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理念测试题一、填空题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3.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4.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6.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1.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2.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3.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4.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6.校本教研的主体是()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7.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8.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A.现代教育B.减负C.素质教育D.科技教育9.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B.开设活动课程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边缘学科的开设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A.可评估性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12.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A.被动学习B.主动学习C.机械学习D.他主性学习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校本课程14.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教师培训》C.《学校质量》D.《今日之教师》15.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16.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教师培训17.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A.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18.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19.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课程宗旨20.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A.操作性目标B.体验性目标C.过程性目标D.知识性目标21.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发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2.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年D.D20XX.20XXC年A.1999年B.2000年)。
×”“√”,错误的打“三、判断题(正确的打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的印发,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3.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5 (×).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6 7.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8.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题1.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3.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4.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
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具有初步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技术能力。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7.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
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8.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9.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10.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1.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答: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装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Ccbbb cccbd abcad acbab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