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论1.谈谈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答:自然领域的优美,是以客体本身的外在形式美呈现出来的,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明暗,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社会领域中的优美,是以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为特征,它侧重于内容。
人是社会领域中的主要审美实践对象,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衣着打扮合适得体,内外和谐统一,给人以优美感。
在社会生活中,优美则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社会生活的稳定,平和。
艺术中的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
如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
由于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经过艺术有选择加工的产物,因而它更具感染性,给人更强烈的美的享受,更鲜明的显示出优美的美学特征。
2.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答: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
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康德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答:崇高的范畴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代相关的概念有“大”,“阳刚”以及类似崇高风格的“风滑”等。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朗吉诺斯,他在《论崇高》中论及了这一美的范畴。
博克最早把优美与崇高并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崇高以痛感为基础,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
康德进一步把崇高进行了分类,认为崇高分为数学崇高和力学崇高两种。
黑格尔则认为崇高是理念压倒形式,对崇高进行了分析。
4.说明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的品质有6种,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加以系统的对照分析,总结出了优美的形式特征。
康德从哲学上阐述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性质,否定了它们同属与审美形态的共性。
黑格尔进一步区分了优美与崇高,认为优美是有限的感性形式压倒无限的理念内容。
从中国美学史上看,战国时期的《易传》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两大基本类型。
魏晋以后,我国古代的文论,画论,对于优美的性质,特点有了更详尽的探讨,青代姚鼎则明确的将美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并对阴柔之美,既优美的特征作了典型的描述。
5.论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1)命运悲剧。
在古希腊的神话和悲剧中,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的,因而是无可逃避的命运。
2)性格悲剧。
文艺复兴以后,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了人本世界,这时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
3)社会悲剧。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了时代的主题,社会的不合理给人造成了悲剧。
4)叔本华,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认为人生就是悲剧。
6.谈谈你对悲剧效果的看法。
答:悲剧是正义力量遭到摧残和毁灭,因而让人产生悲壮之感,产生痛感,但同时又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感受到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使人们在悲悯和惊赞中产生探索真理和追求进步的信念和勇气,激励人们奋进。
悲剧的是积极的,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
悲剧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7.阐述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戏剧性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
答:1)霍不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康德,叔本华持这种观点,认为喜剧性来源于打破现有的秩序或规律,让人的紧张期望突然消失。
3)伯格森的生命的机械化。
认为喜剧性的产生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于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8.请谈谈喜剧性的笑的特征。
答: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喜剧性的笑有如下特征: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
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恨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
9.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答: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丑的美学意义在于:1)丑是美的对立面,能以丑衬美。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既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10谈谈美与丑的辨证关系。
答:1)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
二者有明确的界限,美的反面就是丑,二者在相互斗争中发展。
2)美与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离,没有丑就没有美,反之也然。
3)美丑在一定条件下不可以相互转化。
11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答:1)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人开始正视自身的反人性的本质力量,正视自己本质的丑的一面。
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是人类遭灾遭难的时代。
痛定思痛,人们内心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毁,而把丑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
3)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又高度个人化,孤独化。
在冷漠的世界中,人们要求感情和心灵的刺激。
在这方面,丑更胜与美。
这样,为了刺激,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人们就宁愿追求丑。
因此,丑成了近代精神的产物。
12.丑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答:1)原始时代。
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在当时不认为是丑,而认为是美,或美丑不分,美丑混杂。
2)古典时代。
从古希腊到9世纪,高唱美的赞歌,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丑分明。
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一方面又回到了原始时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的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作美,丑成了美。
13.为什么说丑不等于恶?答:丑与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1)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2)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恶与功利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丑的形象和功利的关系是间接的。
对丑可以从形象上把握,对恶则通过概念去把握。
3)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的联系。
4)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标准。
1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一次悲剧,一次喜剧出现。
答:这段话深刻的揭示出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区别。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新的社会势力开始的时候,斗争艰苦,遭受挫折,被逆历史潮流的势力所镇压,其结局是悲剧性的。
而这种新的社会力量上升为统治势力后,逐渐走下坡路甚至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时,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失败则变成是喜剧性的,其本质是可笑,滑稽的。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15.喜剧性的本质是什么?答:喜剧性的本质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6.艺术丑就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吗?答:艺术丑不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
艺术丑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与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是一回事。
艺术家表现丑的对象时,由于所塑造的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作品本身可以是美的。
作为艺术美的对立面,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又指技巧上的失败。
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这里的“丑”,实际上指一种不规则的美,是一种险怪突兀的美。
17.请谈谈悲剧的本质。
答: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实现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
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悲剧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不可解决,因而导致正面人物的失败或灭亡。
它通过个人的苦难和死亡,体现出包含在独特个性之中的不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18.请谈谈崇高的本质。
崇高存在于那些领域中?答:崇高是人体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它即使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崇高是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感性形式,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特征,当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其本质力量进而征服,掌握客体时产生。
因此,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的动态美。
崇高存在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中。
19.谈谈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还是美。
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
生活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2)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的更经典了,暴露了丑的真实面目,让人能真实的认识丑的本质。
因此变美的不是丑的本身,而是艺术。
3)生活中的丑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甚至把自己打扮得很美。
艺术能够把生活如实的写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把生活中被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论述题;1 试述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答: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作为美的范畴,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
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展示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经过矛盾斗争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的状态。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
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际,真与善,和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