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对策的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旨在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1]。
关键词:荒漠化;成因;治理措施前言: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地退化[3],其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三个部分组成。
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全球有1/3 的陆地、1/5 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而且每年以5- 7 万hm2 的速度扩展[4]。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到2000 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重度的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km2,他们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草原牧业带、半干旱雨养农业带和绿洲灌溉农业与荒漠过渡带[5]。
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大面积土地已经进入沙漠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已面临着严重沙漠化的危险。
因此,认识和掌握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荒漠化的成因于淑萍在《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中提到荒漠化的成因是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2]。
谭艳在《浅谈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也说到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较为缓慢的,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刺激和加速了荒漠化的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
1.1 自然因素谭艳于淑萍两位学者都提到荒漠化成因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1][2]。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
近百年来, 尤其是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气候,在一系列波动变化中呈现明显的变暖、变干趋势,伴随气候的干暖化,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递增。
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而且,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2]。
1.2人为因素谭艳研究综述认为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成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不仅是荒漠化的成因,而且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最直接的成因有五种:a.过度垦植使土地衰竭; b.过度放牧使植被退化;c.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荒漠化;d.不良灌溉方法使土壤板结、盐渍化; e.过量用水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污染等。
我国西北土壤荒漠化人为成因类型主要是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
除此之外,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造成对丘陵山区陡坡地的开垦,在人口稠密区人为活动增强,垦植率高,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1]。
于淑萍在《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的得到土地荒漠化成因的人为因素是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2.1 过度放牧导致我国沙化土地继续扩展的诸多原因中,过度放牧引起土地沙化的比例最大。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80年代中期全区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4215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超载率为33%。
特别是在干旱年份,草场生产力急剧下降,而牲畜数量却得不到及时调整。
草场超载过牧,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沙化。
1.2.2 毁草毁林垦荒据卫星遥感调查结果,黑龙江、甘肃、新疆、内蒙古4省(区)1986~1996年毁草垦荒1.17万平方公里,而其中一半在开垦几年后撂荒,成为新的荒漠化土地。
再如河北坝上地区,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垦草种粮浪潮,草场面积由原来的7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60平方公里,耕地则由原来的4250平方公里增加到8710平方公里。
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滥垦,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失去植被的保护,在干旱、大风等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土地因风蚀严重沙化。
仅张家口坝上4县就有6670平方公里的草场和农田变成沙化土地,占坝上总面积的57.2%。
1.2.3 乱采滥伐荒漠化地区的植被多是重要的薪柴和药材资源。
据有关资料,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 万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中期,因樵采已毁掉三分之一以上。
1.2.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如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因农业过度用水,使输往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以至断流,造成了下游地区植被的衰退、死亡及大片土地的沙化。
2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效果土地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是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在于:a.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b. 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沙尘天气越来越频繁,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c.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d.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 我国每年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由此可见,土壤盐碱化、荒漠化问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因此, 遏制土壤盐碱化、荒漠化,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世纪之交, 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土地荒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后,我国正式提出以“沙漠化”为对象开始多学科综合研究与防治实践。
2002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把防沙治沙作为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风沙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6]。
2.1 治理措施2.1.1 植树种草,遏制土地荒漠化。
在沙漠的周围地区人工种树、种草、绿化荒漠;抓紧落实中央的“退耕还林、还草和以粮代赈”政策;禁止滥砍滥伐;封山、封荒,加速自然地表植被覆盖,以固结泥沙;对沙化的土地,应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对不适宜植树种草的荒地不要轻易破坏地表结构;在沙漠边缘地带,加速构筑绿色生态屏障,阻止沙尘侵入。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荒漠化扩展的势头,增加地面的粗糙度,消弱大风的速度,从而遏制沙尘暴的气动力,以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2 限制过度放牧,防止草原退化。
为了减少牲畜对种草沙地和草原的破坏,解决草原退化问题,要大力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
在裸露的沙地和退化的天然草原,种植牧草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
可采取飞播种草、围栏封育、草原补种牧草等方法。
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实施草原划区围栏放牧,改善水利条件,增施化肥等,建立集约化的草原生产体系,满足牲畜对饲草饲料的需求。
草原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也要优化结构,提高转化效率。
只有当人类充分依靠科技,建立起高效的草原畜牧系统时,草原退化沙化的被动局面才能改变。
2.1.3 推广节水措施,加强水土保持。
水资源是限制荒漠化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走节约用水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传统的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要大力推广各种节水措施,利用雨水蓄集技术,采用新的灌溉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搞节水农业、节水牧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水源涵养能力。
越是荒漠化的地区,水资源越是缺乏,节水意识淡薄将会加剧荒漠化。
2.1.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防治土地荒漠化意识。
加强社区共管,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防治荒漠化的技能,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环境培训。
要把土地沙化问题的危害性和严峻性, 防沙治沙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向民众讲清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使防沙治沙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防沙治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搞好技术培训,让广大农牧民掌握植树造林、种草、种植经济林果、特色养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 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
2.1.5 健全法律法规,强制依法治沙。
健全和完善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法规。
2000 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草原法》,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7,8]。
2007 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会议,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与《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 2010 年)》,共同构成了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政策体系,是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2008 年1 月24 日,历时3d 的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闭幕。
会议形成了主席总结报告,通过了《北京声明》.这些法律法规应与《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认真实施,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