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学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城市规划学生:朱亚仑指导教师:王丹完成日期 2015年5月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绿色校园智慧生活—南阳理工学院东校区规划Link the old and new space optimization—East Campus Planning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总计:毕业设计(论文)9页表格:0个插图:0幅绿色校园智慧生活—南阳理工学院东校区规划专业班级:城市规划104651 作者:朱亚仑指导教师:王丹讲师[摘要]:通过对南阳理工学院东校区现状分析及实地调研,尝试将生态低碳、信息技术的理念应用于新校区的规划,营造出功能布局合理、空间结构完整的现代化校园,试图为新校区的规划探索出一条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尝试为南阳理工学院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自然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绿色低碳;新校区规划;生态;信息建设Link the old and new space optimization—East Campus Planning of Nanya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Abstract:through of Nanyang Science Institute of the East Campus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practice, try to ecological low carb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cept us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new campus, create a reasonable function layout, space structure integrit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ampus, to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new campus to explore a new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keyword: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campu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目录1 概况 (1)2 规划设计理念 (1)2.1生态低碳—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1)2.2信息铺路—打造智慧校园 (2)3 规划总体构思 (2)3.1空间结构 (3)3.2功能分区与布局 (4)4 建筑单体设计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5)1 概况南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南阳理工)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南阳美丽的白河之滨,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南阳理工的建校史上有过几个重要的节点。
1987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南阳大学,这是南阳理工的前身。
随后有张仲景国医大学并入。
2005年取得学士学位的授予权;同年,原南阳一师并入。
目前,学校占地176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形成了西北、东南两个校区的空间格局。
本次规划的校区位于原东南校区的东部,北临珠江路,南靠黄河路,东依规划A20路,一条泰山路把规划校区和原东南校区划分开来。
基地占地290亩左右,实际用地面积229亩,代征道路面积约61亩。
规划学生规模约为4200人,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2 规划设计理念2.1生态低碳—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能源作为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华丽篇章。
然而,伴随着能源的更新演变,其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
21世纪的今天,全球变暖、水质恶化、沙漠化等无不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系,究其原因是人类的发展理念出现了偏差,急于求成,先污染后治理等错误理念致使当下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中国的大学校园规划面积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不等,其规模如一个小城镇。
这么大的面积就预示着密集的人员,资源和能源的消费自然不能小觑。
因此,在国内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生态低碳的理念就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次南阳理工东校区的规划,以生态低碳为规划校园新特色的主导因素。
在规划调研阶段充分挖掘基地内部的自然景观要素(植被、水面等),以便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新校区的规划中尽可能的节约资源(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
利用现有地形考虑景观要素的布置,保护环境和美化新校园;综合考虑教学区、公共资源区的安排布置,以便充分使用空间、高效利用教育资源;可以考虑引入太阳能、风能的清洁能源,例如可以在路灯的供电、校园公共照明区等引入这些绿色能源。
同时,在新校区建筑单体的设计上也可以考虑“绿色建筑”的设计手法。
新建筑需考虑绿色材料的运用、采光尽可能的使用自然光线、整体能耗的控制、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管理、使用者(全体师生)的感受(愉悦度、舒适度等)、健康指标、空间使用弹性等2.2信息铺路—打造智慧校园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师生面授式的,在古代我们有太学、国子监、私塾和书院。
教书先生在三尺讲台演绎百家学术,莘莘学子洗耳恭听,耳濡目染。
这种面对面的教学、师生相传的教学方式存在于我中华大地绵绵千年,遍历神州大地各个角落,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早些年的远程教育平台,可谓是互联网下的一种教育探索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各种变化,新的教育方式正在世界各国孕育。
当下的互联网技术或者成为理念已经发展到了3.0时代,同时又有物联网和云计算加入。
智慧城市的概念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比较迅速,南阳市在去年加入了智慧城市的行列,同年南阳市政府发布了《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14-2018年)。
智慧城市的创建将有助于南阳市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快速提升。
在这样一个宏观的背景下,南阳理工应该抓住机遇,讲新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于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尝试将无线网覆盖到整个校园,对于现阶段的校园网络进行全面提速。
现有教室的多媒体已经严重老化,计算机系统还处于Windows XP时代,网络连接速度更是慢之又慢,这些网络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授课效率。
现在,大多数老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仅仅存在于播放PPT这一最普通、最基础的层面,老师直接做好PPT,上课时对着学生讲解PPT,这样难免让人联想到传统的纸质教案,同时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吸收的效率也是不尽人意的。
计算机如此普及的今天,其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如何把这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人类的知识传播结合起来,是很值得大家探讨的话题,尤其对于高校这一知识教育集中地。
是否在固定的地点上课,传授知识的媒介是否可以多样化,知识是否仅限于文字表述等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人类在此方面探索了上千年,各种想法,各种启迪都曾涌现。
然而,这样的探索始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也没有必要达成统一的认识,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是否可以拓展出新形式呢,结果是肯定的只是出现的时间的长短问题。
3 规划总体构思对于功能分区采用动静分离的手法,校园空间设计注重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组合优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从校园空间布局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关注师生们的需求,一切为教育教学服务。
通过对不同尺度的场地的利用优化,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的目的。
打造好新校园的人文自然景观,把阳关、草地、空气还给广大师生,为学生们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把各个系院都能用到的资源统一配置,统一布局,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节地的目的,还为不同系院的师生提供了共同交流探讨不同学问的机会。
注重建筑布局的关联性,结合校园生态环境布置好教学楼的位置。
3.1空间结构一轴、一心、两环的空间结构(1)一心—主教学空间在新校园的规划过程中,设计注重视觉焦点的引入。
现状校区的空间结构分为两块—西北和东南两个校区,其中西北校区有一个“下沉广场”,东南校区有一个“齐贤广场”,此处在新规划校区的核心区域布设“汇智广场”,在空间结构上和原有校区形成呼应。
同时,主教学楼沿着“汇智广场”布置,向心式的布局打破原有教学楼单一的平面布局,既活跃了教学氛围,又为同学们之间的沟通架设了桥梁。
(2)一轴—自然景观轴对于前文提到的建设生态低碳校园的理念,本次规划设计拟在东校区南北轴线上设立一条自然景观轴。
其中,该景观轴以水景为引导,以水的灵性活跃整个校园的勃勃生机。
现状校区的空间结构分为两块—西北和东南两个校区,其中在西北校区有一个“望月湖”、东南校区有一个“倒影溧湖”,此处在新规划校区内布置这么一个景观水轴线,在空间结构上和原有校区形成呼应。
增加校园的统一感和人文气息。
该自然景观轴由新校区西入口为起点,通过放射性的中心教学区,由北向南铺展开来。
其上串联着教学区、主要的公共空间节点、绿化景观、小品人行步道等,亮丽的轴线布置是展示新校区空间环境的绝佳配置。
(3)两环—交通功能环在充分研究了现状校区内的道路交通环境下,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道路交通不能很好的联系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人车混行,极大的阻碍了学生们的日常出行;②西北校区和东南校区的道路联系过于单一,道路断面过窄,两个校区的过渡融合没有形成良性空间;③现状校区道路采用人车混行的方式,但是,道路过窄机动车的出行给行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有以上几点的经验结论在新校区的规划实践中就要尽量的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新校区的道路规划是用两条环路来引导学生的出行,它们沿着前文提到的“一轴”来布置,既划分了功能分区,又联系了各个组团。
具体来讲,在设计轴线的外围形成以车行为主的实环,在其内部形成以步行为主的虚环。
两环中间耸立着各个教学楼,同时各个公共空间节点、景观小品、绿化植被及人行步道串联其中,形成空间结构丰富的核心教学区。
在两环的外围分布着学生的生活区和活动区,从而整个新校园的公共划分完成,整体看来动静分离、疏密互见,强调了意境,增强了人文体验。
3.2功能分区与布局新校区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沿核心广场布置的中心教学区、中轴线两侧的校园绿化区、环路以西的体育运动区和环路以东的学生生活区等四大功能区。
中心教学区:该区域位于整个新校区规划的核心位置,教学楼沿中轴线分布,向心式平面布局,结合自然景观绿化恰到好处。
在该区分布着文理楼和综合楼,不同系院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方便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中轴景观区:该区域是新校园的视觉走廊,以水为纲,用水的灵性来带动整个校区的活力,增加景致、美化校园环境。
体育运动区:大学生的勃勃朝气,那颗时刻在跳动的心脏呼唤着他们渴望在运动场上挥汗拼搏,那么这块区域的设置就是为了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这样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