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情景导入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
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
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
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
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
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

时间:战国时期(约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修建主持人:李冰。

都江堰是如何修建?按宝瓶口——都江鱼嘴——飞沙堰来讲(P.36)
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内容包括:
(1)作用:灌溉、泄洪、天府之国
(2)环保
(3)今天的启示(大江截流)。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

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

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材料研读(p.37)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结归纳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知识拓展(p.37)
作业:课后活动(p.37)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出自春秋时期的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时训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哪一内容造成的?()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变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建立县制
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
3、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

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二、填空题
4.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5.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国家。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

7.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提高训练(10分钟)
三、材料分析题
8.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
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四问答题
9.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变法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3 CAA
4.封建统治、封建经济
5.356、秦孝公
6.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7.李冰、都江堰、防洪灌溉
8.⑴商鞅、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⑵代表地主阶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令商鞅进行变法;⑶治理国家不应墨守成规,需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改革、变法,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9.内容: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历史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
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人教七上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