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及展望随着商务部在2006年发布的“千百十”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过去六年里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不可忽视的产业力量,产业自身也具备了新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追溯中国服务外包的历史,可能要回顾到1985年中国科学院向日本派遣软件研修生和1988年IBM公司向中国转移系统软件的汉化工作。
但服务外包产业开始形成规模,被政府和社会广泛认知并进入高速成长期,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
2003年,随着印度开始出现人力资源供给瓶颈,欧洲和北美外包服务的买家逐步意识到。
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服务外包的交付能力可否持续,取决于其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大量和稳定供给能力。
而能够超越印度,稳定提供更强大人力资源支持的国家只有中国。
2003年之后,离岸服务开始快速向中国转移。
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如:中软国际、中讯集团、文思创新、博彦科技、软通动力、药明康德、东南融通、浙大网新等一批服务企业迅速成长。
这些在2003年还仅有三、五百人的小企业,到2010年已发展至5000到10000人规模,并陆续在纽交所、纳斯达克、香港和国内上市。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多部委,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府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大力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1.业务规模总量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加速拓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国承接离岸服务逆势上扬,业务类型和国别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成为我国产业的主要市场区域,从全球离岸业务承接量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
2.人才队伍建设初现成效“十一五”时期,服务外包企业、园区、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培训工作,目前受训人数已达86.9万人,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
依靠国内培养和海外引进,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素质快速提升,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人力资源结构得到逐步提升。
3.企业竞争能力稳步提高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积累行业经验,提升承接、交付和流程管理能力。
截至2010年底,服务外包企业共获得六类国际资质认证达2810个(包括CMMI、CMM、PCMM、ISO2001、SAS70、ISO27001),并涌现出一批员工数超万人、营业额超亿美元的领军企业。
4.服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逐步由低端服务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产业咨询、解决方案能力、软件与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研发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业务比重不断上升。
2010年,工程研发服务外包(KPO)的合同执行金额达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54.2%。
5.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顺应离岸服务买家对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需求,依靠国内鼓励自主创新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加大基础技术研发投入,组建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外包企业软件著作权数、申请专利数大幅增加。
截至2010年底,全国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800家。
6.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占服务贸易出口份额不断提高,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吸收外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我国“引智”的重要渠道。
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产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7.集聚发展效应日渐释放“十一五”期间,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共同作用下,要素资源集聚,规模效应显现,示范城市主要发展指标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的贡献度,达到95%。
显示了示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8.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扩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周边地区凭借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转移,与示范城市共享发展成果。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示范城市为核心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带,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辐射效应凸显,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
9.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包括财税、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特殊工时、海关监管、电信服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等20多项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
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加大,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0.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公共培训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研究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陆续建成,网络、通信、电力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会展、发展论坛、交易平台、服务网络等快速推进,境内、外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力度逐步加强,服务外包研究机构和服务外包中介机构的研究和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11.特色外包园区不断涌现围绕各地发展目标,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引进多元化服务外包园区投资主体,通过加强园区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公共平台建设,注重专业化招商和园区管理。
形成了呼叫中心园、数据中心园、企业孵化园、研发设计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各具特色专业性服务外包园区,并已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企业成长的培育平台。
12.积极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助推作用明显增强,逐渐成为各地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成为部分城市和开发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手段。
成为推动大型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13.就业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十一五”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32.8万人,其中70%以上为大学毕业生。
2010年吸纳大学生就业48.56万人,占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7.7%。
14.关联带动作用逐步加强“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
同时,产业内技术进步产生的外溢效应显现,带动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联服务需求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和学习期,仍应对其发展模式和规律进行不断探索。
我们的产业规模和交付能力,与服务外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分工仍处于全球服务产业供应链的相对低端,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不足,“中国服务”品牌尚未被全球服务买家广泛认知,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弱;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力资源供给仍存在缺口,地区之间存在产业同质化现象;制约我国在岸服务市场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产业综合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规模效应。
2010 年全球离岸服务市场,开始走出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处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多样化经济环境下,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010年全球IT服务支出激增,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约为1080亿美元。
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全球服务需求支出的成长。
高德纳公司的分析表明,2010年全球离岸服务需求成长速度在14-20%之间,是全球新增服务外包需求的3-4倍。
随着全球客户开始着眼于采用新技术(如云服务等)以及长期和成长型项目的释放,今后全球离岸服务将持续高速增长。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登记的服务外包企业已超过10000家,其中有离岸结汇记录的服务外包企业,超过3000家。
2010年,我国在岸服务外包收入为2381.2亿元人民币(折合3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6.1%(工信部数据)。
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收入144.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43%(商务部数据)。
二、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机遇与优势市场是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引擎。
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高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服务业迅速成长的转型期。
根据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服务外包需求的释放速度,应是当年GDP增长速度的两倍。
近十年来工信部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以上规律。
1.市场机遇在离岸市场上,尽管发达国家的服务需求,受其GDP增长的制约,速度在减缓。
由于具有良好数理逻辑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供给不足、人力成本高企以及对离岸服务外包管理能力已十分成熟,其离岸业务成长速度正在加快。
按照印度NASSCOM的统计:发达国家GDP增长/服务需求净增长/离岸服务外包增长,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2/6。
2010年国际离岸服务需求的成长速度,已快速恢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水平。
在岸市场上,2010年我国本土服务外包业务中,31.2%的发包来自华东地区,26.1%的发包来自华南地区,17.8%的发包来自华北地区。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发达地区依然是国内业务的主要发包区域,三个地区的发包量占全国总发包量的75.1%,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与2009年相比,华东和华南地区所占比重有所增长,华北地区比重有所下降,其中华东地区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华南地区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华北地区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在岸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中,来自金融业的发包量占14.0%,来自电信业的发包量占16.1%,来自制造业的发包量占15.2%,来自政府的发包量占15.7%。
与2009年相比,来自金融业的业务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来自电信业的业务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来自制造业的业务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来自政府的业务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
可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共同快速成长,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主要推动力。
2.人力资源优势人力是服务外包的核心资源。
按照NASSCOM的研究,全球每年可提供大学毕业生数量为1700—1800万之间,其中37%来自中国的大学。
我国每年650万大学毕业生供给能力的,是支撑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迅速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优于其他竞争国家的核心资源优势。
印度的种姓制,使其近半数人口是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成为文盲或半文盲。
每年印度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能力,仅及我国的一半。
3.基础设施和环境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中国发展服务外包具有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可比拟的综合环境优势:第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富有活力的宏观经济和市场基础;第二,相对安全、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营造了安定发展的整体社会氛围;第三,在国家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下,水电、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硬件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不少城市的园区配套设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服务意识增强,工作效率普遍较高,为服务外包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五,通过对外开放,国际化程度和民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显著提高,形成了兼容并蓄、共生共存的人文环境;第六,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计算机使用得到普及等等条件,远优于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竞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