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若干历史思考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若干历史思考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若干历史思考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顷刻覆亡。

这个重大的历史演变不是发生在战争年代,也不是政治反对派直接的诱导,而是在和平的改革进程中领导人自行解散了苏共,停止了苏联的存在。

此时正值戈尔巴乔夫执政,苏联危机四伏,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经济陷入危机,民族矛盾激化,意识形态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戈氏试图通过经济上的改革以完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之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了政治领域,同时改革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直至推行出一条背反马克思主义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引发了政治,经济,民族及意识形态危机。

究其根本是苏共内部出现了问题,思想政治路线发生了质的变化;干部组织工作涣散,严重影响到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风干群关系削弱了党的威信,最终导致苏共从内部垮台,苏联解体。

这一历史事件教训深刻,中共引以为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特别加强党的建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势下,时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苏联解体,苏共,党建20世纪最震撼人心的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就是苏联的演变和解体。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着2240多万平方公里的横跨欧亚两洲疆域辽阔的大国、强国,在没有外敌入侵等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土崩瓦解。

这个历史教训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也出现过向“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上的偏离,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届领导集团提出诸如“三个代表”及“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时刻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干部组织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

多年来,维系苏联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基础,不仅仅是经济、军事、外交上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且更重要的是统一的政治基础。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戈氏的改革破坏的维系这个民族的政治基础,苏共在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极大削弱,最终垮台,直接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终至解体,东欧剧变。

一.戈尔巴乔夫与苏共错误的政治思想路线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之际,如何确定党的政治思想路线,使之符合苏联国情,是一个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事情。

戈氏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发生了偏移,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他在苏共27大上具体阐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思想,反复强调“争取加速发展,这意味着进一步发扬民主……扩大党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公开性”。

①p270这样没有阶级的“民主化”“公开性”,起先就削弱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戈氏一开始就从思想上把“民主化”“公开性”推向极端。

众所周知,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有其鲜明的阶级内容。

“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提出,最初是针对旧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有一定作用,但随着无节制、无限制的推广,使“民主”这个口号丧失其应有之义,并为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实力之声打开了方便之门,为各种攻击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历史的言论打开绿灯,为公众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游行、示威、罢工等活动提供了条件。

在1988年苏共19次全国代表会议之前,各类组织,其中大部分是反共的政治组织,已达到3万个,最早引起联盟国家危机的波罗的海三国要求脱离苏联的政治性集会也开始举行。

①p270无限制、无节制的“民主”与“公开”,实则是为各种势力滋生提供了温润的土壤。

这只是戈氏改革触及到政治改革的第一步,苏共的领导地位受到很大削弱。

紧接着戈氏在经济改革中受阻,他认为是党已成为改革的阻力,将矛头指向了党的政治思想路线。

经过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大会和1990年苏共二月、三月全会,到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苏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的政治路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路线,实际上是戈氏改革将第一阶段的“民主化”与“公开性”及“意见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到“权力中心从单项苏维埃转移”,把改革的矛头指向政治体制的核心,即党的领导,并且提出第一步措施是取消党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直接领导和组织领导。

戈氏认为60年代苏联就得出从工人阶级专政国家逐步转变为全民国家的结论,现在任务是“使我们国家制度达到全民性这个概念的最广的外延”,“政治体制的决定性方向是保证人民代表苏维埃的全权”等论断,从批判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向否定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倾斜,称之为“严重变形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也从原来的“完善社会主义”转变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①p283“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实质是在“异化论”、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多元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全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是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这就包括其一意见多元化,也就是舆论的多元和公开化,允许反映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利益的不同的政治思想观点进行自由公开的讨论和论争;其二,意识形态多元化,主张废除意识形态专制主义和精神垄断,允许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之外的各种意识形态在苏联社会自由的传播;其三,更为严重的政治错误,允许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马列主义并不是苏共唯一的指导思想,苏共的指导思想,除了马列主义,还包括全人类的价值与哲学学说,一定程度上是泛化了苏共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过渡的多元化,无节制无限制的“多元”,等于是失去了具体的指导思想,致使后来的苏共内部出现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严重的混乱居面,连戈氏也无法控制。

其次是政治多元化,这直接触及到苏联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即党的领导权。

这一主张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允许各种社会团体,包括不承认苏共领导的非正式团体,可以进行各自独立的活动。

其二是多党制,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首次承认苏联“社会中进行最广泛的民主化,带来了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种种社会政治团体和运动。

这种进程会导致在某一阶段建立一些政党。

苏共准备在工作中考虑这些新的情况”。

随后,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苏共中央的建议,通过修改宪法第六条的决议,取消了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内容,同时规定“苏联公民有权结成政党”,从此,苏联正式实行多党制。

苏联在戈氏执政期间,通过改革一步步走上背离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向,根本上是苏共党内的政治思想的动摇,以致出现彻底的背离,宽泛的无限制无节制的“民主”与“自由”的幌子下,苏共垮台,苏联的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最终走向覆亡。

二.戈尔巴乔夫的干部组织政策及其后果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即烧了三把火,尤其是在苏共内部的干部任用工作上,他在较短的时间里作了较大的调整,进行大规模的干部撤换。

戈氏的这种做法,并未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在党内干部问题上,首先是要保持干部队伍的稳定,尤其是对高层领导班子将因循前任,实行“只进不出,自升不降”的政策,然后用三五年的时间徐图调整、充实自己的班子。

然而事实是,他继任之际,就开始在媒体舆论中宣传关于苏共对干部的具体要求的消息,并且在各种党代会上点名批评了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基层组织的一大批领导人,且宣布对其中一些人撤职和判刑。

戈氏上任后仅半年多,从1985年3月到1985年9月,就改组了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

新增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4人、候补委员1人、撤职政治局委员1人;新增苏共中央书记3人、撤职1人。

同时在苏联部长会议和苏共中央各部撤换20余名部长及几十名部级领导人,在地方撤换了近30名州委第一书记和大批市、区级领导人。

①p295如此大规模的干部撤换是苏联多年未有过的。

但在大规模清洗干部中一开始就暴露出很大缺陷。

在如何依靠共产党领导这个根本原则上暴露出严重问题,夸大了党内保守势力的危险性。

随意抛弃多年来共产党的组织原则,试图借助“民主化”“公开性”的方式代替党管干部的原则。

再则,戈氏在清理干部的问题上,实质上将主要矛头指向了共产党。

这样的干部政策致使苏共内部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后果。

据1991年美国一个社会问题机构在莫斯科做了一次调查,对象是掌握高层权利的党政要员,调查结果表示: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12.3%的人具有民主社会主义观点,76.7%的人认为应当实行资本主义。

②p97这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其实是在苏联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该调查分析人士认为,70年代苏共领导集团还是由理想主义的革命者组成的,到80年代就完全不同了,占据苏联党政机关要职的精英们开始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之以典型的物质主义、实用主义。

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力。

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广大人民不能采取有效地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的教训也在于此。

戈氏在苏共内部的干部问题上的大规模的撤职换用人员,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后果,甚至是恶性循环,尤其是破坏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破坏了党自身的组织能力,后来直接导致苏联从根本上开始涣散崩溃。

其一,戈氏的干部工作,搞乱了党员的思想,破坏了政策的连续性。

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混乱,无所适从,只能消极随着上级转,政策出现极大摇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其二,降低了党的威信,削弱了党的干部队伍,党的基础开始受到动摇。

丑化、诬蔑苏共大多数干部,也就降低了党的威信。

1987年初苏舆论界开始了大规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

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分子借机大肆攻击苏共,把共产党领导苏联70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说的一片漆黑,极大损害了共产党的威望和形象,以及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其三、造就了一批共产党的反动派。

共产党的削弱和反对派力量的壮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在撤换大批干部的同时,提拔了一些人,其中不少人在后来成为苏共的掘墓者。

戈氏的干部改革使得党内的思想变得复杂起来,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削弱,致使党组织涣散,人心不齐,党干部与人民群众脱离,自身的政治素养与素质不够,在面对政治危机时,经受不住考验,又没有从政的具体经验可循。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首先是从党内开始的,而这一切都起先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后来成了直接断送苏共的缘由,造成泱泱大国的顷刻瓦解。

三.苏共的党风建设与干群关系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不忘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树立新的光辉的党的形象和威信,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密切注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使我党在改革开放的大局势下领导全国人民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切对一党一国至关重要,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足以说明问题的关键点。

党风廉政建设不容忽略,始终加强党的正面舆论宣传和监督,对党在历史上的过错和不足,给于适当的纠正和解决,应该历史的辩证的分析问题,即不应该全盘否定党的历史功绩或党领导人的功绩,也不应搞个人崇拜,盲从个别领导人的言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