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路 市政工程道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一、概述(一)项目背景XX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能源基地、XX省北部的中心城市,依据国务院批准的《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了XX市15年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定位。
依据市政府及规划局战略部署,未来将依托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主两副、扇行组团“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城区为核心,以XX新区和XX为侧翼,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区组团,每个组团规模适度、功能特点不同,共同构成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
本项目位于XX路以南,XX以东,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日后主要承担沿线建筑的南北向交通,本项目呈南—北走向,以XX街为起点,XX路为终点,道路全长约1.28公里。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管线综合、排水、绿化及照明工程。
本册为道路工程施工图(含初步设计)设计。
(二)道路现状本项目道路沿线分别与XX街、XX路、XX路、XX路相交。
XX街为2010年实施道路,现正在施工阶段,预计年内建成,该路设计横断面为四幅路形式;XX路、XX路和XX路为目前无现况路,计划随本路同期实施规划。
本项目全线无现况道路,项目两侧主要为空地,除了桩号K0+246处涉及拆迁现况水塔一座外,基本不涉及拆迁问题。
二、设计依据及设计标准(一)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和设计要求7.XX市最新规划路网资料8.测量单位提供的道路测量资料9.勘察测绘院提供的《地勘说明》……(二)采用的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998局部修订) (CJJ37-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 (GB50220-95)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三)设计标准:1.道路性质:城市支路2.红线宽度:24米3.设计行车速度:30km/h三、设计概要(一)平面及横断面设计1.定线设计XX路定线按照规划给定线位布设,定线起点为XX街永中(即施中),由南向北沿线与XX路、XX路相交,定线终点为XX路永中(即施中),定线全长1279.94m。
全线设置折点7处,折点二、折点四、折点六分别设置圆曲线半径1300m、2000m、和1500m,均满足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其余折点位于交叉口处,故不设置圆曲线。
道路定线名称为DY。
坐标采用XX地方坐标系。
详见定线关系设计图。
2.平面与横断面设计XX路设计起点与XX街施工终止线接顺,设计终点与XX施工终止线接顺,沿线与XX路和XX路预留路口接顺。
本项目规划红线宽24m,横断面布置为三幅路形式,机非分行,其中机动车道宽12m,路侧设施带宽1.5m(设置1.20mx1.20m 花岗岩方形树池,间距5m,其他处铺人行道砖),单侧非机动车道宽3m,人行道宽1.5m(不设树池)。
设施带、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位于同一高程,即人非共板。
平面及横断面具体布置形式详见设计图。
3.路拱横坡本项目机动车道采用1.5%直线接抛物线型两面坡路拱;路侧隔离带、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在同一坡面上,采用1.5%直线一面坡,坡向路面。
具体坡度及坡向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4.沿线开口道路两侧开口位置均根据规划条件给定的建筑总图布置确定,若与实际不符,位置可相应挪移。
与沿线小路口接顺原则:1)当道路红线外小路口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在道路红线(人行道边线)位置,不设置平缘石,直接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接顺,接顺坡度不大于3.5%,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当道路红线外小路口为土路时,在道路红线(人行道边线)位置,不设置平缘石,直接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接顺,接顺坡度不大于3.5%,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当道路红线外小路口为方砖时,在道路红线(人行道边线)位置,设置平缘石,然后采用人行步道砖进行接顺,接顺坡度不大于3.5%,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当道路红线外小路口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在道路红线(人行道边线)位置,设置平缘石,然后采用C30素混凝土接顺,接顺坡度不大于3.5%,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主要根据被交路路面高程、现况地面高程及规划单位审查意见,并结合排水要求确定。
最小纵坡i=0.30%,最大纵坡i=0.50%,最小坡长L=126.47米,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R=30000米。
其高程详见纵断面设计图。
路口范围内路面设计标高详见路口竖向设计图。
(三)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主要依据当地路面定型结构,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三层弹性理论为基础,采用路面设计弯沉控制路面厚度计算,具体控制指标如下:1.机动车道结构设计年限:15年设计弯沉值为25.8(1/100mm)土路床设计弯沉值为258.77 (1/100mm)E0=30Mpa(路床土基设计值)上面层沥青玛蹄碎石混合料SMA-16 厚4cm乳化沥青粘层油(用量0.3-0.4Kg/m2)下面层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ATB-25 厚6cm乳化沥青粘层油(用量0.3-0.4Kg/m2)上基层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ATPB-25) 厚6cm热沥青下封层(用量0.5-0.6Kg/m2)乳化沥青透层油(用量0.6-0.8Kg/m2)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 厚20cm(水泥含量≤5%,5%粉煤灰替代细集料,7d抗压强度3.5MPa) 二灰稳定砂砾 厚15cm(掺水泥2%,7d抗压强度0.8MPa,胶结料含量15%,石灰与粉煤灰比为1:3)底基层 二灰稳定砂砾 厚15cm(掺水泥2%,7d抗压强度0.8MPa,胶结料含量15%,石灰与粉煤灰比为1:3)总厚度 66cm沥青混凝土面层间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按施工规范要求含量50%乳化沥青0.3-0.6L/m2;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设透层及下封层,透层乳化沥青用量:沥青含量50%的乳液0.7-1.5L/m2;下封层乳化沥青用量1.0-1.2kg/m2,撒布5-10mm碎石2-3m3/1000m2。
2.非机动车道结构设计年限:10年设计弯沉值为41.55(1/100mm)E=25Mpa(路床土基设计值)上面层细粒式沥青砼AC-13F 厚4cm(用油量较正常设计值提高0.2%)乳化沥青粘层油下面层开级配沥青碎石ATPB-25 厚6cm乳化沥青下封层乳化沥青透层油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 厚20cm(水泥剂量不超过4%,7d抗压强度3.0MPa)下基层二灰稳定砂砾(暂定水泥含量4%) 厚20cm(掺水泥2%,7d抗压强度0.8MPa,胶结料含量15%,石灰与粉煤灰比为1:3)总厚度 50cm粘层油及透层油做法与机动车道相同。
3.人行道结构防滑步道砖 厚6cm1:3水泥砂浆 厚3cmC15细石砼 厚10cm天然砂砾 厚 10cm总厚度 29cm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
4.与沿线小路口接顺路面结构如下:1)当用沥青混凝土接顺时,结构为:细粒式沥青砼AC-13C 厚4cm乳化沥青粘层油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厚6cm乳化沥青透层油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 厚20cm 砂砾石厚15cm 总厚度45cm2)当用人行道面砖接顺时,结构为:人行步道砖厚6cm 1:3水泥砂浆厚3cm C15水泥混凝土厚10cm 天然砂砾厚10cm 总厚度29cm3)当用混凝土路面接顺时,结构为:C30素混凝土厚20cm 砂砾石厚15cm总厚度35cm5.路缘石本设计采用机切花岗岩路缘石。
机动车道外侧安栽甲B型花岗岩立缘石(15x30x99.8cm);非机动车道两侧及人行步道外侧安栽甲D型花岗岩平缘石(15x15x99.8cm)。
对石料的物理力学性及几何尺寸要求,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
路口拐弯处需采用特制异形花岗岩平缘石。
(四)路口与行人过街设计1.路口设计本项目相交路口共有四处,分别为起点与XX相交、终点与XX路相交,桩号K0+375.00与XX路相交、桩号K0+706.68与XX路相交,但路口设计均未包含在本项目范围内。
2.人行过街设计路口处人行过街主要采用人行横道线配合灯控使用。
在路段处根据两侧实际建筑情况及路口间距通过施画人行横道线满足行人过街需求。
另见交通工程设计图纸。
(五)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为方便残疾人通行,本项目在人行道内均设置40cm宽盲道,并在路口处设无障碍坡道。
遇转弯、交叉、公交车站处铺设提示盲道。
具体做法详见无障碍及盲道设计图。
(六)排水设计本项目采用雨水管线排水,雨水口及支管布设位置详见排水专业设计图,路面低点位置务必设置雨水口。
(七)路基处理参考《XX地勘说明》,本项目路基下存在厚度不等的杂填土和湿陷性粉土,对其处理意见如下:杂填土:设计暂按清除表层杂填土处理,平均处理厚度为30cm;湿陷性粉土处理:按机动车道范围内路槽顶以下反挖80cm,再分层填筑改良土50cm厚(原状土掺加9%石灰),然后在其上填筑30cm厚3:7(体积比)灰土,压实度不小于95%;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以下换填灰土两侧、道路红线外侧增设50cm 厚3:7(体积比)灰土隔水墙,深度处理至路表以下2米深。
路基压实度要求:土基及回填土必须达到土基层最低压实度要求,填土时应分层压实。
填方路段:0~80cm深度范围压实度不小于93%>80cm深度范围压实度不小于90%挖方路段:0~30cm深度范围压实度不小于93%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
(八)公交车站本项目公交车站仍需与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配合,具体位置及规模另见其他文件。
(九)绿化工程1、设计依据(1)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2) 《公园设计规划》(CJJ48-92)(3). 其他相关规范2、行道树机非隔离带内预留1.2X1.2m树池,间距5m,树种选用栾树。
栾树形体端正,树干通直,枝叶繁茂而鲜绿,夏天黄花秋天红果,观赏效果好。
适应性强,是优良的行道树和遮荫树。
树池中换填1m深种植土。
树木规格见下表:树种学名 胸径(cm)冠幅(m)分枝点高(m)数量栾树 Koelreuteria paniculata13-15cm >3 >2.8 428株3、施工注意事项:(1) 植物材料要求:①所有行道树必须冠型饱满,树干通直,枝干分叉各个方向分布均匀,不能有偏冠现象。
②种植施工中执行《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规范的规定。
(2) 行道树种植点为树池中心点,树池位置以道路专业图纸为准。
(3).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应落实施工场地内地下管线情况,并遵照《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与地下管线相关的规定组织施工。
(4).图中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施工注意事项1.道路施工应严格按照国标《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及当地相关标准进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