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卷新题型 诗歌鉴赏 期末练习 高二下

全国卷新题型 诗歌鉴赏 期末练习 高二下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宋·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②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③,直觅富民侯。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临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汉家”与“胡骑”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拟,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自己因为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

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E.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15.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一、14:BD【解析】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

(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

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

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15、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祖国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姓名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边词【唐】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穷边词二首【唐】姚合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张诗前三句极力铺排边地的节气之迟,再以“正是长安花落时”对比,突出了边地之寒冷,给读者以强烈地感受。

姚诗前两句,“古”字突出了此地的历史久远,“腻”“柔”二字突出了景色的迷人,用词古雅,刚柔并济。

C.姚诗第三句“清夜满城丝管散”描绘入夜后,丝管之声在大街小巷满城荡漾,写出边城独特的风情。

D.两首诗构思非常精巧,张诗把边地与长安作对照,而姚诗站在边地的角度,向行人介绍边地生活与景象,语含夸耀之意。

E.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的景象,虽然感情基调不同,但无一例外,体现了鲜明的盛唐之音,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15.两诗都题为《边词》,都写了边地之景,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张诗开篇点明边地春色姗姗来迟,三四句通过对比手法,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姚诗借环境的烘托及他人的感想来抒发感情。

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春光柔媚,山青水秀;明丽柔美;入夜以后的边镇,“满城丝管”,万家欢乐,歌舞升平.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结句写行人都不相信这是边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将军镇守边疆的赞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①李煜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

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4.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15.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DE(D 项,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E 项,“直白浅显”不妥,词作语言形象哀婉。

)(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5 分。

)15.①悔恨之情。

“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

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

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

②惆怅之情。

“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

“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

③孤苦之情。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

④凄凉哀怨之情。

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

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每答出一点给2 分,给满6 分为止。

意思对即可。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酒家。

14.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15.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6分)16.参考答案14.CD【解题思路】C项“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错。

“岂能愁见轮台月”,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

D项,“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错,结合下一句“送军万里西击胡”,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试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15.相同处:两首诗都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写得格调高昂,气势宏伟。

本诗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

不同点:本诗字里行间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从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凄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到最后的劝慰,情感起伏大。

古风(其十二)【唐】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①,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②隐,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注】①严子陵:即严光,少时与汉光武帝同学,后来光武帝即位,请他出山,严坚辞,请归。

②客星:严光与光武帝同卧,把脚架在他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天象,说有客星侵犯帝星。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起兴,借“松柏”孤高正直的形象引出对严子陵拒绝出仕、视功名为浮云的品格的咏叹。

B.第四句展现了一幅垂钓江波图,严子陵独钓与富春江千里沧波之间,画面开阔,意境深远。

C.第五、六两句构思巧妙,借客星的“隐”和浮云的“闲”,表现严子陵隐居山林时的孤独寂寥。

D.第九、十两句是人想要伴随清风、追寻严子陵的足迹,但富春山高不可攀,让人心生怅然。

E.“古风”是古体诗,诗人借古人古事言其心志,表达对严子陵归隐山林的无限崇仰之意。

15.“使我长叹息”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D C项孤独寂寥错;D项富春山高不可攀错15、(1)赞叹严子陵拒绝出仕、归隐山林的高风亮节;对严子陵有不羁之才而未能为世所用的叹惋之意。

(2)诗人对自己未能免除用世之年,向往追慕严子陵又觉得高不可攀的感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15题。

草书屏风【唐】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