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十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迈向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建设小康社会跨越的新阶段。
因此,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展望未来美好蓝图,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发展、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明方向、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促进农民全面小康,特制定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重点,扎实推进规划目标的落实,呈现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
1、粮油生产恢复性发展。
主要表现为面积扩大,单产提高,季季增产,总产增加。
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总产46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4万亩,总产6.8万吨,比2000年增加0.6万吨。
粮油生产呈现出自2002年以来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双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295公斤,实现了常年粮食供需平衡,丰年略有盈余的目标。
2、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随着国家“三补一免”政策的落实、粮油全面增产、打工收入增加等多种增收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1亿元、874元,年均增长率6.2%、5.4%,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8%,呈现出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健康、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3、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
2003年全市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总负担由改革前的126元减至62元,减幅达51%;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2005年又降低了3个百分点,2006年实现农业生产的“零税赋时代”。
4、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在农村经济中,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单一经济结构被打破,种养、加工、运销、建筑建材、商饮服务、打工经济等全方位发展。
在种植业内部,单一的粮油经济被优势特色产业取代,养殖小区发展势头强劲,优势产品板块已具雏形。
5、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0.5万亩。
建成生态家园8000户,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全市共有机井1.93万眼,单井保浇面积63.3亩,新修、维修水利设施7595处,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800万元,基本农田面积比“九五”末增加2.5万亩。
可通达汽车的村数达到500多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9.2%。
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由于收入的大幅增加,农村消费出现突破性增长,农民吃穿住用的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0多平方米,100%的村通了固定电话,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市25个乡镇办,500多个村开通了闭路电视,占全市总村数的99%。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民增收的亮点不多,渠道不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与全省的平均值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
我市耕地资源潜力有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大,抗灾能力不强;农业新技术的突破难度大,普及应用率不高。
3、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如何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兴办村内公益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等,还需要不断探索。
4、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一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二、三产业发展不够。
二是在第一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优势特色产业的主导经济地位尚未凸现出来。
三是加工业发展滞后,对一、三产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拉动力。
二、“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技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生产基地认证步伐,推动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不断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全面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协调、生态和谐、民生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任务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要重点在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林果等优势主导产业上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格局。
到“十一五”末耕地面积稳定在115万亩左右,农林牧渔业产值力争达到83亿元,年递增5.7%。
1、种植业。
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80%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粮食总产稳定在6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稳定在7.5万吨上下,种植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左右。
2、畜牧业。
扩大饲养量,提高存栏率,力争到“十一五”末,猪存栏达到123.8万头,年均增2.4%;牛13.5万头,年均增长4.8%;羊40万只,年均增长1%;家禽1325万只,年均增长1.5%;禽蛋产量11万吨,年均增长1%,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左右。
3、林果业。
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高档苗木花卉面积6.5万亩左右;大力推广果树的高接换头、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绿色特种果品生产,林果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左右;全市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25%以上。
4、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以上,年均递增7%左右,其中,农民现金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33万人以上,年均递增6%左右,务工收入6亿元,年均递增6.7%左右。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要立足三大特色产业,做足“农内”、“农外”两篇文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发展以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导的种植业首先是大力开发和提高蔬菜产业。
以开发和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为重点,全市70万亩蔬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一是发展规模。
以棚室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留早、清风店、大鹿庄、杨家庄、南城区等乡镇绿色棚室生产区,设施面积达到35万亩左右。
二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生产基地。
以耐贮运型、出口型品种为重点,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进一步打开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市场。
三是实施名牌战略。
进一步与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对接,以“天冠”、“中州绿”、“丁绿”、“晓启”等四个知名品牌为龙头,争创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第一市。
其次是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按照绿色产品标准,推广专用小麦、优质玉米品种,建设优质小杂粮基地,并力争提高单产,提高品质。
粮食总产量保持在60万吨左右。
(二)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主导的畜牧业本着突出主导、发展特色的原则,突出抓好以奶牛养殖为主导的绿色畜牧业,稳步发展绿色蛋禽业,强力推进奶牛的养殖规模。
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即奶牛基地、养猪基地、肉牛基地,无规定疫病区。
1、建设奶牛养殖基地。
依托伊利、三鹿等大集团,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在号头庄乡、叮咛店镇、高蓬镇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全市500头左右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50个以上,其中30个达到标准化小区水平,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2万头左右,年产鲜奶达到40万吨左右。
2、建设养猪基地。
在李亲顾镇、明月店镇、周村乡建设冀合白猪等优质品猪养殖基地。
新建冀合白猪养殖基地20个以上,全市冀合白猪等瘦肉型猪出栏达到139.16万头左右,优质品率达到95%以上。
3、建设肉牛基地。
在怀德营、东牛村、西牛村、唐家庄等回民村建设食草型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出栏达到22万头左右。
4、建设“无规定疫病区”。
全市大多数畜产品达到出口标准,畜产品出口创汇率达到20%以上。
(三)发展以优质苗木栽培为主导的林果业本着面积调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大辛庄苗木花卉基地为主导的优质苗木花卉产业。
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林果面积要达到95%以上。
推广高接换头、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定州鸭梨提质增效工程;组织新品种的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发展特种果品;根据市场需求,在大辛庄、东亭、高蓬等乡镇发展耐寒、耐热、抗病虫、抗风沙苗木和花卉新品种。
(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农村经济结构。
到2010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左右。
2、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改革改制改造,推动龙头企业完善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创造品牌,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联结,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新宗食品有限公司、黄家营葡萄酒庄、国富绿源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到2010年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左右。
3、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培植一批能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加工、从而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龙头企业。
积极借鉴伊利液态奶、珠江啤酒的成功经验,到2010年外资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3-5家。
(五)发展以产加销为主导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市农业经营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积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1、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
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在组建形式上由种养大户、专业市场或运销大户牵头兴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并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让农民真正享受专业经济协会的收益分配权。
以大鹿庄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为重点,到2010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