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三萜类化合物
的功效,其中含有地榆皂苷B, E,是乌苏酸的苷。
地榆皂苷B R=H 地榆皂苷E R=3-Ac-glc
3. 羽扇豆烷 (lupane) 型 羽扇豆烷型与齐墩果烷型不同点是C21 与C19连成五元环E环,且D/E环的构型为反式。同时,在E环 的19位有-构型的异丙基取代,并有△20(29)双键。
H H R
3. 达玛烷 (dammarane) 型
结构特点是A/B、B/C、C/D环均为反式,在8位和10位有-构型 的角甲基,13位连有-H,17位的侧链为-构型,C20构型为R或 S。
人参皂苷 (gensenosides)
OH H
OR 2
对抗溶血 20(S)-protopanaxadiol R1=H
熊果酸(Ursolic acid)
来源于木犀科植物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Ait.) 叶中,熊果酸 又名乌索酸,乌苏酸,属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 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乌苏酸 (熊果酸)
中药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具有凉血止血
理化性质
苷元:多有较好结晶,能溶于石油醚、苯、乙醚等有机溶剂,
而不溶于水; 苷:极性加大,不易结晶,可溶于水,几不溶或难溶于低极性 有机溶剂,含水丁醇或戊醇对皂苷的溶解度较好。
2、气味 多数具有苦而辛辣味,吸入鼻内能引起喷嚏。某些皂苷内服, 能刺激,产生反射性粘液腺分泌,而用于祛痰止咳。 3、吸湿性 4、表面活性作用 振摇产生泡沫(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且不因加热而消失 (区分蛋白质) 应用:清洁剂、乳化剂 表面活性与分子内部亲水性和亲脂性结构的比例相关,只有当 二者比例相当,才能较好地发挥出这种表面活性。若亲水性强 于亲脂性或相反,就不呈现这种活性。
习称齐墩果) 的叶中分得。
COOH
HO
齐墩果酸具有抗炎、镇静、防肿瘤等 作用,是治疗急性黄胆性肝炎和慢性 迁延性肝炎的有效药物。
该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有的以游离形式存在,如青 叶胆、女贞子、白花蛇舌草、柿蒂、连翘;但大多数以与糖结 合成苷的形式存在,如人参、三七、紫菀、柴胡、八月札、木 通、牛膝、楤木等。 含齐墩果酸的植物很多,但含量超过10%的很少,从刺五 加、龙牙葱木中提取齐墩果酸,得率都超过10%,纯度在95% 以上,是很好的植物资源。
坏死组织的修复。此外,本品尚有纠正蛋白质代谢障碍的作用。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口干、腹泻、上腹部不适等反应。个别患者出现血 小板轻度减少,停药后可恢复。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0毫克,每日3次 【剂 型】片剂 【生产企业】青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株州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青 岛黄海制药厂 浙江省浙南制药厂 仙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制药厂 东药沈阳克达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第四制药厂 宁夏制药厂 江西制药有 限责任公司 河北东风制药厂 甘肃省酒泉制药厂 重庆制药七厂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根据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体(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结构和性质。 一般根据碳环的有无和多少进行分类。多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少数为链 状、单环、双环和三环三萜。
第三节 四环三萜
四环三萜类在中药中分布很广。它们大部分具有环戊烷骈多氢 菲的基本母核;母核的17位上有一个由8个碳原子组成的侧链; 在母核上一般有 5 个甲基,即4位有偕二甲基、 10位和14位各有 一个甲基、另一个甲基常连接在13位或8位上。
21 12 11 1 2 3 28 4 19 10 5 29 9 18 13 14 30 20 22 23 17 16 15 24 25 27 26
H
8 7
H
6
H
羊毛脂甾烷
羊毛脂醇 (lanosterol) 是羊毛脂的主要成分,它也存在 于大戟属植物 Euphorbia balsamifera 的乳液中。
从柴胡中分离得到100多个三 萜皂苷
柴胡: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柴胡皂苷a 16-OH 柴胡皂苷d 16-OH
抗炎作用
2. 乌苏烷 (ursane) 型 又称-香树脂烷 (-amyrane) 型或熊果烷 型。其分子结构与齐墩果烷型不同之处是E环上两个甲基位置不 同,即在C19位和C20位上分别各有一个甲基。 乌苏酸 (ursolic acid) 又称熊果酸,是代表化合物。
从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中分离得到23-羟基白桦 酸。
29 20 30
H H H H HO H CH2OH
21 22
COOH
23-Hydroxybetulinic acid
本章内容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理化性质
四、提取分离 五、结构测定
第三节
一、物理性质 1、性状及溶解度
1. 抗炎作用: Anderso 和 Tillman 最早注意到甘 草次酸在结构上同氢化可的松类似, 就把它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中,通 过许多临床试验,确证了甘草次酸的 抗炎有效性。由此开始,广大医学界 进行了一系列药理研究,发现此类衍 生物中许多都具有抗炎活性。Zakirov 研究发现:3-氨基-11-脱氧甘草次酸对 各类动物的无菌性关节炎表现出明显 的抗炎活性。 Toyoshima 等制备出 11脱氧甘草次酸顺丁烯二酸酯及其盐, 作为抗炎剂,亦作为抗溃疡剂和免疫 调节剂,口服或局部治疗,均取得较 好疗效。
Glc
2
Glc O R1
R1 Ra1 H Ra2 H Rb1 H Rb2 H Rc H
R2 -glc-(6-1)-ara(p)-(4-1)-xyl -glc-(6-1)-ara(f)-(2-1)-xyl -glc-(6-1)-glc -glc-(6-1)-ara(p) -glc-(6-1)-ara(f)
齐墩果烷
分子中还可能有其他取代基存在。一般在C3位有羟基,而且多
为-型,也有-型,如-乳香酸 (-boswellic acid)。若有双键,
则多在C12 位或C11位;若有羰基,则多在C11位;若有羧基,则 多在C28、C30或C24位上。
H
H HO H COOH -乳香酸
齐墩果酸 (oleanolopaea,
4、葫芦烷型 (Cucurbitanes)
5、原萜烷型 (protostane) 6、楝烷型 (Meliacanes) 7、环菠萝蜜烷型 (cycloartane) 8、甘遂烷型 (Tirucallanes)
1. 羊毛脂甾烷型 (lanostane) 亦叫羊毛脂烷,其结构特点是A/B环、B/C环和C/D环都是 反式,C20为R构型,侧链的构型分别为10、13、14、17。
中枢神经 抑制、安 定
溶血
20(S)-protopanaxatriol R1 Re Rg1 Rf O-glc-(2-1)-glc O-glc R2 –H (20S) -glc
O-glc-(2-1)-rha –glc
Rd
H
-glc
Rg3 H –H (20R)
中枢神经兴 奋抗疲劳
注意:强酸水解中次生产物的生成
20 22 23 17 16 15 24 25 27
21 12 11 1 2 3 28 4 19 10 5 29 9 18 13 14 30
26
H
8 7
H
6
H
羊毛脂甾烷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四环三萜主要有以下类型。
1、羊毛脂甾烷型 (Lanostanes)
2、大戟烷型 (euphane)
3、达玛烷型 (Dammaranes)
膜荚黄芪,具有补气,强壮之功效。从其中 分离鉴定的皂苷有近 20个,多数皂苷的苷元 为环黄芪醇,少数为黄芪醇。环黄芪醇在黄 芪中与糖结合成单糖链、双糖链或三糖链皂 苷的形式而存在。 黄芪苷Ⅶ (astragaloside Ⅶ) 则是自然界发现 的第一个三糖链三萜苷。
环黄芪醇 黄芪苷Ⅰ 黄芪苷V 黄芪苷Ⅶ
第七章
三萜及其皂苷 Chapter 7 Triterpenoids & it’s saponins
本章内容
一、概述
二、结构与分类
三、理化性质 四、提取与分离 五、结构测定
第一节
子。
概
述
三萜 (triterpenes):多数通式为 (C5H8)6,基本母核含30个碳原
三萜皂苷 (Triterpenoid Glycosides):
由三萜与糖而成的一类苷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且水溶
液振摇后产生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结构中多有羧基,故又
称酸性皂苷。 三萜皂苷(Triterpenoid Saponins) 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
皂苷 (Saponins)
分布 三萜及其苷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菌类、蕨类、单子叶、双子 叶植物、动物及海洋生物中均有分布,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 生源途径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从生源来看,是由鲨烯 (squalene) 通过不同的环化方式转变而来的,而鲨烯是由焦磷酸金合欢酯 (farnesyl pyrophosphate,FPP) 尾尾缩合生成。
OR 2 OH H
OH OH
O
H H+
H+ 煮沸
20(S)-protopanaxadiol 20(S)-protopanaxatriol
OH OH H
异构化
O
H+
Panaxadiol panaxatriol
7. 环菠萝蜜烷 (cycloartane) 型 成三元环。
又称环阿屯烷型。其基本碳架
与羊毛脂甾烷很相似,差别仅在于10位上的甲基与9位脱氢形
HO
H
羽扇豆醇 R=CH3 白桦醇 R=CH2OH 白桦酸 R=COOH
白桦脂醇 (betulin) 存在于中 草药酸枣仁、桦树皮、棍栏 树皮、槐花等中。 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 存 在于酸枣仁、桦树皮、柿蒂、 天门冬、石榴树皮及叶、睡 菜叶等中。 羽 扇 豆 醇 (lupeol) 存 在 于 羽 扇豆种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