水
<10 10~25
25~125
围岩基本分类 地下水状态分级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Ⅰ
Ⅱ Ⅲ
Ⅰ
Ⅰ Ⅱ
Ⅱ
Ⅱ Ⅲ
Ⅲ
Ⅳ Ⅳ
Ⅳ
Ⅴ Ⅴ
Ⅴ
Ⅵ Ⅵ
—
— —
初始地 应力状 态
主
要
现
象
评估基准 (Rc/σmax)
1.硬质岩:开挖过程中时有岩爆发生,有岩块弹 出,洞壁岩体发生剥离,新生裂缝多,成洞性差 极高应 力 2.软质岩:岩芯常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 岩体有剥离,位移极为显著,甚至发生大位移, 持续时间长,不易成洞 1 .硬质岩: 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岩爆,洞壁岩体 有剥离和掉块现象,新生裂纹较多,成洞性较差 2.软质岩:岩芯时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 岩体位移极显著,持续时间长,成洞性差 <4
高应力
4-7
围岩基本分级 修正级别 初始地应力状态 极高应力 高应力 Ⅰ Ⅰ Ⅱ Ⅱ Ⅰ Ⅱ Ⅲ Ⅳ Ⅴ
Ⅲ或 Ⅳ
Ⅲ
Ⅴ Ⅳ或 Ⅴ
Ⅵ Ⅵ
(六)问题及研究方向
1.问题
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如何做到准确、方便、好用?
2.研究
⑴发展物探手段,增加定量指标。 ⑵发展分析理论 模糊数学~围岩分级; 隧道位移~围岩分级;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围岩分级等。
修正基本分级 基本分级
修正基本分级
最终分级
⑶ 基本分级
依据: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由两条组成:
①岩石坚硬程度 软硬岩分界指标:30MPa Rb>30 Rb <5 ②围岩完整程度 指标1:结构面发育程度 硬岩 极软岩 5 <Rb≤30 软岩
指标2:地质构造影响程度
由此两指标,将岩体完整程度分为5个级别,见下表:
1.的控制,当变 形超过一定限度后,围岩发生松动、坍落,最终在洞室上方 形成拱形。
(a) 变形阶段; (b) 松动阶段; (c) 塌落阶段; (d) 成拱阶段。
自然拱
影响自然拱的因素:
●隧道埋深~成拱的必要条件 ●隧道断面形状和大小~拱的范围 ●施工因素~对围岩的扰动程度
节理发育 节理很发育
节理(裂隙)2-3组,呈x型,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多数的间距大于0.4m,多为 密闭。部分微张开,少有填充物。岩体被切割成大块状
节理(裂隙)3组以上,不规则,呈x型或米字型,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 距小于0.4m,大部分微张开,部分张开,大部分为粘性土填充。岩体被切割成块、 碎石状 节理(裂隙)3组以上,杂乱,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2m,微张开 或张开,部分为粘土充填。岩体被切割成碎石状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结构面发育程度
不发育 较发育、不发育 发育、较发育 极发育、发育 极发育
地质构造影响程度
轻微 较重、轻微 严重 极严重、严重 极严重
等级 轻微 较重
地质构造作用特征
围岩地质构造变动小,无断裂(层);层状岩体一般呈单斜构造;节理不发育 围岩地质构造变动较大;位于断裂(层)或褶曲轴的邻近地段;可有小断层,节理较 发育
4.1 隧道围岩的概念与工程性质 4.2 围岩的稳定性 4.3 围岩分级 4.4 围岩压力的确定
4.1 隧道围岩的概念与工程性质
4.1.1围岩的概念 围岩:隧道开挖后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那部分岩(土)体。 说明:围岩既指岩体也指土体。 4.1.2围岩的工程性质 物理 工程性质 水理 力学
(一)以岩石强度或岩石的物性指标为代表的分级法 1.以岩石强度为基础的分级法 代表:土石分类法~坚石、次坚石、松石、土。 2.以岩石物性指标为基础的分级法 代表:岩石坚固性系数(f值)分级法~普氏法
f值:一个综合的物性指标值,如岩石的抗钻性、抗 爆性、强度等。
但核心还是岩石强度。
(二) 以岩体构造、岩性特征为代表的分级方法 代表: ●泰沙基法~考虑围岩的完整状态和岩性, 共9级。 ●我国交通隧道围岩分级法~借鉴了泰沙基 法,考虑岩体综合物性,共6级。
b hk f
hk—自然拱高度; b—自然拱半跨度。
一般来说,普氏理论比较适用于松散、破碎的围岩中。
(3) 泰沙基理论 理论:散粒体理论。
◆假定:
破裂面为折线—OAB
◆方法:
研究微分条带dh的平衡。
3.膨胀压力~膨胀性岩层。
4.冲击压力~明洞,落石; 暗洞,坍方、岩爆。
4.4.2 影响围岩压力的因素
㈠地质因素 1.岩体初始应力状态 2.岩石力学性质 3.岩体结构面
4.地下水等
㈡工程因素 1.施工方法
2.支护设置时间
3.支护本身刚度 4.隧道断面形状等
4.4.3 围岩松动压力的形成和确定方法
一、围岩压力及其分类 (一)围岩压力
广义:包括有、无支护时的压力
围岩压力
地层对洞室的作用力
狭义:仅指对支护的压力
(二)围岩压力分类
1.松动压力~围岩变形过大,发生松动而形成的压力。
2.形变压力~围岩变形在有限范围内而形成的压力。
这是最重要的两种压力形态。 问题: 1.这两种压力性质上有何不同? 2.压力的性质与围岩稳定性有何关系?
⑸ 特点
◆给出了单线隧道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 ◆尚未考虑地下水和地应力。
⑹ 修正分级
地下水
地下水的3种处理方法:
①分级时按无水考虑,而是根据地下水的状态,适当降 低围岩等级(1~2级);
③直接将地下水状况(水质、水量、流通条件、静水压 力等)作为一个分级指标。
②分级时按有水考虑,当确认围岩无水则提高围岩等级;
不产生显著偏压力及膨胀力的一般围岩;
采用矿山法施工。
(2) 普氏理论
散粒体理论:岩体被节理、裂隙所切割,视为 散粒体。 普氏系数f(岩体坚固性系数):
tan c c f tan tan 0
岩体坚固性系数 f 的概念: f—是一个以岩体强度为主的指标,兼顾抗钻性、抗爆性、 地下水等性质。 前述自然拱概念最早由普氏提出:
岩体:弹塑性体
2) 剪切变形
(1) 沿结构面滑动
(2) 岩石的断裂
(3) 在结构面的影响下沿岩石剪断
3) 流变特性
●蠕变:指应力不变,而应变随时间增长。
●松弛:应变不变,而应力随时间而衰减
问题:围岩流变特性对隧道的影响?
图4-2 岩体的流变
2、岩体强度
岩石强度:通过试件获得。 岩体强度:低于岩石强度,约为岩石强度的 70~80%。
●完整状态:整块状、大块状等。
⑵ 结构面性质和空间组合
● 性质 1) 结构面的成因; 2) 结构面的光滑程度; 3) 结构面的物质组成; 4) 结构面的规模; 5) 结构面的密集度。 ●空间组合
指结构面的相互位置状态。 问题: 软弱结构面有怎样的害处? 什么是不利空间组合?
• 张家界图
节理较发育
2、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
直接量测法 理论估算法 统计法(经验法、工程类比法)
1)深埋隧道围岩松动压力的确定方法 (1) 统计法—我国《隧规》所推荐的方法
q 0.45 2
式中 γ—围岩容重; s —围岩级别;
s1
w —宽度影响系数,由 w=1+i(B-5)计算: B —坑道宽度,当 B<5m时,取 i =0.2,当 B>5m时,取i =0.1。
●隧道围岩分级~99年版,采用国标分级排序,改称“围岩 分级”,六级。 ●隧道围岩分级~2001年版,不变。 ●隧道围岩分级~2005年版,不变。
⑵ 分级的理论基础 ●以围岩的稳定性判断为基础。
属于“以岩体构造和岩性特征为代表”的分级方法。 ●主要考虑4种因素: ①岩石坚硬程度 ②围岩完整状态 ③地下水 ④围岩初始地应力 基本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