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反思摘自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而无所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反思。
(一)反思的环节(1)问题定向。
教师选择特定的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包括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
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感受、各种理论原理,乃至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有助于教师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2)问题分析。
教师开始分析所收集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3)假设建构。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如果搜寻不到,教师可以通过请教其他教师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设法去获取新的信息。
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了确的表征,教师就能够着手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还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及长期的效果加以考虑。
(4)假设验证。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二)反思的几种方法(1)反思日记 (2)课堂观摩 (3)校际研讨 (4)行动研究。
为弄清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教师需要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研究。
反思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其他教师及管理人员等,给予支持、合作。
没有这种支持合作,教师的反思将难以深入开展。
因此,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教师的反思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WWW.P.E ——高中物理综合类问题解法浅谈作者:刘松涛内容提要:高三复习中同学在经过一轮复习以后,已经掌握了典型的物理模型、物理规律,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面对一些综合类问题同学又总感觉无从下手,物理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的调用。
如何借助一些方法,帮助绝大多数同学快捷的解决问题,减少做题中程序上的失误,通过与同学共同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条便于同学记忆掌握的解题程序法:www.P.E ,目的是方便同学快速解决综合类问题,减少同学解题时低级错误出现的几率。
一、对WWW.P.E 含义的解释首先对WWW.P.E 做一说明:第一个W ——谁,即研究对象是谁,是单体还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常见两到三个);第二个W ——哪里,代表过程,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经历从哪里到哪里的过程,过程可以是单一的,也可是复杂的多过程问题;第三个W ——什么,是指研究对象做什么运动,即研究对象在所研究的过程中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是匀速、匀变速、变加速或变减速运动;点代表题目所涉及的状态;P 、E 是指使用动量观点或能量观点解决问题(都不行时别忘了还有牛顿第二定律)。
即研究对象是单体,涉及对时间累积过程优先使用动量定理,涉及空间累积过程优先使用动能定理;研究对象是系统时,首先判断在某一过程中是否符合动量守恒规律,若符合优先考虑使用动量守恒,解决速度或质量间的关系;之后分析该过程中初状态的能量形式有哪些,末状态的能量形式有哪些,能量之间是如何进行的变化与转化,使用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解决问题。
附其它备选题目,及本文涉及题目1、如图20所示,水平光滑地面上停放着一辆小车,左侧靠在竖直墙壁上,小车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 是光滑的,半径为R ,在最低点B 与水平轨道BC 相切,BC 的长度是圆弧半径的10倍,整个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A 点正上方某处无初速度下落,恰好落入小车圆弧轨道滑动,然后沿水平轨道运动至轨道末端C 处恰好没有滑出。
已知物块到达圆弧轨道最低点B 时对轨道的压力是物块重力的9倍,小车的质量是物块的3倍,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物块落入圆弧轨道时的能量损失。
求:(1)物块开始下落的位置距水平轨道BC 的竖直高度h 是多少; (2)物块与水平轨道BC 间的动摩擦因数μ。
图20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M =4.0 kg糙水平轨道,水平轨道左侧连一半径R =0.25m 的41光滑圆弧轨道,圆弧轨道与水平轨道在O' 点相切.车右端固定一个尺寸可以忽略、处于锁定状态的压缩弹簧,一质量m =1.0 kg 的小物块紧靠弹簧放置,小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0.50.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弹簧解除锁定,小物块被弹出,恰能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A .取g =10m/s2 , 求:(1)解除锁定前弹簧的弹性势能;(2)小物块第二次经过O' 点时的速度大小; (3)小物块与车最终相对静止时,它距O' 点的距离.3(4 2007海淀二模)23.(18分)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m1=4.0kg 的平板小车,小车的右端有一固定的竖直挡板,挡板上固定一轻质细弹簧。
位于小车上A 点处质量m2=1.0kg 的木块(可视为质点)与弹簧的左端相接触但不连接,此时弹簧与木块间无相互作用力。
木块与A 点左侧的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0,木块与A 点右侧的车面之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
现小车与木块一起以v0=2.0m/s 的初速度向右运动,小车将与其右侧的竖直墙壁发生碰撞,已知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小车以v1=1.0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取g=10m/s2。
⑴求小车与竖直墙壁发生碰撞过程中小车动量变化量的大小;⑵若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求小车撞墙后与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大小和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⑶要使木块最终不从小车上滑落,则车面A 点左侧粗糙部分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23.⑴设v1方向为正,小车与墙壁碰撞过程中小车的动量变化 ∆p=m1v1- m1(-v0)=12kg•m/s…(3分) ⑵小车与墙壁碰撞后向左运动,木块与小车间发生相对运动将弹簧压缩至最短时,二者速度大小相等,此后木块和小车在弹簧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变速运动,直到二者再次具有相同的速度为止。
整个过程中,二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2分)设小车和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大小为v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1v1-m2v0=(m1+m2)v …(2分)解得v=0.40m/s …(1分)当小车与木块达到共同速度v 时,弹簧压缩至最短,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2分)设最大的弹性势能为EP ,根据机械能守恒EP=21m1v12+21m2v02-21(m1+m2)v2=3.6J …(3分)⑶根据题意,木块被弹簧弹出后滑到A 点左侧某点时与小车具有相同的速度v 。
木块在A 点右侧运动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而在A 点左侧相对滑动过程中将克服摩擦阻力做功,设此过程最大相对位移为L ,根据功能关系有21m1v12+21m2v02-21(m1+m2)v2=μm2gL …(3分)A解得0.90m …(1分) (16 2006)12.(20分)如图所示,物体B 和物体C 用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并竖直地静置于水平地面上。
将一个物体A 从物体B 的正上方距离B 的高度为H0处由静止释放,下落后与物体B 碰撞,碰撞后A 与B 粘合在一起并立刻向下运动,在以后的运动中A 、B 不再分离。
已知物体A 、B 、C 的质量均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忽略空气阻力。
(1)求A 与B 碰撞后瞬间的速度大小。
(2)A 和B 一起运动达到最大速度时,物体C 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3)开始时,物体A 从距B 多大的高度自由落下时,在以后的运动中才能使物体C 恰好离开地面?解:(1)设物体A 碰前速度为v1,对物体A 从H0高度处自由下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v1=2gH 。
…2分设A 、B 碰撞后共同速度为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1=2Mv2、v2=20gH 。
………………………………………………3分 ………………………………………………2分(2)当A 、B 达到最大速度时,A 、B 所受合外力为零,设此时弹力为F ,对A 、B 由平衡条件得:F=2Mg 。
………………………………………………2分设地面对C 的支持力为N ,对ABC 整体,因加速度为零,所以N=3Mg 。
………………………………………………3分由牛顿第三定律得C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N ′=3Mg 。
………………………………………………2分(3)设物体A 从距B 的高度H 处自由落下,根据(1)的结果,A 、B 碰撞后共同速度V2=2gH。
………………………………………………1分当C 刚好离开地面时,由胡克定律得弹簧伸长量为X =Mg/k 。
根据对称性,当A 、B 一起上升到弹簧伸长为X 时弹簧的势能与A 、B 碰撞后瞬间的势能相等。
则对A 、B 一起运动到C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得:MgXMV 422122=,………………………………………………2分联立以上方程解得:k MgH 8=。
…………………………………………………1分图11(19 2006)12.(20分)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两物体A 、B 分别与轻质弹簧的两端相连接,将它们静止放在地面上。
一质量也为m 的小物体C 从距A 物体h 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
C 与A 相碰后立即粘在一起向下运动,以后不再分开。
当A 与C 运动到最高点时,物体B 对地面刚好无压力。
不计空气阻力。
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求:(1)A 与C 一起开始向下运动时的速度大小; (2)A 与C 一起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大小; (3)弹簧的劲度系数。
(提示:弹簧的弹性势能 只由弹簧劲度系数和形变量大小决定。
)解:(1) 设小物体C 从静止开始运动到A 点时速度为v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21mv mgh = (2分)设C 与A 碰撞粘在一起时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 v m m mv '+=)( (3分)求出gh v 221=' (1分)(2) A 与C 一起将在竖直方向作简谐运动。
当A 与C 运动到最高点时,回复力最大,加速度最大。
A 、C 受力图,B 受力图如右图 (2分)B 受力平衡有 F = mg (1分) 对A 、C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F + 2mg = 2ma (2分) 求出a = 1.5g (1分)(3) 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开始时A 处于平衡状态,设弹簧的压缩形变量为△x对A 有 mg x k =∆ (1分) 当A 与C 运动到最高时,设弹簧的拉伸形变量为△x′对B 有 mg x k ='Δ (1分)由以上两式得 x x '=ΔΔ (1分)因此,在这两个位置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E 弹=E 弹′ 对A 、C ,从原平衡位置到最高点,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E 弹+)(2)(212x x mg v m m '+='+∆∆+ E 弹′ (3分)解得 h mgk 8=(2分)CmgFA 、C F mg新平衡位置原平衡位置 弹簧原长位置 最高点柴油打桩机的重锤由气缸、活塞等若干部件组成,气缸与活塞间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