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自然灾害复习一.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

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生性和伴生性等。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

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

然而,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

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大。

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气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面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

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往往成为高考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

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1)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气象气候灾害时间分布图气象气候灾害空间分布图(2)沙尘暴A、概念: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B、原因我国西部、北部降水少,较为干旱,植被少,沙漠和沙化面积大。

在快行冷锋带来的大风的影响下,且冷锋前暖气团干燥,不形成降水。

①自然原因:气温偏高的年份,加速了土壤的蒸发,疏松的土壤更易被大风扬起。

全球变暖也会使沙尘暴更为多发。

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与垦殖,草原退化沙化;滥伐森林造成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裸露。

C、地点、时间:多见于北方冬春季节。

D、沙尘来源地:主要在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地区。

E、危害: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形成一个实时的国家级沙尘暴监测、预警网络,并及时发布信息。

F、整治措施治沙工程。

严格实施森林法、草原法。

(3)灰霾A、概念:空气中污染物(成分是尘、硫酸、硝酸、碳氢化合物等)增多造成的能见度下降的现象。

能见度少于10公里的就属于灰霾现象,5至8公里属于中度灰霾现象,3至5公里属于重度灰霾现象,少于3公里则是严重的灰霾现象。

B、珠江三角洲灰霾严重的原因:与当地气象、地理条件以及城市化进程有关。

①地形:背靠南岭,两侧为丘陵,南面向海,如此地形不利于气流流通扩散。

②经济发展快,城市化速度快,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机动车多,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长。

③建筑密度大、绿化少、严重阻碍了气流的水平运动,使污染物横向稀释能力趋弱。

C、危害:引发呼吸道疾病等。

D、治理:减少废气排放:一是控制机动车辆的增长,二是坚决执行严格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使用环保清洁能源等。

(三)主要地质灾害的比较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从成因上讲,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四)海洋灾害(1)赤潮A、概念:赤潮是海水中微小藻类异常增殖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容易造成生态和渔业环境的破坏,危害渔业和养殖业。

B、原因:自然因素: 主要是光照、气温、盐度、风浪、地理位置等。

人为原因(主要原因):排入近海的大量污染物。

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和排放使水体矿质元素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C、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分解加剧,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导致鱼类缺氧而大量死亡。

D、多发地区:封闭的海湾海水净化速度慢,导致其富营养化程变高,因而赤潮爆发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海域。

(2)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以下是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南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差异:正常年份:东南信风正常,南太平洋东岸气温低,降水少;南太平洋西岸气温高,降水多。

厄尔尼诺:东南信风微弱,南太平洋东岸气温高,出现涝灾;南太平洋西岸气温低,旱灾。

拉尼娜:东南信风强盛,南太平洋东岸气温更低,出现旱灾;南太平洋西岸气温更高,涝灾。

[例题1] 我国台湾省某县,60年代初的森林覆盖率为66.2%,每年登陆台风难以造成陨失。

1963年9月7日至9日,十一级台风在该县登陆,雨量为384mm,未造成灾害。

70年代,该县的森林覆盖率下降17.5%,登陆台风或轻或重造成灾害。

2001年6月19日至21日,二号台风“飞燕”在该县登陆,雨量为400mm,不仅造成了洪灾,暴雨还引发了几处山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它们共冲毁水利工程 669处,冲毁农田141.2公顷,倒塌房屋122间,死亡59人,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请回答:(1)在上述的短文中,该县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

(2)造成该县灾害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

解析:该题以台湾某县发生的自然灾害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对地质灾害关联性的综合分析能力。

首先要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对该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

答案:(1)台风、泥石流、洪涝(2)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和狂风乱砍滥伐森林[例题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导致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由于人类对植被破坏会导致(地质灾害)日趋频繁,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会造成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发生。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4)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解析:本题以西南地区为例说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并考查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约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各种地质灾害既有各自形成、发展成灾的规律。

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在:它们在成因上有关联性;一种灾害的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害诱发其他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

答案:(1)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泥石流滑坡(3)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日益严重(4)①做好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等。

[例3] 我国不受寒流潮侵袭的地方有A.台湾岛B.海南岛C.南岭D.雅鲁藏布江谷地解析:中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

该题以寒潮为切入点,抽样考查考生对我国气象灾害影响范围的了解情况。

寒潮是冬季风带来的气象灾害之一,冬季的暴发式活动,使得我国地势的第三个阶梯上的地区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了解了这些中国气候的重点内容,该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D二、自然灾害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台风是一种温带气旋B.台风属于一种热带气旋C.台风是太平洋上的反气旋D.台风是大西洋上的反气旋2.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A.西北太平洋海域B.西南太平洋海域C.西北大西洋海域D.印度洋海域3.台风形成的主要季节是()A.冬春B.春夏C.夏秋D.秋冬4.暴雨形成不需具备的条件是A.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C.空气的水平运动D.降水的持续时间长5.全球每年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是()A.北美洲B.亚洲C.南美洲D.大洋洲6.下列关于干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B.干旱只出现在那些降水较少的地区,我国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不会出现干旱现象C.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D.在干旱多发地区,应选择耐旱农作物7.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

此时,能给该地区带来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副热带高气压B.快行冷锋C.台风 D 气旋8.关于寒潮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使交通受阻,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B.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冬季危害最大C.青藏高原首当其冲,受寒潮危害最大D.南方远离寒潮源地,不会受到影响9.下列关于寒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寒潮是一种无法准确预报的气象灾害B.只要有冷空气影响,就会爆发寒期C.我国夏半年最易发生寒潮天气D.在地面制造烟雾,可减轻寒潮产生的冻害10.我国北方地区在不同季节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A.秋季和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B.春季和夏季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C.春季和秋季的台风袭击华北地区D.春季和夏季的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11.台风的最大风速和最强暴雨出现在A.台风眼B.台风中心附近的环状区域C.外围区D.过渡区12.由外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和滑坡 B 火山和泥石流C.火山和滑坡 D 滑坡和泥石流13.里氏2 级地震属于A.无地震B.微震C.有感地震D.破坏性地震14.泥石流和滑坡产生的能量来源于A.太阳辐射能B.地球的内能C.重力能D.潮汐能15.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A.陡坡修筑梯田B.围湖造田C.过度抽取地下水D.内蒙古高原上垦殖草场、发展粮食生产16.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③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17..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A.震源B.震中C.震源深度D.震中距18.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属于A.周期性火山B.活火山C.休眠火山D.死火山19.地震诱发的灾害可能有①海啸②滑坡③火灾④疫病蔓延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③④20.世界最大的地震带是A.东非大裂谷B.大西洋中脊C.地中海--喜马拉雅带D.环太平洋带21.下列地质构造中最容易发生地震的是A.背斜 B 向斜C.褶皱D.断层22.下列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陆地环境的异常变化就是地质灾害B.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台风、旱涝等都是常见的地质灾害C.震级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D.月球、火星、金星等天体也有火山活动,但不属于地质灾害23.关于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我国东部地区分布较广B.是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的现象C.是人类活动的结果D.是山区特殊的洪流,破坏力极强24.下列各种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是( )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B.我国西南山区的泥石流C.香港山地中部的山体滑坡D.70年代唐山大地震25.能给我国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的是()A.寒潮 B.台风 C.旱灾 D.涝灾(二)、综合题:1.下图为“1990年15号台风路径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台风形成于_________海面,是一种强烈发展的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