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概述
第十一章幼儿园教育概述
第一节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
幼儿园发展史:
1837年,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在勃朗根堡创设了托收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命名幼儿园。
1903年,湖北巡抚瑞方在武昌创立幼稚园。
1904年1月,《奏定学堂章程》(《蒙养学院章程》)定名之为蒙养院,该校更名为武昌蒙养院(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
1919年,民国政府更名为幼稚园,真正正式将其纳入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学制的第一阶段为幼儿教育,实施机构为幼儿园。
——沿用至今
1996年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与教育的机构”:
1.幼儿园是我国幼儿集体教育机构的名称
2.教育对象年龄为3—6岁
3.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4.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制的基础阶段
5.教育对象是无独立生活能力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与保护的幼儿——是公共育儿机构,具有社会福利性,非商业机构。
我国幼儿园现状与未来
当前现状主要有二:幼儿园数量与幼儿园教师数量增加,入学儿童数量以及比例的增加。
目前我国城市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种:
公立幼儿园/企事业机关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农村为学前班)当前幼儿园教育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有待提高
2.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幼儿园数量有限
3.市场经济下有一些不良影响(畸形发展,不合儿童成长规律)
我国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社会主义教育机构
任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新时代形势下,对其双重任务内涵的新认识:
1.负担社会责任,应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2.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
(1)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发现身心障碍,尽早治疗
(3)对处境不利幼儿进行补偿教育
第二节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目标反映教育者对人才培养之理想。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目标制定依据:
1.社会要求(1)目标设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需求(2)目标设计预见未来需求,具有前瞻性
2.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
我国的幼儿园保教目标
1996《幼儿园工作规程》:实行保教育教育相结合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其身心和谐发展
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置于首位作为基础
2.智力教育不等同于知识传授,强调利用感官,培养动手能力、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3.品德教育以情感教育入手,重视性格与习惯培养
4.幼儿美育以育情趣为主,合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
教育目标——保教目标(纲领/普遍指导)
中期目标——各年龄班教育目标
近期目标(短期目标)——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目标:
1.为达到最终目标服务
2.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制定,由月计划或是周计划体现
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目标。
一般由教师的教学计划或教案体现教育目标层次性——方向指引/实施指导
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
二.尊重儿童,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三.重视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
四.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
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物质/精神)
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七.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对尊重儿童,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原则的分析说明(一)
尊重儿童是幼儿园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1.儿童期为特殊阶段,有特殊价值,不仅是以后之准备
2.强调儿童学习自动化与自律化
3.早期阶段儿童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4.儿童会做的是教育起点
5.所有儿童都能在适宜条件之下发展潜力
6.教育过程中成人与同伴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7.教育不仅是儿童与知识、材料之间联系的建立,还包括儿童与环境以及人之间的接触。
对尊重儿童,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原则的分析说明(二)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人格的平等
——尊重与承认
注意以下事项:
1.诚恳、和蔼、信任、忍耐
2.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感受(移情与体察)
3.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记名、说话方式调整、注意目光交流与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