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要求: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0高考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难点: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评价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讲: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需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含义: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1937年90%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2)评价:积极: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2.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联)经济政策的变化(1)变化及影响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成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阔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练习:(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南方凤凰台随堂演练(第215——216页)第21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江苏省教学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010年高考考纲: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难点: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比较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218页)讲: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2、措施(1)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方面:改革管理体制;扩大企业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2)局限:由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1)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外国合资企业。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探究:1、比较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在背景、内容和结果上的相似点(1)从背景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从内容上:以经济方面为改革的重点,赫鲁晓夫把农业放在首位;戈尔巴乔夫最初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3)从结果上:都脱离了苏联实际,以失败而告终。
2.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启示(1)原因:①历史: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内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③外部原因:平和演变(2)启示: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②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和平演变。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练习:1.(08年广东单科,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以西方与苏、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命题,重点考查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其理解。
第⑴问可以根据材料的信息,即“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等方面分析归纳;第⑵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⑶问在第⑵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市场与政府职能关系的角度归纳。
【答案】(1)变化: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
②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2)①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共同的局限性: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3)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理由:①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③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2.(2009南通基测,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
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著《俄国史》(1)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分析变化的根源?(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解析:本题通过一幅表格和一段材料考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第一问趋势可以从表格直接得出答案,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后来苏联改革的原因。
第二问属于基础知识。
第三问即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考虑,结合课本知识即可。
【答案】(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根源是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南方凤凰台随堂演练(第220——222页)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江苏省教学要求:1.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主要史实及其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