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学原理-第6章人口的空间结构、迁移和城市化

人口学原理-第6章人口的空间结构、迁移和城市化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4
三、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 1.世界人口分布 四大人口稠密区
① ② ③ ④
亚洲东部 南亚 欧洲 北美东部 以上四大人口稠密区基本都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 带,一般都具有温暖湿润、地势低平多大河、近海 的特点,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优越。这些地区不仅人 口稠密,经济总量在世界上也占据极大比重。四大 区合计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7,却集中了将近2/3 的总人口。
第六章 人口的空间结构、迁移和城 市化 喜欢城市还是农村?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1.人口分布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或者说人口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性。 狭义:指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制约因 素,以及居民点的分布形式等
29
迁移原因
特__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 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 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 未开发地区
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 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 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达国家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 2.定居移民减少,流 西亚打工 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5
②人口经济密度

按耕地数量、“标准土地单位”(按不同利用 方式的农业用地单位面积年净产值确定系数, 然后折算成标准土地单位)等计算耕地人口密 度、“标准土地单位”人口密度等称为人口经 济密度。 指单位农业用地(所谓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多 年生作物及草原牧场)面积上的人口数。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3
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历史 从世界范围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都长时 间的持续增长,人口密度都比较大;相反,开发 历史较短的地区人口就角少,比较稀。 社会因素 鼓励与控制人口生育的政策,再人口自然增长率 提高与降低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影响人口的数量, 使人均欧密度、分布发生变化。 移民政策可以直接调整人口的地理分布。 政治形势 政治动荡使导致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概述 二、人口迁移理论 三、国际人口迁移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1
一、人口迁移概述 1.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 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衡量指标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2
迁入率(immigration rate)
年内迁入人口 迁入率= 1000 ‰ 该年平均人口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42
思考题



1.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是人口 密度吗? 2.移民网络的存在对人口迁移起的作用是什 么? 3.你对人口城市化持有何种态度,是赞同还 是否定?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43
2 i 1 2
n

xi yi n

2
1 n 集中指数: C 2 i 1
xy
i
i
U,C的数值越小,表明人口分布越均衡,反之,不均衡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8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不断变化的,这一演变过程一般称为 人口再分布,它可以用再分布指数R加以度量。
1 n R 2 i 1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
2.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 在对人口分布的研究中,人口的空间分布 数据是反映其分布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常 采用的有:人口的静态分布数据和人口动 态分布数据。 人口的静态分布是指在特定的地区范围 内,一定时间点上人口的数量和集聚状 况。 人口的动态分布是指在特定的地区范围 内,某一段时间里人口数量和集聚的变 化情况 土壤是农业发展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来,地球上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是冲 击土、黑钙土和棕色森林土,它们基本山都分布 于温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里农业发达,人口 稠密;相反,岩石成土、沼泽土和红壤对农业生 产就不如前几种有利,人口分布因此受到较大的 影响。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引力的强弱是根据矿产资源本质条 件和人类对它的开发利用程度二变化的。
25 25
总迁率(total migration rate)
迁入人口 迁出人口 总迁率= 1000 ‰ 该年平均人口
=迁入率+迁出率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6 26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经济 因素 社会文化 因素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0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1
第三节 人口城市化
一、人口城市化的概述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2
一、人口城市化的概述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3.城市化的进程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3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是 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散而逐渐转化为城市 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6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7
2.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不均衡 东南密集,西北稀疏 瑷珲—腾冲人口分布线(胡焕庸线) 人口明显集中于沿海地区 人口的低地指向性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8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9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0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① ② ③ ④
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6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得 以实现; 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规模扩大、新城 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开 展得以实现。
③比较密度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6
④临界密度

指在某种土地利用系统之下,单位面积所负担 的该地区的最大人口量。
⑤广狭度

是人口密度的倒数。 指某一区域内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7
⑥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再分布指数
考察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相对均衡还是相对集中,可用: U为不均衡指标 N为地域数目(行政区,或统计区) U X为各地域总人口的比重 Y为各地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2

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 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①一定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定 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结 构上,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人口的分布有很 大的影响。凡是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 区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状况,而 以第二、三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 布的集聚程度高,城市人口比重大。 ③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和变化,也必 然引起人口的再分布。因此,各国各地区 生产布局的改变决定了人口分布重新分布 的变化。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7
3.城市化的进程 三阶段说: 初级:城市化率30%以下 中级:城市化率30%~70% 高级:城市化率70%以上 六阶段说: 史前:城市化率10%以下 起步:城市化率10%~20% 加速:城市化率20%~50% 基本实现:城市化率50%~60% 高度发达:城市化率60%~80% 自我完善:城市化率80以上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1
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虽然有很大影响,但它毕 竟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或一种可能性。要实现 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还要通过社会经济因素 的作用,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具体说主 要指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布 局的特点,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从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来看,生产方式不同,人 口分布的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y
i, t m
y
it
n为地域数目
y 为各地域在t时占总人口的比重 y 为各地域在t+m时(m年后)占总人口的比重
it i, t m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9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世界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比较低平的平 原和丘陵地带,随着海拔高程的升高,人口密度迅 速下降。 ②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机体,而且决定着 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与人类的生活、生 产关系十分密切。不适合于人口居住的气候,有三 条气候线:寒冷线、干旱线、湿热线。 ③水体: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江河湖海 等天然水体或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或者提供了方 便的交通条件。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人口稠密区都分 布在天然水体附近。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8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1.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 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 经济产业投资。 2.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 的基本矛盾,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 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 结构。 3.城市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在辐射过程 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合理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