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内容摘要: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无用以至无能,怯懦、迷惘,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缺乏理性和对抗精神,他的行动无力,甚至龟缩在虚无的精神内壳里不行动,致使他的人生“围城”成为“围城”人生。

他的婚姻、事业、教育围城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有人类最基本的善良、正直可爱一面,使他在失败苦闷后得以心灵的重生,他的悲剧又具有现实意义,警示、告诫人们善待婚姻围城,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方鸿渐、形象《围城》是一部人生悲剧作品,作者描写了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从热闹的大都市到“战乱还休”的闭塞之所“三闾大学”;从外国留学的经历到国内游荡的描写,几尽讽喻。

特别是通过主人公人生“围城”的描写,揭示了人类可怕的“围城”人生,即:“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典型社会心理。

从而达到作者在其序中所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可见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亦爱亦恨,爱之为“人类”的同一性,即所谓的“没忘记他是人类”,恨之若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即人之动物畜之本性,揭示了作者悲剧人生和性格特点。

一、无用无能的方鸿渐形象杨绛女士对主人公方鸿渐的评价是“兴趣很广,毫无心得”。

①作品中对他无用是这样描写的:赵辛楣、方鸿渐等结伴同往三闾大学,经过坎坷风雨终于马上要到时,方鸿渐问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以至于方鸿渐“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

”作者眼中无用的方鸿渐:“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到欧洲留学“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以致于不能得到文凭,在父亲与岳父的逼迫下,“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遂买假文凭。

又如: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县城,报上先是大肆渲染,以之为“贵”,继而受邀到省立中学演讲,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报告,方鸿渐忙乱之中穿错了衣服,忘带了讲稿,“事到如今,只有大胆老脸胡扯一阵。

”便说:“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到灵感。

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鸿渐这一宏论,使他不学无术,满口荒唐,无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不到天明,好多人知道方家留洋回来的儿子公开提倡抽烟狎妓。

”所以各家女儿相妨年纪的唯恐躲之不及。

那么作者塑造方鸿渐之无用形象有什么意义呢?1.批评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名不副实的留学生,他们要么不学无术、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要么冷若冰霜、孤芳自赏、无所事事;要么不顾廉耻、惟利是图;要么道貌岸然、男盗女娼。

批判了国难当头的知识分子不能救国救民,救国图存,而且连自己的心灵尚不能拯救,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2.无用的方鸿渐形象似有多余人的意思,但实属影射政府的无能,官场的腐败。

贾宝玉是因“无才补天”而自感多余,方鸿渐在人生的围城中备受排斥,陷于一无立足之地,而感多余,但我认为作者善于借方鸿渐的所为来讽刺影射国民政府的软弱不抗日、不抵抗的政策。

如:方鸿渐、赵辛楣初次见面,赵辛楣以方鸿渐为情敌而“大打出手”,而方鸿渐偏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这句话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在这儿被作者通过方鸿渐给展示出来,拉掉了“遮羞布”,展现了不抵抗的肮脏嘴脸,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又如:方鸿渐到苏小姐家作客,正好与沈太太挨着,因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愠羝”的味道,作者用一句“鸿渐想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时评当局,几尽讽刺,把国民政府贪生怕死逃跑不抵抗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方鸿渐被逼无奈,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写到:“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的语言发出悲剧的慨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政府无能以至于没有外交上的胜利,以方鸿渐形象来表明作者的担心和忧虑,嬉笑怒骂了政府的软弱不抵抗。

3.痛斥西方文明对于中国文明的侵蚀,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可能褪变的担忧。

方鸿渐在省立中学的演讲,发出“鸦片、梅毒”的“高论”。

一方面说明方鸿渐虚伪不学无术,无用以至无能,妄自菲薄却还沾沾自喜;一方面说明西方流毒对于中国文明的毒害,不仅是肉体,以至于心灵、文化、文明的侵蚀。

任何一个民族的灭亡都以文明灭亡为标志,最大的可悲就在于被异己民族所同化,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国破家亡,民族文明消亡的困境。

这一描写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影射了留洋归国博士不知救亡图存的事实,更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可能消亡的担心和忧惧。

二、围城内外的方鸿渐形象小说名《围城》来源于欧洲成语,这也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其中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人生哲理。

小说中有一段对话这样写道: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

他引用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段话与作者给主人公方鸿渐设计一个早亡的妻子周淑英一样,为方鸿渐的“婚姻”埋下伏笔,暗示了婚姻的不幸与进进出出的烦恼,表明方鸿渐的婚姻是场犹豫不定的追寻游戏。

在归国旅船上,不抵鲍小姐的追求和引诱,与之“勾搭”一处。

在苏小姐、方鸿渐、唐晓芙的错位爱情追逐中,由于方鸿渐迷恋唐晓芙而疏远苏文纨,苏文纨便设计作梗,致使方、唐因误会而决裂。

后来,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结识了孙柔嘉,方鸿渐以为孙柔嘉只是个女孩子,事事都要请教自己,待到订婚才发觉她精明,工于心计,在羞涩缄默的外表下有着“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

”所以方鸿渐的感觉是“仿佛有了女主人。

”但已深陷“围城”之中,婚后的生活是无休止的争吵。

在《围城》这部作品中有5个女性形象与主人公方鸿渐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纠葛,正是这些亦爱亦不爱、亦真爱亦假爱的爱情,催生了方鸿渐的围城悲剧,也是本篇小说《围城》的主旨所在,即:“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的破灭由此可见,本来追求婚姻幸福,追求事业成功,追求一切美好的理想是人之本性,然而主人公方鸿渐追求的理想却成了主观幻想的虚妄幻像,结果是浪漫情感处处碰壁,以至于在篇尾又冲出围城。

“围城”不仅象征了方鸿渐等人在爱情,婚姻事业,生活方面的追求、挣扎、幻灭、绝望,同时象征了社会“围城”,即是旧中国人们难以摆脱的外在束缚和精神枷锁。

值得一提的是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真挚感情,是全书中唯一可称真正爱情的情节。

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像杨绛女士所说的那样“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②这样围城所能表明的深刻意义将更加明白。

方鸿渐的婚姻可看作“围城”,他的人生万事都可看作“围城”。

方鸿渐的人生之路可谓每况愈下,走了一条不断失败、失落、幻灭的道路。

方鸿渐“挂名”丈人周经理为其出资留学,“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生活尤其懒散。

”被迫买一假文凭,以为“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这是他教育“围城”的失败。

三闾大学可看作他事业“围城”。

三闾大学一片乌烟瘴气,教师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互相倾轧,不乏善良正直的方鸿渐缺乏“社会经验”,立即掉入“围城”之中,在现实面前,他懦弱没有反抗能力被排挤解聘;高松年校长经验老到、出尔反尔,欺负鸿渐没有“学位”,降为副教授;历史系韩主任为了让他的“美国”老婆出来教英语,收买学生散布谣言,挑拨离间;方鸿渐未能答应汪太太的保媒,而失信于汪处厚和外文系主任刘东方,结果是方鸿渐无立足之地,败下阵来,出现被解聘的状况。

这是方鸿渐事业“围城”的失败和理想的幻灭。

所以方鸿渐的人生“围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他疏离于社会,失去了一切支柱,精神萎缩到空无所有的赤裸状态,甚至连人的感觉也没有,只剩下动物般的本能反应“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三、人格病态的方鸿渐形象以上分析围城内外方鸿渐,知道方鸿渐上大学、留学欧洲,全部是“兴趣颇广,心得全无”,致使买假文凭草草结束教育的“围城”;由于苏小姐作梗,而未能进入真正的爱情“围城”,与孙小姐匆忙结合又深陷婚姻“围城”,不敌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三闾”争斗而败回上海,结束了事业的“围城”。

由此可见,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是快乐的历程,而是痛苦的历险,收获的不是成功,接受的却是失败;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人生价值的破灭和失落;不是英勇和力量的焕发,而是怯懦和无能的证明。

作者并未赋予方鸿渐崇高的人生追求,只是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最起码的人生内容。

然而由于方鸿渐的病态人格特点而导致他的失败。

病态人格一: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理性和对抗的力量,所以常常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

他心地善良,具有较高的聪明才智,惟独缺少对人生来说最根本重要的东西。

当他面对苏文纨的示爱时“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而是“回脸吻她”。

当然“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但已“渐渐明白自己是个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

他和唐晓芙决绝后,为了摆脱痛苦贸然应聘去三闾大学,但又后悔。

“方鸿渐虽然不至于怕教书象怕死,可是觉得这次教书是坏运气的一部分,连日无精打采,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能延宕一天是一天。

但船公司真的宽限两天他又恨这事拖着不痛快,倒不如早走干脆。

”他刚出国时一腔热血,充满“师以夷技以制夷”的豪迈,然而留学欧洲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

”此时的他充满了迷惘,不知以报效祖国为己任。

他的怯懦性格在作品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方鸿渐初到苏小姐家,与赵辛楣斗嘴,书中描写到“她(指苏小姐)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