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药理学-24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药理学-24


【不良反应】
• 出血:严重出血需缓慢静脉滴注硫酸鱼精蛋白 解救
• 血小板减少症 • 过敏反应 • 皮下注射可致局部坏死 • 长期应用可引起脱发、骨质疏松等
低分子量肝素(LMWH)
短链制剂,平均分子量为1~7kD。 特点: ① 选择性抑制Ⅹa ② 体内激活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4(PF4)可抑制普 通肝素的作用,而LMWH则由于分子量小而较少受PF4 的抑制抗凝血作用强、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少 ③ 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
答案
9.临床上不能应用肝 素治疗的疾病是 A.心肌梗死 B.产后出血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脑栓塞 E.肺梗塞
4.可解救肝素过量所 致自发性出血的药物 是
A.氨甲环酸 B.维生素K C.硫酸鱼精蛋白 D.尿激酶 E.华法林
答案
答案
5.体内、体外均具有 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 A.华法林 B.阿司匹林 C.维生素K D.肝素 E.链激酶
6.可促进白细胞增生 的药物是
A.维生素B12 B.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
C.叶酸 D.红细胞生成素 E.噻氯匹定
纤溶酶原
Ⅻa (+)
(+)
Ka
(+)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因子(t-pA)
(-)
与纤维蛋白结 合的纤溶酶原
(+)
纤溶酶
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 尿激酶 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
凝血酶
(+)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精确动态平衡
第一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 药理作用 】
1. 抗凝作用 2. 降血脂 3. 抗炎
抗凝作用机制:
增强ATⅢ的活性 带负电荷的肝素+带正电荷的ATⅢ的赖氨酸
残基可逆性复合物 ATⅢ发生构型改变活性 中心充分暴露 ATⅢ则以精氨酸残基迅速与丝氨 酸蛋白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加速ATⅢ 对凝血因子Ⅱa、Ⅸa、Ⅹa、Ⅺa和Ⅻa灭活。
ATⅢ
Ⅱa
ATⅢ
Ⅱa
肝素
ATⅢ Ⅹa
肝素
ATⅢ Ⅹa
低分子量肝素
• 抗凝作用特点: ① 体内、体外均有抗凝血作用 ② 注射给药,抗凝作用迅速 ③ 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 临床应用 】
• 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适用于 快速抗凝治疗
• 用于缺血性心脏病 • 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用于体外抗凝
抗凝血药是指能通过干扰机体生理性凝血过程 的某些环节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
• 防止血栓的形成 • 已形成血栓进一步发展
肝素( heparin)
➢哺乳动物的肺脏和肠黏膜的含量最高 ➢现药用肝素多自猪肠黏膜或牛肺脏中提取 ➢肝素是一种带负电荷的黏多糖硫酸酯,与硫
酸和羧酸共价结合而具有酸性 ➢普通肝素的分子量为5~30kD
• 维生素K3口服易出现胃肠道反应;肌内注射 引起疼痛。
• 较大剂量维生素K3 可引发新生儿、早产儿溶 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等。
大纲要求
➢掌握抗凝血药肝素和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熟悉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和尿激酶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 应用。 ➢了解抗贫血药(铁剂、叶酸、维生素B12)、促凝血药(维 生素K)、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抗 血小板药(双嘧达莫、噻氯匹定)、促白细胞增生药(升高 白细胞的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 激因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环中具有抗凝活性的凝血因子耗竭后才出现 临床疗效,显效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 临床应用】
• 本类药物临床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 疾病
• 对需快速抗凝者应先选用肝素,再应用 香豆素类进行长期抗凝
【不良反应】
• 出血:中度或严重出血应给予维生素K • 皮肤和软组织坏死 • 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增多等 • 华法林可能引起肝脏损害,并有致畸作用
香豆素类
包括: 华法林(warfarin)
双香豆素(dicoumarol) 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
【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Ⅱ、Ⅶ、 Ⅸ、Ⅹ的前体物质
活化的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
氢醌型Vit K
环氧型Vit K
维生素K环氧 化物还原酶
香豆素类药物
作用特点:
• 口服体内抗凝血药 • 大剂量维生素K可逆转香豆素类药物的作用 • 对已具活性的凝血因子无作用,需待血液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促凝血药
Vitamine K
分类及特点
• K1存在于绿色植物中 • K2是由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
以上二者为脂溶性维生素,需胆汁协助吸收 • K3 • K4 系人工合成品,为水溶性维生素
【药理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Ⅱ、Ⅶ、 Ⅸ、Ⅹ的前体物质
活化的凝血因子Ⅱ、 Ⅶ、Ⅸ、Ⅹ
氢醌型Vit K
环氧型Vit K
1.需用叶酸治疗的疾 病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大量失血
2.维生素K的拮抗剂 是 A.链激酶 B.双嘧达莫 C.华法林 D.噻氯匹定 E.肝素
答案
答案
3.缺铁性贫血患者最 宜选用的治疗药物是
A.维生素B12 B.叶酸 C.华法林 D.铁剂 E.维生素C
第二十四章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抗凝系统
• 包括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 蛋白质C(protein C,又称为抗凝蛋白C)
• ATⅢ
➢ 合成部位:肝脏细胞,肺、脾、肾、心、肠、脑和血管 内皮细胞也具有合成ATⅢ的能力。
➢ 机制:ATⅢ结构中含有精氨酸残基作用于以丝氨酸为 活性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Ⅹa 、Ⅺa和Ⅻa 形 成1:1复合物凝血因子失活抗凝作用。
维生素K缺乏 凝血因子的合成停留于无活性的前体状态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出血
【临床应用】
治疗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用于: 口服抗凝血药过量 广谱抗生素 梗阻性黄疽、胆瘘 慢性腹泻 广泛肠段切除后 新生儿
【不良反应】
• 维生素K1静脉注射速度过快颜面潮红、呼吸 困难、胸闷、血压剧降等应避免静脉注射或 缓慢输注。
答案
答案
7.华法林过量引起的出 血应选用的解救药是 A.硫酸鱼精蛋白 B.维生素K C.尿激酶 D.维生素B12 E.肝素
答案
8.氨甲环酸的作用机制 是
A.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 与纤维蛋白的结合
B.抑制血小板聚集
C . 加 速 抗 凝 血 酶 III 的 作 用
D.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 转变为纤溶酶
E.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 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