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关于我县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金融的运行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的进程,而且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关系着社会发展的状况。
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实现我县“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加快创建全省生态文明第一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京山”建设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创新、克难奋进,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20强,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工业经济先进县市,被荆门市委誉为“京山速度”和“京山现象”。
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后,县域金融发展也非常活跃,金融环境明显优化,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主体不断壮大,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动双赢良好局面。
一、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全县金融机构紧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认真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不断拓宽融资平台,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努力完善金融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加油。
(一)把握市场,创新金融理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加上传统种养业向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殖业逐步发展,涉农大额贷款需求趋于旺盛;此外,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购房建房、教育投入、耐用消费品等农村消费性需求日益扩张,农村消费贷款需求增长较快。
县内各家金融机构顺势而为,积极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增长点,找准目标市场,制订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
如县农行在全县农村村一级大力推行“三农金融服务站”建设,依托服务站,组织业务骨干开展金融巡回宣传教育,为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实行转账电话全覆盖打好业务基础,让农户足不出村,就可办理小额现金存取、转账等业务。
县农信社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的网点优势,建立了包村信贷员和“四个一”信贷服务制度,即一村一张监测表,一村一张公示栏,一户一张联系卡,一人一本工作日志,实现了村级信贷宣传和服务的全覆盖。
县邮政银行针对主要服务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供需矛盾大的实际,制定了《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整社推进预授信工作方案》,专门召开社行对接座谈会,宣传推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整社预授信的新做法,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的融资难问题。
根据农民贷款抵押物不足这一突出问题,县人行引导县联社探索性地开办了“活物浮动抵押贷款”新模式,发放了全省首笔1000万元的“活物抵押贷款”,这一创新做法被《人民日报》、《金融时报》、《湖北日报》、《荆门日报》及众多网络媒体予以报道,湖北省赵斌副省长亲自给予了批示肯定。
这不仅是京山县金融部门而且也是全县近年来少有的被《人民日报》正面宣传的典型事例。
2010年,全县农业贷款余额达到4.2亿元,比2009年增加1.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神地农贸、鹏昌蛋业、祥发纺织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金融信贷的支持下,得到了裂变式发展。
目前全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2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网络带动农户8.3万户,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借力政府,完善金融服务银企信息不对称制约整体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
一方面银行不知道企业新需求、新动态和企业各方面的真实信用状况;另一方面企业不了解银行的授信权限、新产品、新政策;信息不畅一直是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难点。
为打破信息沟通“瓶颈”,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推动下,银行与企业之间每年开展一次对接洽谈会,搭建起银企间零距离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银行和企业合作,实现银企“双赢”。
2009年以来,在县政府组织专班对全县资金需求摸底的基础上,全县共组织了三次大型银企谈会。
2009年,7家银行与152家企业签订了贷款意向协议,协议额20.7亿元,实际贷款履约率79%;2010年,7家银行与与112家企业签订了贷款意向协议,协议额22.04亿元,实际对授信企业放款25.32亿元,信贷履约率达111%;2011年,7家银行共与105家企业签订了26亿元的贷款意向协议,截止今年10月末,26亿元的银企贷款意向协议已发放贷款25.3亿元,履约率达到了96.5%。
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县政府制定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方案》,每年制定目标,实施奖励兑现,近三年来,县政府共拿出资金73万元,用于奖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效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扶持。
2009年以来,全县各类金融机构累计为投放各类贷款118亿元(其中2009年累放38亿元,2010年累放44亿元,2011年累放36亿元),有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规模企业达到336家,总数居全市县市区之首,其中亿元企业83家,已形成了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主导产业,作为百亿产业集群培育的机械、桥米、矿业、畜禽4个集群快速成长。
面对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市场主体,2004年6月,全市第一家县级担保公司——京山县诚信担保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8日,京山县金鼎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成立;2011年4月22日,京山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挂牌开业。
为进一步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服务需求。
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强的信贷产品,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县财政注资1000万元,与华贝公司共同注资5030万元,为诚信担保公司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增强融资担保能力,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中担保难的问题。
2009年以来共为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18亿元;发放创业扶持贷款2350万元,扶持502人创业,带动近2000人就业。
(三)各方给力,县域金融快速发展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县域金融在与县域经济的互动中快速发展。
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持续增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带动金融服务需求大幅提升,促进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目前,全县拥有各类金融主体11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邮政银行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家,贷款公司1家、担保公司2家。
各类经营网点71个,实现14个乡镇全面覆盖。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账面结益15665万元,比上年多盈利5308万元,全县所有金融机构继续保持了全面盈利。
其中:工农中建四家行账面盈利额分别为4797万元、3671万元、2558万元、1372万元,农发行账面盈利2555万元,邮政银行账面盈利612万元,农信社账面盈利100万元。
金鼎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只贷不存,但2009年开业以来已实现赢利247万元,截止2011年10月底,累计放款近2亿元。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截止2011年10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4774万元,比年初下降11271万元,不良贷款比例为0.73%,比年初下降了1.87个百分点。
二、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宏观调控导致县域信贷资金不足。
2011年中央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受“五种影响”。
一是银行及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受到一定抑制。
为落实稳健货币政策要求,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率由16%提高到了21.5%,上调了5.5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由10%提高到了14.5%,上调了4.5个百分点。
2011年11月末,京山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8亿元,大致要收缩资金8亿元,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对银行收缩流动性会更加强烈。
银行流动性一旦受到抑制,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也会受到抑制,金融机构信贷供求矛盾会加剧,导致实体经济“排队等贷”现象开始显现。
二是2011年信贷增量、增幅呈现回落趋势。
过去的两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京山县信贷资金大幅增长,增量及增幅都居全省前列。
2009年新增贷款12亿元,增幅为38.7%;2010年新增贷款18亿元,增幅为42%。
但在稳健货币政策下,由于不断收回流动性,京山县信贷投放继续高增长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信贷增幅趋缓不可避免。
2011年11月末京山县金融机构信贷净投放8.6亿元,同比少增11.4亿元,信贷增幅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
三是县域金融资源受限。
在稳健货币政策条件下,有限的信贷资源总是向大项目、大企业、大城市倾斜,而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优良信贷载体较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入。
县域有限的金融资源也总是主要投向基础建设和重点大型企业,其信贷投入占到了总贷款的65%以上,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挤占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二)担保体系不健全形成县域经济融资难。
一是担保实力不足。
京山县目前虽然成立了2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共有注册资本6040万元,注册资本较小,担保实力不足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担保公司担保能力的评价和担保额度,最终形成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不高,担保业务的发展缓慢。
二是放大比例较小。
目前,京山县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一般按照1:3的放大比例开展贷款担保,按照风险程度,部分担保甚至采取1:1投放,在有限的担保资金条件下,较小的担保放大比例,既让担保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又让贷款客户融资不足,致使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量始终在低位徘徊。
三是农村担保机构缺乏。
“三农”经济在县域经济占有重要地位,而京山县现有2家担保担保机构均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主要为比较成熟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未建立针对起步阶段和发展期初的微型企业、从事种养殖业的大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担保机构,而这正是最缺乏信贷资金、最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群体,也是县域经济中最需要信贷资金扶持的群体。
四是多元化的担保新品种缺乏。
各地创新的一些新型担保模式如“银行+担保公司+反担保+企业”、“银行+担保公司+风险补偿+企业”、“企业+担保公司+基金+农户”、“银行+担保公司+企业联保”等多种模式,受地域条件和经济环境种种限制,难以得到复制和运用。
(三)“三农”保险开办面不足加大农业信贷风险。
目前,京山县“三农”保险有如下特点:一是涉农信贷保险标的单一。
保险公司推出的涉农贷款保险产品都存在同质同类问题,保险标的基本限于人身意外险、不动产险等,特色化产品少,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如2010年,京山县政策性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政策性保险占到了整个银保合作贷款的80以上,而以农户投保意愿相对较强的,以农作物、林木、畜牧、农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田地和水面等财物为标的物的基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