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管理艺术试题a

课堂管理艺术试题a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文兴来单位:会昌县洞头初中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考试科目:课堂管理艺术考试分数:2013年 8 月 21 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堂管理艺术试卷一、名词解释(共12分,每题3分)1.课堂纪律;答: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

2.教师课堂管理问题行为;答: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意在维持课堂秩序却引发教育秩序混乱的行为。

3.教学机智;答: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善于敏锐地觉察学生细微的变化, 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偶发事件,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

4.课堂交往答:发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间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二、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1.简要回答课堂要素的基本构成。

答:(1)物理要素声、光、温度、颜色、气味等是课堂环境的物理性素,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活动。

(2)人的要素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①学生群体的构成:创造课堂喜剧的学生群体。

高傲的学生群体。

玩世不恭的学生群体。

服从的学生群体。

②教师。

教师的三种领导方式注重团体规范的教师。

注重个人情意的教师。

强调动态平衡的教师。

2.课堂纪律的类型包括哪些?答:依据课堂学习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3.举例说明教师课堂管理中的不当行为。

答: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意在维持课堂秩序却引发教育秩序混乱的行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或者违反教育法律规范,或者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者违反学校对教师的制度要求,或者违反日常的教育惯例等。

从其结果上,则表现为侵害学生的法定权利,或者导致学生的身心伤害,或者背离教育的基本宗旨等。

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样态:1.时间战看守2.恶语中伤3.体罚、变相体罚4.惩罚自尊心5.罚款6.利用座位[案例]:2000年12月2日《法制日报》:2000年11月20日,辽宁省沈阳市第22中学的初一学生金岩在向老师询问自己的月考分数时,竟惹得教师火冒三丈,当着全班同学连扇该学生4个耳光,将其鼻口打得流血。

同月14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小学的一名二年级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因与另外一个同学打闹,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单独谈话”,并被打了两个耳光。

该学生家长向有关部门投诉,该同学已被打成中耳炎。

为此,北京西城区教育局负责人在紧急召开的该区各中小学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当前要正视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本校是否存在不尊重学生和体罚学生的现象。

4.简答促进课堂交往,调节课堂气氛的策略。

答:1、培养良好的教师风度以感染影响学生;2、建立良好的教师的领导方式;3、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与艺术、积极性的引导语言代替消极性的引导语言;4、利用课堂群体动力,调节学生之间情绪的相互影响;5、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营造健康的课堂交往氛围。

三、简述(共21分,每题7分)1.简述课堂管理的功能。

答: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是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课堂管理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施,保障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课堂管理的功能如下:(1).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发生各种偶发性干扰事件,因此,教师及时预见并排除各种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利因素,有效采取课堂管理措施,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具有重要意义。

(2).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从而圆满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课堂管理对教学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平和稳定的课堂环境中,心态自然会处于轻松的状态,所以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敏与思考,将新知识内化到本身的知识系统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教师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意识到并且明确良好的自制能力能够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5).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要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激励的手段,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常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心理变化情况。

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形成和谐民主、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

(6).促进学生人格成长课堂管理可以帮助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在学生间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懂得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

此外,课堂管理不仅有工具性的意义还有目的性的意义。

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答: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

他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曾说道:很多父母为了防止孩子打架,就在他们斗殴时打他们,这样做往往使孩子间的格斗变本加厉了,这就是消极示范的影响。

这提醒我们,品德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

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我们从班杜拉的实验中也看到年幼儿童易于模仿地位高的人(如父母、教师、英雄模范人物);对受奖行为比受惩行为模仿的可能性大;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最易被模仿,因此电视、电影中提供过多攻击性场面,是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即使是好的影片,教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指导,以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

3.简述学生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从心理学的研究看,对问题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行为主义认为,问题行为是习得的,是由于环境或强化失误带来的;认知心理学则认为,问题行为源于学生的错误的行为观念和自我认识;人本主义则认为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失衡带来的。

从社会学的研究看,主要是从环境、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虽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大体上看来,对问题行为产生进行理论解释的,有以下几种观点:(1)文化剥夺或社会处境不利(2)教育剥夺(3)与环境优越的孩子相比,背景较差的孩子往往自尊心较弱,出身较差的孩子比出身优越的孩子更可能发觉自己能力不足。

起点高,成就动机强。

以下还可以从学生的自身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分析学生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1)儿童的需要和对教师的期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2)孩子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渴望在全班同学面前赢得地位与特权的需求与日俱增。

(4)孩子年龄增长的同时,也会变得更强大。

(5)孩子的年龄越大,对成人的行为越挑剔。

(6)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犯错误或失望的时候,更愿意把问题归咎于成人。

(7)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能力提高,注意的时段和处理工作的能力也在提高。

(2).儿童心理发展不均衡性(1)能力不同的孩子对学校活动的内心动力有显著差异。

(2)能力水平不同的孩子,对教师提出的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

(3)成败标准随能力水平而异。

失败成自然的孩子易把责任推给教师,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评估孩子的标准必须符合现阶段孩子能力所及的水平。

(4)能力不同的孩子依赖仪器、书籍的特点不一样。

(5)同一的标准与不均衡的心理成熟。

(3).心理特征的差异(1)不同的人格特征带来的差异(2)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3)学生自我认识的差异(4).儿童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表现(1)限度检测(2)团体动力(3)误设行为(4)推延满足感(5)学生对于教师的反映形式(5).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及教师的个性特征对课堂秩序有很大的影响。

(6).环境方面的因素:课堂教学大多在教室中进行,教师环境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可能透过对教师行为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也是决定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

四、案例分析(共27分,其中第一题12分,第二题15分)1.一位教师走上讲台,发现讲台桌上放着一张字条,上面用仿宋体工工整整地写着:“老师,你以为当老师的就可以压服学生吗?你高昂着头,铁青着脸,像个活阎王,但是有谁怕你呢?”落款是“为你最讨厌的、等待你处罚的学生”。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个课堂事件?请用理论加以说明。

答:对于这个事件,首先教师应该不动声色的正常进行教学活动,如果该生没有出格的行为,那么在上课结束后,教师私下与其交流,指出作为老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压服学生、让学生怕你,通过这样的交流来转化该生对老师的错误观点。

如果该生在课堂上进一步出现捣乱、不守纪律等现象,教师就要通过语言阻止、谴责。

如果不能奏效,甚至可以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例如罚站等。

但是在进行处罚的时候要声明处罚的原因是因为课堂上的违规行为,而非其“等待的处罚”。

同时在课后要与其充分交流,对其进行教育、转化。

这个处理方法体现了斯莱文提出的四步反应计划。

课堂管理的四步反应计划以最小干预原理为理论基础。

斯莱文认为,当正常课堂行为受到干扰时,应该采用能够发生作用的干预方式中最简单的、干扰性最小的一种来纠正违规行为。

如果干扰性最小的干预没有发生作用,教室可以升级到干扰性更强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采取有效的行为处理问题行为,同时要避免对教学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干预的结果应该是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继续下去,而问题行为也得到控制。

2.在河南新安县高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学生。

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里放的“宝贝”横笛儿。

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令人恼火。

有一次,王老师刚隐约听到“嘟—”声,便猛地回转身来,以严峻的目光盯住他,准备当场“抓获”,没收其“宝贝”。

只见他吐了一下舌头,马上装模作样的端正坐好,不露半点声色。

同学们都抿起欲笑的嘴唇,眼里射出神秘的光,似乎在看着老师怎么办。

王老师怒不可遏,嘴唇直发抖,勉强抑制住冲动的感情,继续讲课了。

一下课,王老师立即找个有经验的赵老师“诉苦”,请他帮忙狠狠地教训这个顽童。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顽童上课真的不再捣蛋了,睁着两只充满求知欲的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讲,课外作业做得也很认真,期中考试成绩有很大提高。

更奇怪的事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文娱晚会上,竟有他《横笛独奏》的节目,他吹了两只歌曲,优雅动听,全体师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