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社会学(P1)1、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3)(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孙本文)一是总和说,即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是综合说,即强调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而得出的三是普遍说。

即认为社会学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把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四是平等说。

即认为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处于平等的位置上五是共通说(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历史唯物论:特殊与一般与单科性学科:综合与单科与综合性学科:特殊与特殊与科学社会主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2、社会学的功能(16)一、认识和改造社会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三、构建和谐社会3、唯实论和唯名论的区别和典型代表(8)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典型代表是以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典型代表是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4、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0)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二、文化的结构和功能(P90)1、文化的构成要素(96)一、象征符号二、价值观念三、规范体系: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

四、物质文明2、文化的分类(93)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三、消费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按照布希亚的批判性理论基调,消费社会就是一种符号性虚假社会。

1、消费社会制造出一个“丰盛的假象”,实质上却是结构性匮乏的表现。

丰盛不是建立在财富之中,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流之中,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

2、消费不等于数量和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系统的符号操控行为或总体性观念实践。

3、消费社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平等和同质化。

在消费社会中,不平等并未减少,而是转移了。

在知识上的消费有教育程度的差异,在职业上有工作类型的差异,在权利上有参与政策程度的差异。

4、消费可以先行于生产而非仅仅是生产决定消费。

贷款买房,贷款购物即是如此。

四、人的社会化 (P102)1、社会化的概念、类型、主体(102)概念: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类型: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2、角色分类(118)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分类:(119)自己看书,会判断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社会角色的失调一、角色冲突:角色间的冲突、角色内的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3、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乔治·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生命历程理论五、社会互动 (P127)社会互动的概念、类型、有关理论概念: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类型: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有关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论、本土方法论六、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P205)1、中国古代社会分层蕴含的文化思想上九流,出安入仕;中九流,风水阴阳;下九流,出入自如2、西方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211)马科斯·韦伯的“三位一体”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名利权)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他将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

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三个标准之间,虽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强化,存在密切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它们之间并不必然的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另一方面,虽则各自独立,也并不意味任何社会情势下着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特定社会情势往往把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地位上。

3、社会流动的类型(219)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

4、精英循环理论(212)帕雷托的精英概念是在人之天生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地位是凝固不变的。

稳定僵化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和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

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精英分子总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上向流动,而非精英分子则不得不向下流动。

凭着这种流动,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得以维持和稳定。

因而,社会系统稳定与否,不在于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分层结构,而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精英循环流动机制。

精英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上:(1)社会不平等是由自然差别还是由社会差别决定;(2)个别成员的流动能否改变社会不平等的性质;(3)个人努力能否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4)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关系的对立性质还是在于精英循环渠道不畅。

七、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P147)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156)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181)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其内部有确定的结构,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何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

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156)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次级群体:(156)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八、社会组织 (P172)1、科层制的概念、组织特点概念: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特征:一、明确的分工二、明确的职权等级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五、量才用人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

2、在科层制之前人类社会是什么样的组织形态家长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此种管理方式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

其基本特征包括:(1)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4)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5)终身制。

家长制管理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

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素质。

因此,这种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很大。

九、越轨与社会控制(P273)1、社会越轨及其分类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包括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三种类型。

十、社会交换理论(131、27)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它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它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

这里,酬赏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等,最有价值的酬赏是他人的服从,也就是控制他人的权力。

乔治·霍曼斯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具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并不都是有偿的,如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等。

而彼特·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更注重社会中的权力与交换的联系,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异质性。

人们为获得所需资源,必须用自己的资源去进行交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