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 2015〕2 号)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2015〕 168 号)要求,推动学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制度,明确学院诊改试点工作要求与安排,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分析自建院以来,学院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两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推动下,巩固和提升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教学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全面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保证尚未内化为自主、自觉行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文化在学院文化中渗透不够、普及不够;二是学院的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质量保证的组织架构、目标标准、制度流程、诊改项目等要素尚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程序与方法尚未运用和实施;三是学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薄弱,校内各系统之间统一身份认证、数据标准、信息门户尚未实现,各项教育教学数据的适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围绕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构建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生教育、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切实发挥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主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两区一圈”建设以及滨州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实学院教育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健全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及其他子规划,完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的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智能校园,形成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制度,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氛围,打造持续深入、全面渗透的高职教育质量文化,实现学院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持续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基本原则(一)自主保证和外部复核相结合。
建立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构架,完善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全面实施常态化、周期性的自主诊改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2016〕72 号)要求,积极迎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诊改复核,进一步完善学院诊改工作体系,改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
(二)试点先行与全面实施相结合。
选择信息工程学院及其所属专业开展试点,建立专业诊改体系,完善试点专业标准,修订学院及试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实施试点二级学院诊改。
在总结试点经验并对诊改体系进行修订完善的基础上,而后在全院推开。
质量保证委员会实施考核性诊改,推动各二级学院开展全面诊改,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三)坚持标准与突出特色相结合。
以全国及全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为基础,确保按照不低于全国及全省诊改标准和规范,开展学院自主诊改工作。
同时,根据《滨州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两区一圈”建设及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人才培养状况,融入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诊断项目、要素和内容,自主开展诊改并接受省教育厅诊改复核,促进学院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四)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通过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及其他子规划,明确人才培养各要素的建设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年度,落实到各院、各部门,建立目标链和标准链。
根据质量保证制度要求和工作流程,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目标、组织、实施、诊断、问题、改进的诊改流程,诊断学院各项工作的目标达成度和实施成效,提出需要整改的问题并实施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
五、实施步骤(一)体系建设阶段(2016 年 11 月 1 日? 2017 年 3 月31日)1.建立组织体系( 1)建立学院-二级单位-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
建立学院党委领导下的质量保证领导组织,质量保证委员会负责全院诊改工作的协调,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行政职能部门负责质量保证。
一是建立院长担任主任的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
二是建立由二级学院(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二级学院(部)质量保证工作组,负责本单位的质量管控。
三是建立由专业(课程)教研室主任任组长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负责专业、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
(2)明确各部门纵向五系统归属。
决策指挥系统包括学院党委及领导班子、三级质量保证组织、党委(院长)办公室。
质量生成系统包括团委、学工处、教务处、二级教学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
资源建设系统包括资产管理处、实习实训管理处。
支持服务系统包括组织人事部、宣传部、工会、财务处、招生就业指导处、科研处、图书馆、网络中心、后勤管理处、治安保卫处。
监督控制系统包括监察审计室、督查办公室、质量管理办公室。
(3)建立系统工作包。
各部门根据自身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按照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的开发流程,对照现有职责,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并将职责细化为具体工作。
在此基础上,按照 SMART原则(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对具体工作进行描述。
依据具体化的工作,优化部门岗位任务,制定部门各科室岗位的各项工作标准,形成本部门的系统工作包。
2.建立规划与目标体系(1)完善质量保证的规划体系。
根据区域改革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其子规划。
各子规划应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发展(或实施方案)等。
(2)建立完整的目标链。
按照学院总规划及其子规划—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建设规划的梳理流程,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
在此基础上,各二级学院(部)编制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并依此编制各专业建设方案(包括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学生发展、质量保证体系等建设目标),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学院规划与二级学院规划目标的执行链。
(3)建立规划落实机制。
逐一分解规划目标,建立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制定任务年度实施进程表,并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实施层层分解落实。
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纳入学院绩效考核目标,与各院、各部门绩效考核紧密结合。
将规划任务实施与信息平台结合,实现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
建立二级学院—分项规划—总规划系列的规划执行年度报告制度,并依据报告结论不断修正目标链,确保高质量实现规划目标。
3.建立工作标准体系(1)完善专业与课程标准。
在学院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各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包括编制标准、师资与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建设实施标准等,明确专业及课程质量控制重点。
(2)建立教师发展标准。
根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新进教师、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发展需求特点,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教师发展标准。
学院制定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的聘用考核标准,并与岗位聘任和考核融为一体。
(3)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根据高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个性化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在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团队发展四个方面,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4.建立各要素内控体系(1)完善学院管理制度。
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责,设计部门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完善学院制度体系。
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制度的编制、修订、发布、使用、废止的过程管理,梳理并修订学院管理制度,建立与诊改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 2)建立内控机制。
根据学院制度,设计工作流程,编制适用范围、作业程序与控制重点明确的学院内控制度文本(应包括权责单位、流程步骤、相关文件)及流程图(应包含输入资料、流程步骤、权责单位、输出资料)。
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学院内部控制。
( 3)建立质量报告制度。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学院—部门—教研室(岗位、班级)三层级的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
(4)培育现代质量文化。
完善诊改培训考核制度,强化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贯彻落实,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信念,积极培育培养质量“零容忍”文化理念,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的质量观,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5. 建设“智能校园”(1)建设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平台的二次开发,根据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优化平台的数据结构,如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模块,建设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2)提升学院信息化水平。
提升校园网络带宽和存储能力,推动学院各办公系统实现身份认证、数据标准、信息门户全统一,建立校园网上事务大厅、绩效考核管理、学生管理监测预警等面向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推动工作与平台结合,实现数据源头采集、即时采集、实时分析、及时管控。
(3)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在线课程,创新课程教学形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完善学生日常考勤、学生每课检测(每月汇总)、教师每月评学、学生期终评教、反馈与及时诊改等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实现课堂教学监控数据即时采集。
(二)运行实施阶段(2017 年 4 月 1 日 ? 10 月 31 日)1.在学校层面,按纵向五系统开展考核性诊断(1)实施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
结合诊改体系,修订学院部门及院部考核办法,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环节的考核性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津贴分配挂钩,提高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