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时间:2011-01-25 浏览次数:75 次/open/Theory/201101/t20110125_59549.htm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不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当前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
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建议重视下述一些方面的工作:扩大服务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服务外包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服务,支持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发生变革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外包合作与网络化经营方式,更加充分地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
外包合作与网络化经营不仅深刻影响了各国的产业发展模式,也促进了服务外包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外包合作模式,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能够推动我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换与升级,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状况(一)服务外包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服务外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服务外包不断扩展,而且知识型的服务外包增长很快。
服务外包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的增长点。
下面是发展较快的三类服务外包。
1.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但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仍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再创新高。
据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统计,2008年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为450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8.1%,其中,商务流程外包(BPO)是增长最快的部分,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为12%。
2007年,BPO的增长速度为10%。
2004年,信息技术外包(ITO)占整个产业规模的65%,商务流程外包(BPO)占35%;2008年,商务流程外包(BPO)所占比重超过了40%,2004~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5%。
近年来,BPO与ITO双向渗透趋势明显,“整合式外包”在创新、成本、灵活性等方面具有优势,成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新的增长点。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相关产品或服务直接交由合作伙伴来提供,通过深化专业化分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个很生动的案例就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补充了企业内部信息服务,为信息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印度在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中表现突出。
1995年,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1999年增长到40.5亿美元,2006年达到了292亿美元,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463亿美元,近20年平均增速在36%以上。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出口增长率为16.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大大低于2007年30%的增速。
外包合作也促进了印度巴帝电信公司(Bharti Airtel)、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等印度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
2.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包括人力资源派遣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两类。
通过实施人力资源派遣这一外包合作业务,企业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所需要的人才”,有效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覆盖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人才招聘、人力资源规划、培训、薪资福利管理、档案管理、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劳动仲裁、员工服务、人事信息系统、企业文化设计等。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使企业能够借助外部专业化资源,改善人力资源服务质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将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从“事务性为主”转变为“战略性决策为主”,角色发生了变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涌现出瑞士德科、荷兰任仕达、美国万宝盛华、美国ADP、日本仕达富等全球知名企业,其中一些企业甚至成为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涉及企业秘密的技能性培训、高层次人才招聘的物色、社会福利管理等工作外包给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其他一些涉及公司机密的职能依然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
欧美国家作为人力资源外包业务诞生和较早开展的地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已具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外包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约有60%~80%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
3.医药研发外包。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大型医药公司将研发工作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将业务集中在利润率较高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促进了全球医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全球医药公司将研发业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企业,一方面可以将研发周期缩短30%,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研发成本。
目前,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市场正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2009年全球医药企业有约305亿美元的研发业务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
随着我国国内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欧美大型医药公司选择国内企业作为外包合作对象。
目前,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医药研发外包首选地。
全国共有四百多家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主要聚集在北京中关村、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地,从事化合物研究、原料药研究、制剂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外包工作。
(二)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全球离岸服务外包需求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主,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
2007年,美国离岸需求为220亿美元,占全球离岸业务的比重为66%。
其次是西欧国家,占18%。
在接包国中,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家是当前的领先者,印度占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比重超过一半,其优势主要集中在ITO领域。
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俄罗斯、捷克、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到服务外包的供应中,与发展中国家一起争夺服务外包市场。
世界上很多国家出台了产业促进政策,实施战略规划,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力图抓住服务外包带来的发展机遇。
科尔尼公司的研究显示,全球有七十多个国家出台了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除了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3I国家(印度、爱尔兰、以色列)外,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埃及、摩尔多瓦、南非、马耳他、毛里求斯、阿根廷、哥斯达黎加等国也相继出台产业政策促进本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三)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欧美国家的企业更加重视服务外包的价值,充分发挥服务外包的作用。
尽管宏观经济复苏乏力,但服务外包顺应了产业发展趋势,维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目前,网络化传统应用正受到诸如SaaS(Software-as-a-Service,中文名称为“软件即服务”或“软件服务化”)、云计算、虚拟化等创新技术、商业模式的挑战,这些IT创新将为信息技术外包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2002年,只有10%的跨国公司将其信息技术业务外包给海外企业,到2008年已经有70%的企业开展离岸外包业务。
《Strategic Review 2008》的分析显示,从技术发展成熟度、客户管理能力等因素分析,桌面支持工作30%~50%能够被离岸外包,呼叫中心系统支持工作70%~80%能够被离岸外包代替,Wintel平台的数据库管理工作被离岸外包的可能高达70%~100%。
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将由2007年的416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170亿美元,其中,信息技术外包(ITO)市场将由2607亿美元增长到37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7.7%,商务流程外包(BPO)市场将由1560亿美元增长到239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9.0%。
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国际服务外包行业正从单纯的人力成本套利过渡到全球化的人力资源争夺,新的外包模式将带来35%~40%的额外价值;全球服务外包的规模将在未来十年中从2008年的5000亿美元左右发展到15000亿美元,成为规模巨大的市场。
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为我国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快速扩张进入新世纪以来,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加快,这给我国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为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商务部等部委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2006年,商务部开始启动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先后认定了16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4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对服务外包业务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60247份,同比增长142.6%;协议金额2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6%;执行金额1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1.8%,其中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协议金额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3.9%,执行金额10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2%。
2009年,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4175家,新增从业人员71.1万人。
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创造了上百万大学生就业岗位。
目前,在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成都、深圳、广州、重庆、苏州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本土外包企业迅速成长,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格局。
(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009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复了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家将在北京、上海、大连等20个示范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改善投资环境等,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
2009年4月,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ITSS)成立,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则,开展了16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先后支持了16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投入资金6300万元,地方和企业配套约6.5亿元,辐射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并开始发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