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
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
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
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
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
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
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
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最多。
无霜期230天。
冰冻期82天左右。
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
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
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 5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相互交汇,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
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
春季3, 4, 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期在7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
最早入梅在5月底,最迟出梅可至7月底。
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 7, 8三个月自南向北占全年降水量的35-45%。
3.社会经济条件概况全市行政辖区包括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占安徽省面积的5.2%。
占全国领土的0.07%.合肥是我国东部靠近沿海地区的第一线内陆城市,是长江经济开发带上一座重要城市,具有突出的经济战略地位。
合肥还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
1992年,合肥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新兴工业城市合肥,已初步形成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共4大支柱产业。
合肥是国家技术创新城市。
新组建各类企业集团14个。
美菱冰箱、荣事达冼衣机等名牌产品畅销各地。
所属3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全市建有规模较大的精养鱼、瘦肉型猪、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合肥市总面积为10544225平方公顷。
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8193554.2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77.7%,建筑用地面积为1751698.9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16.6%,未利用土地面积为598973.1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7%。
具体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所示。
土地分类农用地总计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其他06年末面积8193554.2 563256.2 33846.7 701.2 517123.4 203626.7 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总计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总计未利用地其他1751698.9 1363773.6 106975.7 280949.6 598973.1 82358.0 516615.1表-1 2006年末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单位:平方公顷)图-2 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2006)2.土地利用结构历史变化合肥市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结构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表-2显示了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从1990年至2006年间的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1990年2006年动态度(%)耕地581245.11 563256.2 —0.38林草果业16346.52 16529.4 0.07城镇工矿10911.33 32860.08 12.57农村居民点56442.96 62661.51 0.69交通用地819.72 1872.45 8.03水域79201.44 89669.34 0.83未利用地5359.23 728,91 —5.40表-2 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历史变化(注:由于表-1和表2中的数据来源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类统计标准,因此统计结果有偏差。
表-1注重反映土地利用现状,而表-2注重反映历史变化。
)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0-2006年间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共减少了35 240.49 hm2 ,年变化率为0.38 %;未利用地减少4 630.32 hm2 ,年变化率为5.40 %。
其他地类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增加21 948.75 hm2 ,主要为合肥城市扩张所致,年变化率为12.57 %;交通用地增加1 052.73 hm2 ,年变化率为8.03 %;林草果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水域都有相应增加。
合肥市从1990 年到2006 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过程如下:(1)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体现为增加和减少双重过程, 增加了12 113173 hm2 , 减少了47 354.22 hm2 ,减少量远大于增加量。
空间上,减少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合肥城市周围,以西边和西南边幅度最大,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水域, 分别占全部流出的33.73 %、24.86 %和36.45 %。
增加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周围,由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农民开垦的荒山裸地、荒草地和干涸的河湖库塘以及近年来的“空心村”等农村居民点整理而形成。
(2)城镇及工矿用地持续增加,主要分布在省城和县城周围,为城镇快速扩张所致,城镇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别占全部来源的70.96 %和23.67 %。
城镇及工矿用地的减少表现为对废弃厂矿和废弃农窑厂的土地复垦整理。
(3)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其用地面积从1990 年819.72 hm2 增加到2006 年的1 872.45 hm2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是1990年的2.28 倍。
交通主要是占用耕地。
(4)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 年的56 442.96hm2 增加到2006 年的62 661.51 hm2 ,净增加了11.02 %。
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林草果业用地。
减少一方面是城镇扩张的占用;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以及整理后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的需要。
(5)水体呈增大的趋势, 由1990 年79 201.44hm2 到2006 年的89 669.34 hm2 ,16年来净增加10 467.9 hm2 ,主要是因为在江淮分水岭开挖一些坑塘和小型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另一方面是2002 年在合肥市区的西北方新建成一个较大型水库———大房郢水库所致。
(6)林草果业用地面积增加,其最大的来源是未利用地,占其全部来源的57.63 % ,主要是对未利用地种植了大量的苗圃和果树。
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分布在低山周围的荒草地和裸土地的减少。
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减弱了景观抗干扰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得合肥市生境质量有所下降。
三、土地利用问题1.现有土地利用问题合肥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利用率已达93.26%, 其中土地垦殖率为40.62%, 复种指数为195.30%, 水面利用率为40.34%, 森林覆盖率为27.60%,城市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为0.233:1,土地平均总产值为33 847.44 元/hm2。
然而,合肥市当今的土地利用结构也直接地暴露出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随着合肥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各项建设占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和人为乱占滥用等,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人均耕地递减速度加快。
加之合肥市的土地自然供给总量有限,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增加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压力, 使得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人地关系日越趋紧张。
(2)农业土地粗放利用, 规模经营程度低合肥市的农业用地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 抛荒和暗荒现象严重, 中低产田数量较多, 造成土地生产力低下, 利用综合效益偏低。
另外, 由于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 地貌类型以波状平原为主, 地势高低起伏, 加上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导致了耕作地块的零碎化和经营方式的分散化, 不利于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生产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首先表现在合肥市的老城区仍然有大量闲置土地存在, 土地利用集约度低, 特别是“ 城中村”现象突出,导致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的资产性质未能有效发挥; 其次,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二、三产业用地布局不能因地制宜, 如在城区内仍有很多工业企业散乱分布。
城市繁华地段没有用来发展金融、餐饮、通讯、商业等服务产业, 却被政府机关所用, 造成土地区位优势没有充分显示, 级差地租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再次, 城市建筑容积率和建图-4 农田粗放灌溉图-3 建设占用耕地图-5 城中村筑密度普遍较低, 土地立体利用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