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的演变60年来,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财政改革的推进、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财政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新模式,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最终形成了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比较符合公共财政本质特征、运行较为规X、手段比较先进、决策讲究科学、组织比较严密的财政管理体系。
(一)计划为先、集中管理(1949~1977年)1.中央地方“一本账”管理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地方的财政,实际是“一本账”管理,全国一盘棋,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分配关系,与本级预算的管理制度,经常交融在一起。
如中央可通过企业的下放,把原来的中央预算收入,转列入地方预算,而地方的财政收入,经常被集中到中央。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国家预算制度,主要地体现在政府间的关系,即财政体制的不断调整上。
2.财政管理围绕国家国民经济计划进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预算编制、执行都必须服从国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财政管理缺乏独立性。
从编制上看,财政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生产指标、交通运输指标、商品流转指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计划进行逐项核算,然后提出预算方案,进行综合平衡。
平衡既包括对各部门预算收支指标的核定,也包括对各地区收支指标的核定。
同时,为保障不同领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执行,多家银行参与财政资金的收支出纳工作,国家金库设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以及库款的支拨、退付工作;基本建设贷款、拨款和结算监督由中国建设银行负责;支农资金拨款和贷款的监督工作由中国农业银行办理。
3.统一管理国营企业财务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国营企业财务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财政部负责,统一管理。
按照国家规定,年初编制企业生产财务计划,将一切收支通统纳入财务计划管理,并按照批准的计划上缴利润、税收、折旧等,同时按计划按时下拨投资、资金,弥补亏损,或者按计划用利润抵拨支出。
各个工业、交通、商业部的财会司(局)统一管理本部所属国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
这些部的财务司(局)的财会业务都归财政部领导。
各部门汇总的国有企业财务收支计划和年终决算,按时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审核汇总,将收支数字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这种管理办法,一直实行了40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各个工业部、商业部后,才停止施行。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管理(1978~1992年)1.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了新进展改革开放初期,为强化预算管理,财政部组织力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应对预算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些文件,有些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的,有的是直接以财政部名义发布的。
这在当时财政部的发文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为提高财政的法制化建设,积累了经验。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财政部最终在1991年起草形成了《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以国务院第90号令的形式公布。
它标志着预算管理的法制化步伐,有了根本性进展。
2.改革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体制相适应,中国进一步强化了按照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经营方式制定企业财务制度的管理模式。
根据国营企业先后实行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经营等财务管理体制的情况,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企业财务规定。
在会计制度方面,1980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81年施行,1985、1989年两次修订)拉开了会计制度恢复与建设的序幕。
该制度扭转了会计核算强调简化、不讲科学的片面性偏向,从加强经济核算、加强管理和整顿恢复会计工作秩序的要求出发,增设了必要的会计科目和报表。
1981年1~10月,财政部相继颁布了国营供销、施工、对外承包等企业会计制度。
以此为推动和示X,商业、铁道、交通以及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会计制度相继出台。
财政部于1985年、1992年分别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这些制度规X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3.实施了复式预算试点1991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这样,财政决定从1992年起,先在国家预算、中央预算和部分省本级预算开始编制年度复式预算。
到1995年后,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预算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更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项改革停止执行。
复式预算实际执行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是当时财政管理中一次大胆尝试,不仅探索了预算科目的列收列支的账户处理问题、预算编制方法问题,而且还为从宏观财力上划分政府两种职能、划清两种收支渠道、界定行政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者各自活动X围的制度化保证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三)建立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1993年至今)1.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管理改革是本阶段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预算外资金管理等项改革。
(1)部门预算改革。
根据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自2000年开始,推行中央部门预算改革。
经过9年多的努力,一个管理职责明晰、预算程序规X、编制方法科学、决策过程透明、技术手段先进,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已经初步确立。
主要表现在:第一,确立了部门预算的基本模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预算制度体系和科学规X的管理方式。
第二,转变了预算管理观念,推动了财政部门自身的改革,使财政部门得以把更多精力由应付日常追加转到参与部门行业的发展规划、项目的选择确定以及监督资金使用等方面,解决了财政监督和管理缺位的问题。
第三,规X了行政行为。
一方面,预算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克服了部分政府部门事权财权化,促进了工作效能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另一方面,预算改革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为从制度上和源头上治理腐败奠定了基础。
第四,推进了预算公开,使中国的依法理财和XX理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有效地规X了政府的管财行为、财政的理财行为和部门的用财行为。
第五,建立了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专门用于今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中的收支缺口,并解决超收资金使用中的规X性问题。
在实践中,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中国发生了重大雪灾和汶川特大地震,为解决支出需求的临时性急剧扩X,中央财政调用数百亿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化解燃眉之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保持了当期预算平衡。
(2)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2000年6月,财政部设立国库司,作为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力量。
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开始实施。
2001年8月,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拨出了改革试点的第一笔资金,标志着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之后,改革迅速推进,涉及部门的广度和资金的深度不断增加。
到2007年底,中央所有部门及所属9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300多个地市,1300多个县(区),超过23万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改革。
(3)政府集中采购改革。
1998年国务院赋予财政部“拟定和执行政府采购政策”职能,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正式开始。
1999年4月,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中国有关政府采购的第一部部门规章《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中国政府采购试点的框架体系。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全国政府采购工作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4)“收支两条线”改革。
“收支两条线”改革始于1993年。
以《关于治理乱收费的规定》和《关于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等规定的出台为标志,中国确定了对收费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1994年,财政部将83项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各地区各部门罚没收入均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使“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雏形初步形成。
1996年,“收支两条线”管理X围扩大到预算外资金。
2004年,中纪委发布《中央和国家机关贯彻落实200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的分工意见》,要求财政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不断充实、完善,对于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整顿财政分配秩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取得了重要成绩。
(5)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政府收支分类是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细化列示。
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
按照“总体部署、周密计划、把握重点、逐项落实”的工作思路,2007年,财政部选择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等14个中央部门进行了按支出经济分类编制项目预算试点,并取得初步效果。
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建国以来中国财政分类统计体系最大的一次调整,也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2000年部门预算改革以来中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有效克服了原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的弊端,基本实现了“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等改革目标,充分体现了国际通行做法与国内实际的有机结合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总体要求。
2.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非金融类国有资产和金融类国有资产等三个类别。
这些资产的管理模式分步改革,这对优化国有资产运营环境、完善预算体系、控制金融风险起到了制度保障作用。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
1995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理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体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
标志着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启动,1998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撤销,其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合并到财政部。
2006年财政部明确规定了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截至目前,全国36个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已经有34个明确了由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其中27个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绝大部分中央部门也成立了资产管理机构,或明确了负责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
“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在全国X围内初步建立。
(2)非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新一轮非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始于1998年中央企业工委的成立。
在这一新的管理框架下,中央企业工委专门负责对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的任免,即“管人”;而“管资产”、“管事”的权力,分别由财政部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