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文学鲁迅风

乡土文学鲁迅风

乡土文学?鲁迅风?■袁国兴《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文学初期,受鲁迅影响在中国文坛上崛起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小说创作群体,用“乡土文学”意念来指称这一群体并不恰切。

本文从“鲁迅风小说群”的视阈上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鲁迅小说的特别精神境界和写作范型是促成这一小说群体创作倾向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1935年,鲁迅在论到从“老远的贵州”等地来到北京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作家的创作时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①。

鲁迅似乎没有预料到,他的这种批评视角,成为后来人们研究这一小说群体的权威性话语;“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持久不衰的热门话题,鲁迅被公认是这一创作倾向的开创者和倡导者。

然而,鲁迅是从什么意义上谈乡土文学的,后来人们又是从什么意义上理解乡土文学的?对此,人们似乎并没有深究。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乡土文学意向提出之前,周作人就极力倡导“乡土艺术” ②。

他以为,“风土与住民有密切的关系” ③,可以“因风土以考察著作……就著作以推想风土” ④,这“便是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的文学 ⑤。

茅盾对此有另外的看法,认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⑥。

如果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主观和客观、题材和意识的复杂纠缠中,人们还有别的更加重大的问题需要探讨,关于乡土文学的细微学理争辩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那么,在接下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中,却不是如此。

当下文学研究中的乡土文学意念早已今非昔比。

“我们……把所有出现农民形象,带着农村乡土题材内容和地方乡土风格特色的小说作品,都称之为‘乡土小说’。

” ⑦虽然没有多少人能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但乡土文学意念的扩大和弥漫是不争的事实。

概括起来,当下人们对乡土文学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把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意念与地方特色与怀乡情感等同起来。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学表现了人民的生活美——乡土民俗风情,表现了作家对故乡、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⑧。

第二,把乡土文学与特定文学题材联系在一起。

“乡土文学实际上不过是用乡土题材写成的文学……”因此,“要研究这一问题,只能从题材上加以认定” ⑨。

第三,把乡土文学与特定的创作“类型”联系在一起。

“不同籍贯的作者,写不同地区的生活,而能构成一个流派,这只能在新文学发展初期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出现。

30年代的乡土文学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随着创作倾向的不同,实际上作家已经分道扬镳……” ⑩人们对乡土文学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分歧?甚至把它看作是流派现象还是题材特点、精神倾向都不能统一?这不简单是一种分类意识的疏忽,还与“乡土”意念本身的歧义性和模糊性有关。

全面地探讨这一问题不是本文的题旨,我们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要提起人们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谈的那些“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特色与后来人们所认定的种种乡土文学创作特点并不完全吻合。

正像把“乡土文学”看作是一个小说流派就必然要发现的那样,“三十年代”以后的中国“乡土文学”,已经与鲁迅所谈的“乡土文学”“分道扬镳”,当人们再用乡土文学意念来指认这一小说群体的创作倾向时,就要另外加以说明,否则就会在概念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发生游离。

其实早在我们提出这一问题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了这一问题。

严家炎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就指出:“蹇先艾先生在《文艺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二十年代并……没有乡土小说流派。

”(11)蹇先艾先生是当事人,一般被认为是20年代“乡土文学流派”的重要作家,他说20年代没有“乡土文学流派”是什么用意?是没有其名呢?还是没有其实?我以为蹇先艾先生的原意是说用乡土文学来指称这一文学群体的创作倾向并不确切。

这不仅是蹇先艾先生的个人意见,许多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也感到“其名”的并不完全适用,有时不得不用别的概念来试图加以补正。

最早范伯群、曾华鹏先生在他们的《王鲁彦论》中就指出,“由于题材选择和艺术作风的接近,王鲁彦和许钦文等被当时批评家称为‘鲁迅派’作家”(12)。

紧接着杨义和许志英先生也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了“鲁迅风”这一人们熟悉的杂文概念来研究小说。

杨义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如果说30年代一批优秀杂文家发扬了杂文上的‘鲁迅风’,那么台静农则在20年代继承了小说上的‘鲁迅风’。

”(13)而许志英先生更明确地认为,受当时一般创作倾向的影响,“作家往往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去关心或怜悯下层劳动者,而不是像‘鲁迅风’小说家对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与不幸往往有一种切肤之痛的感受”(14)。

“鲁迅派”和“鲁迅风”的概念成为研究者概括受鲁迅影响产生的那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特殊用语,恐怕在当事者看来,舍此概念不足以说明问题,否则为什么不用乡土文学这一现成的称谓还要杜撰一个“新名语”呢?人所共知,鲁迅所谈的那些“乡土文学”作者及同时期的一批青年作家,与鲁迅的创作关系十分密切。

鲁彦的“《柚子》集里的第一篇作品《秋夜》,是取法于鲁迅的《狂人日记》的”(15)。

“台静农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16),许钦文自己承认鲁迅先生是他“强有力的引导者”(17),蹇先艾“写短篇小说,一开始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大的影响”(18)。

至于许杰、彭家煌、黎锦明等也都在鲁迅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19)。

那么,鲁迅对这些作家的“影响”到底表现在什么上,怎样来看待这种影响?如前所述,最早来研究这一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可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有意淡化了他自己的存在,而强调了其他作家创作的抽象性普遍特征。

鲁迅所谈的“乡土文学”意念只是影响这一文学群体创作倾向的一个方面,不是所有方面,也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特色时特别看重的却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20)。

然而,一方面由于人们对鲁迅在这一小说群体创作倾向中的特殊地位的充分肯定,不自觉地扩大了对鲁迅谈“乡土文学”意义的理解,一方面乡土文学意念的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又确实具有一定启示性,二者相加,渐渐阻塞了人们从其他层面探讨问题的可能。

其实就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来论乡土文学,无论是对鲁迅的研究,还是对受鲁迅影响的那个小说群体的创作倾向研究,都难免不在意念上出现一些模糊。

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乡土文化……中国文人与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即使反传统也是建立在深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反传统曾何其坚决,但笔下也生发出《朝花夕拾》等缅怀童年乡土之作,竟也有《故乡》、《社戏》那样充满牧歌情调的小说,其中不正流露出他心底那股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乡土意识和怀旧情结吗?”(21)“这种十分奇特的创作现象,是整个泱泱农业大国,漫漫农业文明在作家生活和心理上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中国罩上鲜明农民色彩的广大人民热烈审美期待和需求的结果。

”(22)这样的议论自觉不自觉地把乡土文学与乡村田园意象挂上了钩。

如果说乡土文学意念确定含有这样的意味,人们在乡土文学研究中很自然地就会顾及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却不能不思考: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当人们把受鲁迅影响崛起的那个小说群体称为“乡土文学流派”时,其主要特征又是什么?所谓20年代初期的“那个”“乡土文学流派”与一般的乡村题材、乡土意识的文学创作是一样的吗?可能的解释是人们把二者混淆了。

有的学者即使下意识地感到了有进行辨析的必要,也由于没有恰当的言说方式不得不将乡土文学分为“两派”,“即师承于鲁迅的以写实为主要表现特征,重在再现乡村原生态的乡土小说;与师承于周作人的以写意为主要表现特征,重在田园诗风追求的乡土小说”(23)。

然而,“再现乡村原生态”的乡土小说不应没有“乡村田园意象”,“田园诗风追求”也应该是“乡村原生态”之一种,在这个视角上似乎没有办法把意念表达得更圆通。

鲁迅的“乡土”小说不是一般的“乡村”意象能概括得了的。

如果人们不经意把“乡土”与“乡村”混在了一起,那么,鲁迅的一些小说与其说是乡土文学,莫不如说是小“城镇”文学。

在《呐喊》、《彷徨》中写到“乡村”生活的似乎也只有《风波》、《社戏》,其它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等都很难说故事发生在“乡村”。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除了闰土而外,也很少再有其他“农民”了。

鲁迅“乡土小说”的主要成就不体现在它的乡村田园意象上,“田园牧歌”因素只是其意象丰富性的一种体现。

受鲁迅影响崛起的那些小说作家在鲁迅作品中汲取的也不是一般的乡村田园意象,而是鲁迅创作的主导倾向和鲁迅的艺术精神。

“乡土”是他们的生活积累,决定他们创作特征核心的是他们审视题材的特殊视角和特别意向。

是鲁迅让他们领悟到了生活的别一境地,这种生活境地,在农村中有,在城市中也有。

鲁迅的作品写“鲁镇”是这样眼光,写“S城”也是这样眼光。

写“农村”题材是鲁迅方式,写“知识分子”题材也是鲁迅方式。

现有的关于鲁迅和乡土文学关系的意念,有意无意地把鲁迅的“乡土”题材作品与“城市”题材作品人为地区分开来理解并不妥,其实他们是同一“鲁迅风”在不同题材作品中的。

受鲁迅影响的那些青年作家,在鲁迅小说中感受到了“格式”上的“特别”,领悟了鲁迅精神的文学样式,因此他们写贵州是鲁迅式的,写浙东也是鲁迅式的。

题材各异,地域各异,情节各异,意识倾向却接近。

与“几乎无事的悲剧”相通(24),与“阿Q相”有血缘关系,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识发生共鸣(25)。

这样的倾向和“类型”在2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中产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30年代有影响,40年代以后还能不时被人记起,当代文学中偶尔也能让人看到与其相近的身影——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倾向它主要兴盛于20年代,作为影响,现在还有反响——这是什么?怎样概括它?最好的称谓还是“鲁迅风”。

二那么,受鲁迅影响的那些作家在小说创作上到底有哪些具体特性让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有相似追求的创作群体呢?民俗文化批判视角的获取催生了鲁迅风小说群创作的经典意象。

在文化人类学家眼里,就像考古学者对地下出土文物发生痴迷那样,对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生活似乎格外感兴趣。

在口传文学、民俗习尚的调查整理中,发现不同的文化类型,其工作性质被称为有文化考古意义的“田野考察”。

在中国现代社会,有意把文学当作社会文化分析对象的始作俑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理论的出发点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正像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不能面对泛泛的“人类”,要具体,具体到有些封闭的原始部落,改造国民性的企图也不能从泛泛的“国民性”入手,要着眼于具体的“国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